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超精密加工过程智能检测与控制

作者

李延基

郑州商业技师学院 450121

引言

高精度制造是我国国防建设与国民经济建设的重大需求,是高科技作战的有力保证,也是基础研究的关键。此外,在航空航天,光学,医药,民用装备等方面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这也可能成为一国科学技术水平高低的指标。超精密加工是实现高精度制造的核心装备,其精度、效率及可靠性都将受到极大地制约。由于其重要性和特殊性,西方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对我们进行了技术封锁。因此,对其进行智能化的测试与控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一、超精密加工技术概述

在现代机器设计里,有着作为很重要工艺的精确切削且切削时需达到特别高的精度,其主要在于保证机器部件的尺寸、外形和表面精度以提升产品的性能、使用寿命还有可靠性,既体现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为反映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在精确制造时,精度大概能达到好几个量级,甚至能到毫微米级别。通过不断改进现有的加工工艺,就能进行精确加工了。其中,精车削就是用高精密的机器和工具精准切割金属,用优质磨轮和精确工艺,能让金属表面非常光滑;高精度电火花切削是利用电火花,不用接触工件就能进行细微切割。

高科技行业对零件精度要求更高了,在航空、航天领域需高精度加工发动机叶片、导航系统等重要零件以满足更严苛性能标准,在车辆制造方面得用高精度工艺制造传动和刹车等系统的零件来保证车辆运行稳定又安全,且像显微镜、眼科手术器械这类高科技器械其精度会影响检测准度及手术结果。

精密制造技术特别重要,主要用来制造精密模具、半导体器件这些东西。比如说,用精密加工方法做纳米大小的元件,像微型电路、记忆元件,这成了现在信息技术的基础。在加工光学元件的时候,通过精确研磨等工艺保证镜片质量,这样能影响望远镜、显微镜、激光这些仪器的工作效率。

二、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发展趋势

超精密加工技术基础理论和实验还需进一步不断发展

要实现超精密制造的理想效果,得先深入理解它,然后有效调控。九十年代初,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立实验室的 DTM3 装置和日本科研人员,用钻石刀具切出了全球最细最薄的切片,厚度达1 纳米,一直领先但没新突破。目前,超精密制造的加工临界尺寸、刀具磨损等问题还没解决。而且,加工时力、热、电等物理参量相互咋影响,怎么保证系统稳定,都得有新理论来研究。

近几年,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从九十年代开始逐步走向成熟。美国和日本率先把这种新技术运用到生产过程中去。从 21世纪开始,国内一些大学已经把它用于纳米级的制造和磨削技术的研究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动力学模型的切削过程。但是,虽然通过分子计算得到了一些重要的理论依据,但是其中的物理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三、智能检测技术在超精密加工中的应用

1、检测技术基础

在超精密加工中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的智能检测技术,其常用方法和技术主要包括机器视觉以及传感器技术,机器视觉技术借助摄像头捕获加工过程图像并利用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技术对工件形状、尺寸、位置作精确测量以保证加工质量,传感器技术用于监测温度、压力、振动等加工参数且将这些数据反馈到控制系统来帮助实时调整加工条件提高精度,此外,在高精度检测中得到广泛应用的激光干涉测量、X 射线成像、超声波检测等技术各具特色,为超精密加工提供强大检测支持。

2、检测系统设计

检测系统的组成包含传感器 / 图像采集装置、数据处理单元、通信模块、控制模块等,具体功能主要是利用图像采集装置或传感器采集加工过程中的数据并传送到数据处理单元进行分析处理,将处理结果发送到控制模块,再由控制模块调整加工参数达到精确定位的目的。对于检测系统的研发,其研发的核心设计点在于高精度的传感器选择、高效的图像处理算法研发、数据传输的稳定性保障、快速响应控制系统的构建;除此以外,要重点考虑系统的可靠性和鲁棒性,以此保证检测控制过程准确无误地完成。

四、智能控制技术在超精密加工中的应用

1、控制技术基础

针对传统控制理论(如 PID 控制)和传统控制(如 PID 控制等)的传统控制理论(如非线性控制、鲁棒控制、自适应控制、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结合现代控制原理,提高了机械制造过程的精度、稳定性和响应速度。

2、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对于超精密加工而言,在设计控制系统时应该根据系统的实时性、响应速度和稳定性来进行系统架构设计,主要包括:传感器、数据处理单元、控制算法和执行机构等;选择何种控制算法和算法如何实现都会影响到生产效率和产品的质量好坏,如自适应控制是根据加工环境的变化来动态地调节系统的控制参数;神经网络控制通过不断地学习以提高系统性能并对复杂的系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除此之外,可以选用精度较高的传感器和性能优良的驱动器来保证系统本身的精度和稳定性,并通过对通信模块进行优化从而保证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和可靠性。

3、系统优化

基于智能技术的系统优化主要有三个方面:利用数据驱动的方式实现对系统的持续跟踪监测以及分析,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相应的解决;运用遗传算法、粒子群优化等算法对控制参数进行优化,提高精度和效率;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对系统进行实时预测和调节,使系统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快速响应的能力;最后,通过对系统采用仿真实验的方式对控制系统的设计和运行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加以检验和校正。

五、智能检测与控制系统的集成与应用

1、系统架构设计

智能检测与控制系统总成包括:采集层 ( 由高精度传感器和图像采集装置等采集加工过程中需要的各种参数、图像信息 ); 处理层 ( 采用先进的算法或技术对手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然后从采集的数据中提取出需要的控制参数以及从采样值中得出需要的特征值,从而进行必要的数据分析等 ); 控制层 ( 主要包括了控制算法以及智能决策模块,它们根据采集到或者经过处理的数据,进而做出相应的控制 ), 执行层 ( 主要由驱动器以及执行机构组成,根据控制层发出的指令来完成具体的加工 ), 智能化组件 ( 如机器学习模型、神经网络以及云端处理平台等 ) 对整个系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将以上各个智能化的模块,集成在一起就可以让整个系统得到更加高效的运行,提高系统的准确性以及自适应性。

2、数据处理与分析

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和分析,进行清洗去噪操作以确保其准确可靠,是智能检测与控制系统做出合理决策的基础。首先,用特征提取技术从数据里提取关键信息,像工件尺寸、形状和表面缺陷等;然后,再用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分析技术深度分析这些特征,得出控制需要的优化参数和决策建议。

比如说,通过运用深度学习模型来进行图像识别以及缺陷检测这种方式,可实现检测精度与速度的提高;利用神经网络针对数据展开建模和预测相关操作,能够达成对加工过程的实时监控及调整之目的。所以大概凭借这些方法可让系统于复杂加工环境中高效做出决策。

3、评估与改进

它的评价,包括:评价它的表现(观察它在各种环境下的反应速度、准确性)、稳定性(通过仿真和实际使用,来检验它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采纳使用者的意见(询问使用者的使用感受,有什么意见)。根据这些评估结果对系统不断改进是可行的。比如,在测试性能发现有些子系统反应慢的情况下,通过优化算法、提升硬件性能来改进。在分析稳定性及参考用户反馈,发现系统在某些环境表现不好时,通过增强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能力来改善,另外定期给系统升级、扩展功能亦是提升系统性能和适用性的不错办法。

结语

综上所述,本项目研究成果将为我国高精度机械制造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实现我国先进制造装备的智能化升级奠定坚实的基础。经过持续地工艺改进与优化,实现高品质、高效率、高可靠的高精度制造。

参考文献:

[1] 陈海东 . 基于 LabVIEW 的数控机床热误差自动测量系统的设计 [D]. 合肥工业大学 [2025-07-31].DOI:CNKI:CDMD:2.1014.190210.

[2] 蒋庄德 , 李常胜 , 孙林 , 等 . 高端光学元件超精密加工技术与装备发展研究 [J]. 中国工程科学 , 2023, 25(1):11.DOI:10.15302/J-SSCAE-2023.07.003.

[3] 洪海波 . (2016). #i{ 大型非球面超精密光学磨床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 上海交通大学 ).

[4] 王祖俊. 精密加工技术与检测[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

[5] 孙宏昌 , 张之敬 , 金鑫 , 等 . 一种宏微结合的多精度智能数控系统 :CN201911230204.3[P].CN111552236A[2025-07-31].

[6] 张金龙 , 余玲玲 , 内田敬久 , 等 . 超精密定位技术的研究 [C]// 第二十三届中国控制会议 .0[2025-07-31].

[7] 杨勇 . 宏微驱动控制及其在高精密数控车床上的应用研究 [D]. 西安理工大学 ,2011.DOI:10.7666/d.Y3107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