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视角下幼儿班本课程的全过程审议寻绎
罗梦楠
厦门市海沧区未来之星幼儿园
走进幼儿园的班级,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好奇光 对世界的探索欲望,构成了班本课程最珍贵的生长土壤。《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幼儿的学 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这为幼儿园课程建设指明了方向。班本课程扎根于班级幼儿实际,能够最大限度贴近幼儿生活经验与兴趣需求,真正实现“以儿童为本”。
然而,如何让班本课程不流于形式,切实成为促进幼儿发展的有效载体?课程审议这一环节至关重要。它并非简单的计划制定与内容筛选,而是教 师对课程价值的深度剖析, 是对“教什么”“如何教”的持续追问,更是对幼儿学习过程与成效的全方位关注。在“ 神奇的海底隧道”课程实践中,我们期望通过全过程审议,探寻课程与儿童发展同频共振的路径,让每一次审议都推动课程前行,让课程的每个瞬间都充满儿童的声音与思考。
一、循证而生:课程审议的理论根基与实践逻辑
课程审议作为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有着深厚的理论支撑和清晰的实践架构。理解其理论根源与实践路径,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课程审议的核心,从而在实践中发挥其最大效能。
(一)理论溯源:课程审议的核心要义
课程审议的理论可追溯至课程开发领域,其核心在于强调教师作为课程开发者,需要对课程内容、实施过程及效果进行持续反思与动态调整。从杜威“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到《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幼儿学习特点的阐释,都为课程审议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在幼儿教育阶段,课程审议必须紧密围绕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发展规律,确保课程内容能激发幼儿兴趣,支持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这就要求教师在审议过程中,始终将幼儿放在首位,以幼儿的视角去审视课程的各个环节。
(二)实践路径:全过程审议的三维架构
课程审议贯穿课程建设始终,形成“主题前审议—主题中审议—主题后审议”的完整闭环。主题前审议如同绘制课程蓝图,教师需从幼儿兴趣与需求出发,梳理课程核心价值,明确活动目标;主题中审议是课程的动态优化过程,教师要依据幼儿在活动中的实时反馈,灵活调整课程内容与实施策略;主题后审议则是对课程的全面复盘,通过总结经验、反思不足,为后续课程优化提供依据。这三个阶段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共同保障课程朝着更贴合儿童需求的方向发展。在“神奇的海底隧道”课程中,我们正是依托这一审议架构,让课程从幼儿的兴趣火花逐渐发展为充满探索与发现的学习之旅。
二、主题前审议:锚定儿童兴趣的课程起点
主题前审议是课程开展的基础,它决定了课程的方向与基调。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走进幼儿的世界,捕捉他们的兴趣点,并将其转化为课程的生长点,进而构建起科学合理的课程目标框架。
(一)捕捉兴趣:发现课程的生长点
当班级开展《美丽的大海》主题活动时,孩子们的讨论常常围绕着神秘的海底世界。一次自由活动中,几个孩子围在一起兴奋地说:“要是我们能去海底隧道看看就好了!”“我好想在幼儿园也建一个海底隧道!”这些童言童语瞬间引起了教师的注意,我们敏锐地意识到,“海底隧道”不仅是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更是一个极具教育价值的课程生长点。
为了进一步了解孩子们对海底隧道的认知与期待,我们开展了一次班级讨论。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分享着自己的想法:“我想知道海底隧道是怎么建 里面的鱼会不会撞到隧道上?”从这些充满童趣的问题中,我们看到了孩子们对海底隧道的强烈好奇 也明确了课程可以深入探究的方向。这让我们认识到,幼儿的兴趣是课程最宝贵的资源,只有抓住这些兴趣点,课程才能真正吸引幼儿主动参与。
(二)深度研讨:构建课程的目标框架
基于对幼儿兴趣和需求的分析,教师团队迅速展开了主题前审议研讨。在研讨会上,教师 A 提出:“孩子们对海底隧道的兴趣与即将到来的春季 谋而合,我们可以将研学与课程紧密结合,让幼儿在实地参观中深入探索。”教师 B 则补充道:“兴趣是 老师 但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好奇。我们要思考如何通过游戏、探究等活动,让孩子真正了解海底隧道的构造、功能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经过深入讨论,我们从《指南》中科学、语言、艺术、社会等领域的发展目标出发,结合幼儿的兴趣与已有经验,确定了课程的四大目标。在科学领域,支持幼儿观察海底隧道的外形特征与结构,了解不同的建造方法;语言领域,鼓励幼儿通过查阅资料、交流分享,提升表达与倾听能力;艺术领域,支持幼儿用绘画、手工等形式创作心中的海底隧道;社会领域,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与对海洋生态的保护意识。
三、主题中审议:顺应儿童发展的动态优化
课程实施过程中,幼儿的反馈和表现是课程调整的重要依据。主题中审议就像一个导航仪,根据幼儿在课程中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课程方向,确保课程始终贴合幼儿的发展需求。
(一)直面问题:在困惑中寻找调整方向
当“海底隧道”课程推进到实地参观环节时,我们发现了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幼儿对海底隧道的认识较为表面,缺乏深入了解,他们更多地被隧道中的海洋生物吸引,而忽略了隧道本身的结构和建造原理;二是幼儿虽有搭建海底隧道的想法,但缺乏实际经验,对于从何处入手、如何操作感到迷茫。这些问题的出现,让我们意识到课程需要及时调整与优化,以更好地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
(二)研讨策略:多方思维碰撞出优化方案
针对“幼儿对海底隧道认识不足”的问题,教师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教师 A 提议:“我们可以在参观前组织幼儿讨论‘参观前需要做哪些准备’,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参观,这样能提高参观的目的性与有效性。”教师B 补充道:“一次参观可能不够,我们可以发动家长资源,设计调查表,鼓励幼儿在周末再次参观不同的海底隧道,然后回园分享交流,这样既能丰富幼儿的认知,又能增进亲子互动。”
大家各抒己见,经过一番思维的碰撞,最终确定了详细的优化策略。我们在研学前组织了“参观准备会”,组织孩子们积极讨论,列出了“想要了解的问题”“需要准备的物品”等清单。参观过程中,孩子们带着问题认真观察,还主动采访了导游阿姨。参观结束后,我们开展了“海底隧道分享会”,孩子们用绘画、符号等方式记录自己的发现,并在集体面前大胆分享。同时,家长们也积极参与,利用周末时间带孩子参观不同的海底隧道,并完成调查表。这些丰富的实践与分享,让幼儿对海底隧道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认识。
(三)实践调整:在行动中落实优化策略
确定了优化策略后,关键在于将其落实到课程实践中。在参观准备环节,我们充分尊重幼儿的想法,和他们一起完善参观清单。有的孩子提出要带上放大镜观察隧道的细节,有的孩子说要准备小本子记录问题和答案。在参观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主导者,而是作为观察者和引导者,鼓励幼儿自主探索、发现问题。
回园后的分享会,我们为幼儿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尽情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对于幼儿的分享,教师给予积极的回应和肯定, 进 步激发 的探索热情。 同时,我们收集整理了幼儿和家长反馈的调查表,从中发现新的兴趣点和问题,为后续课程内容的调整提供依据。通过这些实践调整,课程更加贴合幼儿的实际需求,幼儿在课程中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四、论证性审议:突破儿童探究的关键难点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幼儿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难题。论证性审议就是要针对这些关键难点,支持幼儿通过思考、讨论和实践,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他们突破探究过程中的瓶颈。
(一)材料之困:寻找合适的搭建材料
当幼儿开始搭建海底隧道时,首先面临的难题就是材料的选择。教师A 提出:“孩子们知道海底隧道是用砖块、水泥建造的,但在幼儿园里显然不能用这些材料,我们要和孩子们一起探讨,寻找安全、合适的替代材料。”教师B 建议:“我们可以先让幼儿观察幼儿园现有的资源,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尝试。”
他们在幼儿园的各个角落寻找灵感,还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了布、PVC 膜、软管、纸皮、卷纸芯等多种材料。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有的说布可以用来模拟海水的柔软,有的认为PVC膜透明的特性适合做隧道的外壳。经过热烈的讨论、投票与协商,大家最终决定采用PVC膜和软管作为主要材料。这个过程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决策能力,更让他们学会了从实际需求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稳固之难:解决搭建中的技术问题
材料确定后,新的问题接踵而至。由于廊道空间大,所需管子长且高,如何将管子稳固安装成了一大挑战。教师B 说:“我们要支持幼儿思考不同的固定方式,并尝试比较哪种方式更稳固。”教师A 补充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适时提供一些工具与材料,支持幼儿的探索。”
幼儿们开始了大胆的尝试。他们先用胶枪固定管道,但由于管道较重,胶枪无法承受,效果不佳;改用透明胶固定后,虽然暂时解决了稳固问题,但又面临美观的困扰。面对一次次失败,孩子们没有气馁,而是不断思考、尝试新的方法。经过反复讨论,孩子们想到了用卫生卷纸芯进行装饰与加固。他们相互合作,有的扶椅子,有的撑管道,在不断尝试与调整中,终于成功固定了第一根管道。这个过程中,幼儿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更学会了在困难面前不放弃,通过合作与思考解决问题。
(三)形态之变:优化隧道的整体结构
随着搭建的推进,塑料膜易变形的问题又出现了。幼儿们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主动观察、分析原因。他们围在未完成的隧道旁,仔细研究,发现两根管道之间的距离太近,导致塑料膜无法支撑。于是,孩子们开始尝试调整管道间距,重新测量、裁剪塑料膜,并巧妙利用裁剪下来的材料进行加固。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陪伴在幼儿身边,适时给予鼓励。当幼儿遇到测量不准确的问题时,孩子们想到他们用绳子、纸条等工具辅助测量;当幼儿对如何拼接塑料膜感到困惑时,教师和他们一起探讨不同的拼接方法。在教师的支持下,幼儿们在自主探究中不断优化海底隧道的结构,最终让隧道变得更加稳固、美观。
五、主题后审议:沉淀儿童经验的课程反思
主题活动结束并不意味着课程的终结,主题后审议是对整个课程的全面回顾与反思。通过审视课程的适宜性、评估儿童的发展以及总结经验教训,我们能够为后续课程的改进和优化提供方向。
(-) )适宜性审视:回望课程的发展轨迹
主题活动结束后,我们从课程理念、内容、环境、资源四个维度对课程适宜性进行了全面审视。在课程理念方面,我们对照《指南》,确认课程目标与内容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发展需求,真正做到了以儿童为本,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课程内容上,通过梳理发现,集体活动、区域游戏与生成性活动相互融合,既保留了预设活动的系统性,又充分体现了幼儿的兴趣导向,让课程充满活力;课程环境中,“海底隧道探秘角”成为幼儿自主探索的乐园,幼儿的作品与发现被充分展示,真正实现了“环境会说话”,为幼儿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二)发展性评估:看见儿童的成长足迹
为了评估幼儿在课程中的发展,我们采用了作品解读、观察记录与交流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观察幼儿在搭建过程中的表现,我们发现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与空间思维能力都有了显著提升。从最初面对问题的手足无措,到后来能够主动思考、积极尝试,幼儿们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从幼儿的绘画、调查表等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他们对海底隧道知识的理解与内化,他们用稚嫩的笔触描绘出心中的海底隧道,展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与幼儿的交流中,我们感受到他们对海洋生态保护意识的增强,有的孩子会说:“我们要保护海洋,这样海底隧道里的鱼儿才能快乐生活。”这些都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基于儿童视角的班本课程,能够真正促进幼儿在多元领域的全面发展。
(三)总结与优化:开启课程的新旅程
在主题后审议中,我们不仅总结了课程实施的成功经验,也反思了存在的不足。例如,在课程时间安排上,部分活动由于幼儿兴趣浓厚而未能充分展开,导致一些探究内容不够深入;在材料投放方面,可进一步丰富多样性,支持幼儿更深入的探索;在教师指导策略上,有时还存在干预过多或指导不及时的情况。基于这些反思,我们对课程进行了优化,并将审议过程中形成的经验与策略进行了梳理。
结语:
回顾“神奇的海底隧道”课程的全过程审议,我们深刻体会到,基于儿童视角的班本课程审议,是一场充满智慧与温度的教育实践。它让我们学会倾听儿童的声音,看见儿童的需求,把握课程的生长点;它推动教师从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研究者与开发者,在不断的反思与调整中实现专业成长;它更让幼儿在充满挑战与乐趣的课程中,收获知识、经验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耕班本课程的全过程审议,让每一次审议都成为课程优化的契机,让每一个课程都成为儿童成长的阶梯,真正实现“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想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2012).《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 李季湄,冯晓霞。(201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3] 张华.(2018). 课程与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3 年度课题“评估指南”背景下幼儿园创生课程自我评估的实践研究(编号 FJJKXQ23-12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