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教育资源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郑丽尾
福建省龙岩大洋小学 364000
摘要:在智能时代,数字化教育资源已成为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为切入点,探讨了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特点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文章以三个具体实验课例为基础,阐述了如何利用虚拟仿真、在线课程、交互动画等数字资源,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培养科学素养,优化学习体验。研究表明,恰当运用数字化教育资源,能显著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值得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大力推广。
关键词:数字化教育资源;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应用策略
引言:科学素养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对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小学阶段是培养科学兴趣、树立科学精神的关键时期。科学实验作为小学科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帮助学生理解科学原理、掌握科学方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受限于场地、设备、安全等因素,许多学校的科学实验教学还不够理想,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教育资源日益丰富,为科学教育注入新的活力。虚拟仿真、在线课程、交互动画等形式多样的数字资源,能够打破时空限制,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科学魅力。合理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对于突破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瓶颈,实现因材施教、个性化学习具有重要价值。
一、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特点
数字化教育资源是指以数字化形式呈现的、能够支持教与学过程的各类资源,包括数字教材、微课视频、电子书刊、虚拟实验、在线测评等。与传统资源相比,数字化教育资源具有下列突出特点:
(一)表现形式多样化
数字资源可以文本、图像、音视频、动画、虚拟现实等方式呈现,能充分利用学生的多感官通道,提供沉浸式、交互式的学习体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理论研究表明,运用多种感官接收信息,能促进大脑皮层不同区域的协同发展,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1]。
(二)时空范围扩展化
得益于互联网技术,数字化教育资源能够实现随时随地、按需获取和使用。学生不必受限于课堂,可以根据自身节奏安排学习进度。同时,利用在线平台,学生还能跨越地域限制,与名师大家、学习伙伴开展交流互动。一项调查显示,83%的受访学生认为数字资源让学习变得更加灵活和便捷。
(三)内容呈现生动化
数字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例如,增强现实技术可将抽象概念形象化,让学生"零距离"观察微观世界;动态模拟系统可通过参数调节反复演示各类实验现象,加深学生对科学规律的理解。生动逼真的内容呈现,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寓教于乐[2]。
二、数字化教育资源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科学实验作为培养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需要教师因地制宜地设计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的机会。数字化教育资源以其特有的优势,为优化科学实验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下面,本文将以三节小学科学实验课为例,具体阐述数字资源的教学应用策略。
(一)利用虚拟仿真,感知溶解奥秘
在三年级上册《加快溶解》一课中,学生需要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传统教学中,学生往往局限于有限的实验条件,无法全面观察溶解过程中的微观变化,而虚拟仿真技术则能有效弥补这一不足。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虚拟仿真软件,让学生在虚拟实验室中模拟溶解过程。通过调节温度、搅拌等参数,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不同条件下溶质粒子的运动状态。同时,配合微观动画演示,学生还能观察到粒子层面的溶解机制,加深对"类似相溶"等科学原理的理解。研究表明,将宏观实验与微观模拟相结合,有助于学生构建科学概念,提高实验探究能力。在实验操作的基础上,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利用数据分析工具,对比不同条件下的溶解曲线,归纳影响溶解快慢的一般规律。数字化的数据处理,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更有利于学生在海量实验数据中发现规律、建构知识。
(二)集萃在线课程,领略磁电奥妙
在二年级下册《磁铁和我们的生活》一课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认识磁铁的性质及其应用。但是,由于受到材料、场地等条件的制约,学生往往缺乏探究磁电现象的机会。而丰富的在线科普课程资源,则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路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登录优质在线课程平台,选择与磁铁相关的学习项目。例如,在《磁生电》专题中,学生能通过视频演示、动画模拟等方式,直观认识到磁场变化产生感应电流的现象。在互动环节,学生还能动手拖曳导线,亲身感受导线切割磁感线与感应电流方向、大小之间的关系。除了在线学习外,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平台中的创客工具,尝试设计简易的磁电小发明。从磁铁电机到无线充电器,从趣味实践到工程设计,在线课程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搭建起了一座桥梁。
(三)驾驭交互动画,探寻摩擦真谛
四年级上册《运动与摩擦力》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认识摩擦力与运动方式的关系。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常常难以观察到不同物体表面的微观结构差异,也无法准确测量摩擦力的大小。而交互式动画恰好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观察、操作、思考的平台。例如,利用交互式动画软件,教师可以为学生呈现不同材料表面的微观结构特点。通过放大、旋转等操作,学生能够观察到光滑表面与粗糙表面在微观上的区别,并据此推测摩擦力产生的原因。在探究摩擦力大小与物体运动方式关系时,教师还可引导学生通过参数调节,模拟不同条件下物体的运动状态。例如,通过调节物体的质量、接触面积、表面材料等,学生能够直观感受这些因素对摩擦力的影响。基于动画呈现的实验数据,学生还能进一步分析影响摩擦力的主要因素,加深对摩擦规律的理解。值得一提的是,交互动画还能帮助学生将摩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3]。例如,在动画场景中设置冰面、沙地等不同路况,学生可以通过控制小车的行驶,体验摩擦力的实际应用。在游戏化的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加深知识理解,更能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语:综上所述,数字化教育资源以其生动性、交互性、开放性等特点,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从感知溶解奥秘的虚拟仿真,到领略磁电奥妙的在线课程,再到探寻摩擦真谛的交互动画,形式多样的数字资源激发了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拓展了实践科学的空间。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应立足学情、目标和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因地制宜地选用数字化教育资源,为学生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朱改敬.数字化技术使实验教学更加有趣有效[J].小学科学,2024,(03):46-48.
[2]周晓懿.数字化实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优势分析及探讨[J].新教育,2024,(S1):193-195.
[3]刘燕红,胡林.基于数字技术的小学科学可视化实验教学策略[J].教育信息技术,2020,(Z2):15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