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打破学科壁垒,感悟古诗新韵

作者

谭舒

重庆市渝北区龙头寺小学校 重庆  401147

一、背景介绍

《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经典诗作。诗人以雄浑的笔触描绘出边疆大漠的辽阔,展现出战争的残酷与岁月的沧桑。表达出诗人对和平的深切渴望。对四年级学生而言,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古诗学习基础,然而,单纯从语文角度解读古诗,难以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诗歌背后丰富的内涵。本次跨学科教学,正是基于这样的学情,旨在打破学科壁垒,通过融合语文、历史、美术、音乐等多学科知识,为学生搭建一座通往诗歌深层世界的桥梁,让他们在不同学科的知识碰撞中,更透彻地领悟《出塞》的魅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二、案例教学目标描述

1.语文素养:理解诗歌内容,了解“互文”修辞手法,体会边塞诗的意境美。2. 历史关联:了解唐代边塞战争背景,从历史的宏观视角感受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3. 艺术表达:引导学生通过绘画和音乐演唱等形式,进一步加强对诗歌情感的体悟,将抽象的家国情怀具象化。

4. 德育教育:体会戍边将士的家国情怀,培养社会责任意识。

三、教学过程

(一)试听启思,古韵引航

教师组织学生挑选古代边疆战争的视频,展现金戈铁马的厮杀、边疆大漠的雄浑以及士兵们的浴血奋战。并提问:“你看到了哪些画面?”引导学生回忆描写边疆的古诗,引出教学主题。

学生认真观看,并踊跃交流。并快速搜索描写边疆的古诗,如《使至塞上》《凉州词》等,并大声吟诵。

本次学业要求学生可以能准确描述视频中的关键画面,回忆并说出相关古诗。而教师的设计意图是通过直观震撼的画面,激发好奇心,为后续教学营造良好氛围。

(二)诗韵研读,文意探寻

教师组织范读活动,注意节奏,如“秦时 / 明月 / 汉时关,让学生感受韵律美。学生在朗读时,纠正读音节奏。讲解重点字词,如“秦”“汉”是互文的手法。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同时组织小组讨论,诗人想表达怎样的情感?

学生朗读多遍,生字词圈画,如“塞”“秦”等。小组讨论大意,交流诗人情感,如有的学生认为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有的觉得是对和平的向往等。

本次学业要求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初步体会诗人情感。教师的设计意图是通过朗读,让学生感知古诗的韵律节奏。通过诗句解析,培养自主学习和理解的能力。

(三)史海溯源,诗境寻根

教师组织展示唐朝边疆地图,标注唐朝和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边界、重要的军事据点。介绍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了解战争频发的原因。同时,讲述名将李广的事迹。

学生要了解唐朝边疆的地理位置和军事布局,战争原因。记住李广主要事迹和在边疆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本次学业要求学生了解唐朝边疆的历史背景,明白战争对社会的影响。教师的设计意图是从历史的维度解读创作背景,学生明白诗歌不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时代的写照,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蕴含的深层内涵。

(四)画笔绘诗,意象呈现

教师要引导学生再次朗读,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是边疆的壮丽风光,还是激烈的战争场景。组织小组内交流感受。观察各小组绘画创作进度,给予构图建议,如画面的主体位置,提醒色彩搭配符合诗歌的氛围,如用黄沙的黄色、烽火的红色体现战争的残酷或边疆的雄浑。

学生要朗读诗歌,沉浸在诗歌的意境中,小组内分享画面细节,如沙漠中孤独的士兵、烽火台等。小组内分工协作。有的负责勾勒轮廓,有的负责上色,将诗歌意境通过画笔展现出来。

本节学业要求为学生可以完成绘画作品,构图合理,色彩搭配协调,清晰地体现诗歌中的元素,如边疆的景物。意图在于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直观的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诠释对诗歌的理解。

(五)弦歌品韵,诗心共鸣

教师播放根据《出塞》改编的歌曲,旋律契合诗歌情感基调。引导学生倾听歌曲旋律、节奏和歌词,感受情感。教师对于较难的部分,如高音、节奏复杂的地方,多次示范。

学生要跟随教师的节奏和示范,认真学唱,难唱的部分,反复练习。本节学业要求为学生可以跟唱歌曲,把握旋律和节奏,体会歌曲传达的情感,感受独特的韵律美。设计意图在于通过音乐形式,让学生从听觉角度感受诗歌魅力,丰富对诗歌的感知维度。

(六)多元展示,互评共进

教师组织小组代表展示美术作品,要求详细讲解创作思路,如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构图、画面中每个元素与诗歌的联系等。其他小组发表看法。小组上台演唱,引导学生从音准、节奏、情感表达等方面评价。

学生需要进行小组讨论,之后小组代表有条理地讲解创作思路,认真回答提问。小组成员共同演唱,认真倾听其他小组的评价。本节学业要求在于学生可以流畅地表达创作思路,客观地评价他人作品和演唱。并且在交流中不断提升表达和审美能力。本节设计意图在于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通过互评,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的作品,发现自己的不足,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七)知识串联,理念升华

教师需要对本节课全面总结,回顾诗句含义、情感,强调唐朝边疆的历史背景对诗歌创作的重要影响,以及通过美术创作和音乐学唱角度对诗歌的理解。同时强调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意义,鼓励学生今后学习古诗时,积极运用多学科知识,多个维度去感悟古诗魅力。

学生则要回顾本课所学知识,思考跨学科学习的方法和好处,如美术和音乐让诗歌理解更生动。希望学生能够将本节课学到的跨学科学习方法运用到今后的学习中。本节主要设计意图在于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知识要点。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内化和迁移,为今后的学习提供方法和思路。

四、问题分析

(一)学生知识储备差异

学生在历史、美术、音乐等学科知识储备上存在差异。比如历史知识讲解环节,部分课外知识丰富的学生能积极回应,而历史知识匮乏的学生难以理解复杂的战争背景,后续讨论和创作中缺乏深度思考。

(二)跨学科教学方法运用

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方法运用上不够成熟。小组合作时,部分学生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讨论偏离主题。情境教学法中,视频创设的情境对部分学生冲击感不强,未能充分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导致在理解诗歌情感时存在障碍。

(三)评价体系不完善

当前评价主要集中在展示与分享环节的学生互评,缺乏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包括课堂参与度、小组合作贡献等方面。评价标准不够细化。对于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音乐演唱技巧提升等没有明确的衡量指标,不利于全面评估学习成果。

五、反思与总结

通过本次跨学科教学实践,学生对《出塞》的理解更加深入全面。在历史知识的讲解下,诗歌不再是孤立的文字,而是与时代紧密相连的文化产物。美术创作和音乐学唱环节,让学生将抽象的诗歌意境转化为具体的艺术作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然而,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各学科知识融合的紧密程度还需进一步加强。不同学科知识的衔接略显生硬。例如,在美术创作中,部分学生虽能画出与诗歌相关的画面,但并没充分结合历史背景进行创作。其次,部分学生在美术创作和音乐演唱时表现不自信,小组合作中参与度不高。

针对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让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过渡更加自然流畅。例如,在历史知识讲解后,可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进行创作构思,让学生明白历史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小组合作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分工,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更好地参与到跨学科教学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