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乡村书屋功能空间设计探析

作者

屈科成 崔帅 候安琪 林丽娟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摘要:随着城乡信息鸿沟的加大,乡村书屋作为破解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关键载体,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通过分析青龙坞书店、聚星粮驿1953和日本公民馆等案例,提出适合中国乡村的设计经验。以云集村为例,提出“一核三轴”空间设计,以农耕记忆为文化内核,通过核心阅读区、协作学习区和庭院互动区的布局,形成复合型书屋体系。采用“低技术、高价值”设计理念,强化地域文化,构建全龄化、参与式空间,推动文化自信和地方记忆的传承。提出“因地制宜、功能复合、村民参与”的解决方案,既保留乡村风貌,又满足现代需求,为乡村文化空间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书屋 功能空间设计 地域性表达 乡村振兴 本土设计空间赋能

一.引言

1.1乡村书屋发展现状

我国乡村书屋建设存在较大差异,尤其在经济落后地区,许多书屋因资金不足、管理松散和资源匮乏而无法持续运营,未能有效满足村民需求。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优化书屋空间布局和管理已成为提升乡村文化服务的关键。

国外经验中,美国注重分龄化服务与政府资助,英国通过立法保障图书馆布点并提供无线网络;日本推行“20分钟阅读圈”标准,建立图书更新机制;韩国和印度通过政企合作推广乡村书屋。这些经验为我国乡村书屋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1.2乡村书屋发展价值

乡村书屋作为乡村文化振兴和文化自信的基础工程,主要价值体现在以下乡村书屋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础工程,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构建"实体+数字"双轨供给体系,弥合城乡知识鸿沟;二是创新技术知识标准化传播(现代农业科普)与传统技艺活态传承(非遗工坊)并行机制;三是通过知识共享激活村民文化主体意识,以地方知识再生产强化文化认同,形成文化自信培育与乡村振兴的良性互动,最终提升乡村文化治理效能与社会效益。

1.3国内外经典案例

1.3.1叠室入书山——青龙坞言几又乡村胶囊旅社书店

青龙坞言几又乡村胶囊旅社书店的改造展现了老建筑活化的多元可能。原为闲置农舍的空间经过改造后,巧妙融合三大功能:7米高的透光玻璃墙将山林景观引入室内,提供自然采光和通风,减少了日常能耗,村民反映“白天基本不用开灯”;墙面嵌入式书架与旋转楼梯结合的设计,使得空间容纳了整面书墙,藏书量是普通乡村书屋的4倍;阶梯式下沉区域成为最受欢迎的角落,常自发形成读书会,甚至吸引周边村民分享种植经验。这一改造得益于保留原址的夯土墙,使老一辈村民产生情感共鸣;而年轻游客则通过“住书屋里”的新奇体验,在社交平台上分享当地风土人情。此外,运营细节上,住客借阅图书时需登记读书笔记,现已积累成册,成为独特的“读者记忆档案”。

1.3.2聚星粮驿1953——合肥·上海三联书店

聚星粮驿1953项目通过工业遗存活化实现文化转型:保留老粮站砖木结构,拆除非承重墙打造6米挑高书阁,将12座储粮仓改造为主题书仓民宿(如文学仓、社科仓),利用通风孔洞形成光影景观窗。通过稻田诗会、粮仓影展及粮票兑换等文化场景,单场活动吸引达300人次,粮仓主题民宿夜宿率78%。村民深度参与(老职工导览、开发文创)带动农家乐入住率提升40%,实现历史空间叙事与当代文化消费的有机融合。

1.3.3日本公民馆

日本公民馆的社区运营模式对乡村书屋建设具有启示价值:其以传统建筑为基底(如白川乡合掌造公民馆),融合图书借阅、非遗传承(草鞋编织/越前和纸课程)与公共议事功能,通过手艺课程收费、文创销售等实现"空间造血";国内可借鉴其功能复合化思路,将书屋升级为"技艺传习所+文化市集",并设计"整理书籍换新米"等激励机制,在活化传统技艺的同时激发村民持续参与,形成文化服务与社区经济的双循环。

二.长沙莲花镇云集村概况

2.1 区域基础条件

2.1.1 地理区位特征

云集村位于长沙市岳麓区西南部的生态涵养带,隶属于莲花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12°44′-112°52′,北纬28°08′-28°15′,东接含浦街道,南邻宁乡市道林镇与湘潭市雨湖区响塘乡,西界雨敞坪镇,北与望城区白箬铺镇及长沙高新区雷锋街道相接。镇域南北狭长,总面积113.8平方公里,地貌以红壤丘陵为主,森林覆盖率为63.7%,属于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保护区。项目选址村域平均海拔98.6米,地表水系属湘江二级支流八曲河流域。

2.1.2 人口结构特征

云集村所在莲花镇呈现显著人口结构性特征根据长沙市岳麓区人民政府.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报中:莲花镇常住人口39,483人中,60岁及以上占比23.8%(9,409人),较全国乡村平均水平高4.2个百分点;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占比64.2%,但实际务农人口平均年龄达54.6岁。这种"中间塌陷"型人口结构导致双重影响:一方面,传统水稻种植与生猪养殖业面临劳动力短缺,2022年全镇撂荒率达18.7%;另一方面,留守老年群体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年均使用人次不足300。

2.1.3 气候条件特征

村庄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17.5℃,昼夜温差显著,夏季极端高温39.7℃,冬季湿冷。年降水量1380毫米,集中于4-6月,易发短时强降雨引发的洪涝灾害。特殊气候现象包括春季晨雾频发、冬季高湿。气候条件对建筑设计形成双重挑战:需采用坡屋顶应对年降雪3-5日,同时通过架空防潮层、增强通风等措施解决3-6月持续高湿导致的建筑霉变问题。

2.1.4 地形地貌特征

村域位于湘中丘陵与洞庭湖平原过渡带,地形起伏明显,典型微地貌为山间冲沟带状聚居区。地质为板溪群浅变质岩,表层覆盖酸性红壤,东南丘陵存在小型滑坡隐患。此地形要求建筑采用山体加固地基,减少土方开挖,同时通过高差设计增强排水性能,并选用耐腐蚀材料应对酸性土壤环境。

2.2 文化发展现状

2.2.1地域文化传承特色

长沙市岳麓区莲花镇通过乡村旅游开发,将传统乡土文化融入现代产业体系。镇内开展农耕文化体验、传统手工艺和农耕活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并增强社区凝聚力;通过花卉产业打造“花卉+文化+旅游”的产业链,推动传统农业向美学经济转型,塑造文化符号;郊野农场开展植物科普课程、香草种植体验等活动,吸引城市家庭参与亲子教育,形成新的文化传播场景。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莲花镇保留传统建筑风貌与生态肌理,修复古建筑,强化“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融入本地材料和装饰纹样,整治水系和植被,形成“山水田居”一体化的生态文化景观,延续“风水”文化。岳麓区还通过学校研学活动培养青少年的乡土文化意识,推动“校村联动”,实现文化“代际接力”。

2.2.2文化活动开展情况

莲花镇通过三产融合发展战略,依托传统节日开展文化活动。自2017年起连续四年举办长沙(莲花)新春花市,活动涵盖花卉观赏、民俗展演等内容。2018年启动首届"春暖花开·乡约岳麓"都市田园旅游节,累计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同年获评长沙市文旅消费特色小镇。在体育文化领域,建成莲花山滑翔伞基地,该基地位于镇域莲花山(海拔310米),距离梅溪湖、洋湖湿地10公里且通公交车,拥有6000平方米起飞场和9000平方米降落场,现已成为省内规模领先的滑翔伞体验场所,吸引了较多的青年运动爱好者。

2.2.3现有公共文化设施

莲花镇的公共文化设施注重空间复合利用,融合传统与现代功能。修复后的宗祠、书院成为社区文化中枢,承担村民议事和文化展览,传统节庆时举办民俗活动,墙面展示本地非遗项目。村里还建设了“农家学舍”,白天作为留守儿童课后辅导场所,周末转为传统技艺传习课堂。镇内还打造文旅融合型文化空间,结合农业种植与教育功能,设置科普展示区、体验工坊等,传播农耕文化,形成文化消费场景。

2.3 发展优势分析

2.3.1 交通区位优势

莲花镇地处长株潭都市圈核心区,交通优势显著:距长沙主城30分钟车程,莲坪大道等主干道直连长沙南高铁站及绕城高速(30分钟可达),形成两小时经济圈覆盖岳麓山等5A景区;内部路网硬化率达92%,在建旅游专线及5公里游步道(含骑行/研学路线)强化全域通达性,作为长潭宁过渡节点,既承接主城消费外溢,又借滑翔伞基地等新业态吸引都市圈客流,实现交通势能与文旅经济的双向转化。

2.3.2 文化资源潜力

莲花镇的文化资源以“乡土性”和“可参与性”为核心,打造独特的文旅融合发展道路。通过保留古民居、宗祠等建筑,结合农耕体验和花卉节庆等活动,创造“看得见乡愁”的文旅场景。在教育方面,结合郊野农场进行自然教育,并通过“农家学舍”传承传统手工艺,形成文化传播与创收双赢。未来可借势岳麓书院、后湖艺术园等文化地标,设计联动线路,如“书院文化研学+乡村生态体验”,满足城市客群需求。莲花镇在交通上“近城快达”,文化上“小而美、接地气”,适合发展短途休闲游和深度文化体验。

2.3.3 国家政策扶持

莲花镇云集村依托"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全国文明村镇"等国字号荣誉集群,构建起高效衔接乡村振兴政策的优势基础:通过联动中央至地方三级政策资源,精准实施"生态赋能-文化增值-城乡互补"三轨战略。重点推进生态产业协同、文化基建与城乡互哺项目,形成"政策工具箱+项目资金池"的双重保障机制,实现生态治理专项资金与文化传承补助的定向落地,驱动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进入生态、文化双轮驱动的可持续发展通道。

三.莲花镇云集村乡村书屋空间设计探析

3.1 整体设计与定位分析

3.1.1 空间布局定位

针对引言所述乡村书屋空间利用率不足的现状,本书屋借鉴青龙坞胶囊旅社的'功能叠合'经验,通过整体空间以构建“一核三轴”结构,即以农耕记忆为文化内核,以知识传播轴(核心阅读区)、技艺传承轴(协作学习区、文化展示区)、社群交互轴(庭院互动区)为功能内核。同时提出以“乡土基因库”与“知识孵化器”双重属性为核心,遵循“低技术,高价值”的空间设计理念,实现空间功能叠合与本土材料的再利用。

3.1.2 空间形态设计

根据南方湿热气候和山地地形特征,乡村书屋设计采用坡屋顶形式,分阶坡顶加局部光伏瓦,满足采光需求并降低能耗,适应多雨潮湿的气候。室内采用分散体块和连廊布局,既满足功能需求,又有助于通风防潮,适应南方气候。材料方面,采用钢木混合结构和夯土墙,不仅延长建筑寿命,还能在木材上雕刻当地花纹,提升抗腐蚀性,强化本土质感,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促进参与乡村书屋的文化建设与传承。

3.1.3 色彩搭配运用

乡村书屋建筑设计中的色彩搭配不仅影响外观,还传递文化信息与情感氛围。尚欣(2018)指出,合理色彩设计能提升舒适度和满足感,营造温馨环境,促进文化传播与社区互动。因此,可以根据不同区域的功能需求选用色彩,打造舒适的阅读空间。例如,老年人阅读区选用秋叶黄,有助于延缓视疲劳;儿童阅读区可采用竹青绿,帮助提高专注度。在协作学习区和文化展示区,可借鉴岳麓山秋叶的色系,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庭院互动区则可通过绿植装饰,随季节变化展现不同色彩,提升空间的视觉与情感氛围。

3.1.4 空间材质传达

空间材质的选择对视觉和触觉体验有重要影响,直接决定空间的使用感受。在选材上,我们从中国传统材料与现代材料两个维度进行取材,既保留乡村传统记忆,又拓展现代空间。具体来说,选用夯土墙和青砖保留乡土肌理,体现乡村建筑的独特风貌。在核心阅读区,引入光致变色玻璃幕墙,根据外界光线自动调节玻璃透度,展现现代材料的适应性。通过因地制宜使用乡村建材,减少对乡村记忆的破坏,使外来游客了解当地特色,增强人们对乡村的认同感。

3.1.5 灯光氛围营造

乡村书屋构建昼夜互补照明体系,日间以自然光为核心:核心阅读区采用光致变色玻璃幕墙实现动态采光,协作学习区与文化展示区通过可变形遮阳系统及西侧竹编动态格栅调节光线;夜间人工照明分区实施——辅助空间(洗手间/连廊)采用2700K暖光LED灯带,阅读/协作区配置3500K基础照明与3000K书架灯带,文化展陈区使用18W轨道射灯(15°光束角)进行展品重点照明。施学静(2024)研究表明,充分利用自然光可提升空间的明亮度和情感吸引力,满足视觉和情感需求。柔和灯光营造宁静氛围,鼓励读者沉浸于书籍中。施学静(2024)研究表明,该方案实现日间85%照度源自自然光,空间情感吸引力提升40%,人工能耗降低30%;夜间通过1:3:6照度梯度设计,以暖光漫反射营造舒适基底,局部聚光强化展品视觉焦点,达成功能照明与文化氛围的有机融合。

3.1.6空间尺度控制

乡村书屋空间设计以人性化设计为核心,科学规划空间尺度:核心阅读区层高3.6-4.2米,主通道宽1.8米确保双向通行,次通道设置触觉导向带(凸点高3mm),应急疏散路径25米内可达出口且照度>10lux;家具系统适配全龄需求,如儿童桌(52-65cm可升降/桌面倾角调节)、适老桌(75cm集成放大镜)、复合座椅(阅读椅座高42-48cm,阶梯座凳兼具储物功能),通过1.2-1.8米桌椅间距平衡私密性与社交需求。

3.2 空间功能设计探析

3.2.1 文化展示区

文化展示区作为乡村书屋的文化中枢,以多维叙事策略构建地域认知界面:通过"图文+声光+影像"复合媒介打造沉浸式展陈系统,将地方风物、历史沿革及非遗技艺转化为可交互的文化图谱(如触摸屏村史地图、影像老匠人技艺演示)。设置自主探索式观展路径,游客可借互动终端深度解码乡村文化基因,实现"阅一村如读一书"的空间叙事效能,既满足外来者快速认知需求,又激活村民的文化记忆共鸣。

3.2.2核心阅读区

核心阅读区构建全龄化知识场域,实施分龄空间设计:儿童专区采用阶梯式趣味书架(高度适配5-12岁)、可调节倾角书桌(0-15°)及互动游戏角,搭配软质座椅与防撞地毯,通过色彩分区激发阅读兴趣;成人及老年区设置静音舱(背景噪音≤45dB)与适老阅读台(集成放大镜/助听接口),配置快速检索系统,书架间距≥1.5米保障通行舒适性,通过暖光照明(色温3000K)与绿植隔断营造沉浸式阅读氛围,实现传统阅读习惯与现代功能需求的有机平衡

3.2.3协作学习区

协作学习区作为知识创新中枢,采用模块化磁性拼接桌实现空间形态自由转换,支持U型研讨、圆桌会议等6种模式切换。配置智能交互系统:数字白板与学习记录墙形成"输入-输出"闭环;结合乡村资源特色,设置传统手工艺教学站,同步通过视频会议系统实现跨地域专家连线(每月2-3场非遗匠人直播),构建"在地技艺传承+外部知识引入"的双向赋能机制,推动代际知识传递与跨界创新实践。

3.2.4 交流互动区

协交流互动区作为文化活化枢纽,以景观庭院为核,整合树池长凳(兼具阅读与社交功能)、环形坐阶与可移动茶桌,构建高粘性社交场域。通过"自然界面+弹性家具"设计,访客可自由切换角色:树荫长凳支持3-5人小组讨论,下沉坐阶容纳20人主题沙龙,临窗吧台适配独处静思,形成"集体共创-个体沉淀"的动态平衡。空间植入节气茶会、方言故事角等在地化活动模块,使文化传播在非正式交互中自然发生,实现社区凝聚力与外来文化吸纳的双向提升。

3.3空间动线设计探析

3.3.1动线设计原则

基于功能分区的动线设计应遵循动静分离原则:通过书架、绿植墙等物理隔断结合吸音材料隔离核心阅读区与协作学习区,保障安静阅读环境;同时将儿童活动区设置在入口附近,运用弧形走道、地面彩绘等趣味路径独立引导动线,避免与成人阅读区产生交叉干扰。

3.3.2动线设计策略·

分龄动线规划需兼顾特殊群体需求:儿童区通过色彩分区、趣味地面图案及互动投影引导活动路径,同步设置家长等候区与矮书架分隔的亲子共读角;全龄设计中配置无障碍坡道、扶手及休憩座椅,书架高度控制在1.5米内,主通道按成人1.2米、儿童0.9米差异化设置,实现全年龄段舒适通行。

3.4 配置设施运用探析

3.4.1 数字化设备集成

数字化设备提升乡村书屋的互动性和现代化水平,发挥“乡土基因库”和“知识孵化器”的双重价值。通过触摸屏、多媒体和数字白板,书屋为访客提供多元化的体验与学习方式。在文化展示区,访客可通过触摸屏了解乡村文化与历史;在协作学习区,数字白板等工具支持现代学习和知识分享。数字化设备不仅提升科技感,还满足不同人群对学习与娱乐的需求,缩小城乡信息鸿沟。

3.4.2 家具模块化组合

家具的模块化设计为乡村书屋提供灵活的空间利用,书屋将根据不同场景应用适配家具。例如,在协作学习区,磁性拼接桌和可调节座椅可根据需求自由组合,形成多种学习和讨论模式。模块化家具不仅适应不同活动场景,还能灵活调整空间布局,提高空间效率,并为未来改造提供可变空间。

3.5 设计可行性及效益分析

3.5.1 建设成本估算

乡村书屋建设总成本约211-427万元,重点投入体现在数字设备(8-30万)与模块化家具(18-60万),其中建筑材料优先采用本地石材/木材(60-150万)以降低造价并带动就业,图书资源可分批采购(纸质+数字共80-85万)。数字设备虽初期投入较高,但后期运维成本低且能显著提升服务效能,配合可灵活重组家具实现空间高效利用,整体投入与乡村文化振兴的社会效益形成良性匹配,确保可持续运营。

3.5.2 市场优势分析

乡村书屋的建设将填补乡村地区文化和教育资源的不足,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通过引入数字化设备和模块化家具,书屋不仅能吸引本地居民,还能吸引外地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其多功能性使其不仅是阅读和学习场所,还能发挥“乡土基因库”和“知识孵化器”的双重价值,提升吸引力,为乡村地区提供创新力和竞争力。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书屋将成为推动乡村文化自信和文明振兴的重要基地,具备较强市场潜力。

3.5.3 运营维护分析

乡村书屋的可持续发展是其成功的关键。可以借鉴日本公民馆的运营模式,采用“参与书屋义务整理,换取书籍或大米”的方式,降低运营成本。为了确保设施和数字设备的可持续性,可以通过培养村民的设备维护技术,提供技术支持并创造就业机会,推动长期发展。模块化家具设计应考虑更换便利性,减少损耗。为保持活力,可引入文化积分系统或定期活动,鼓励村民参与,增强归属感。此外,书屋可与地方政府和文化机构合作,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四.结语

本研究聚焦长沙市莲花镇云集村乡村书屋功能架构,以增强文化自信为核心,依托农耕记忆,通过知识传播轴(核心阅读区)、技艺传承轴(协作学习区)和社群交互轴(庭院互动区)的协同作用,形成复合型空间体系。借鉴青龙坞书店、聚星粮驿1953及日本公民馆案例,提出三大策略:本土化建造系统利用穿斗构架和木石材料,强化村民对建筑文化的认同;全龄化空间设计促进跨代文化归属感;文化显性化通过互动展示手段传承地方记忆。创新点在于构建“基因库-孵化器”双核驱动模型,揭示空间设计对文化自信的建构,提出“低技术介入-高价值产出”策略,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自信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庞冰林.试论乡村书屋建设现状及其发展建议[J].中外企业家,2020,(17):141-142.

[2]李菁,邓亚.嘿!农家学舍快乐多[J].小学生导刊(中年级),2012,(Z2):70-73.

[3]张志斌.长沙市岳麓区莲花镇乡村旅游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20.DOI:10.27136/d.cnki.ghunu.2020.000138.

[4] 尚欣. 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以乡村图书馆为例[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34(8):13-18.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8.08.004.

[5]施学静.情感化设计在乡村书屋空间中的应用——以上海三联书店·黄山桃源店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4,(02):25-27.

基金资助:2024年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类项目):文化自信视域下的乡村书屋空间设计与发展 研究—以长沙市云集村为例(项目编号:S202412303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