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跨学科教学的实践探索
吴佳珆
长春力旺实验小学 吉林长春 130000
在核心素养导向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日益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曹冲称象》作为一则生动的历史故事,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也融合了语文、科学等多学科内容,通过对该故事的跨学科教学实践,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逻辑思维、合作探究的能力,实现数学知识与真实情境的有机融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跨学科教学的概述
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跨学科教学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知识的融合,《曹冲称象》是一节融合语文与数学学科的综合实践课,借助语文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数学原理,如“等量的等量相等”、“总量等于各分量之和”。通过情境再现,学生运用等量代换的思想,尝试测量字典等常见物品的质量、解决诸如“一粒米多重”、“100 克米有多少粒”等更多实际问题,提升其应用意识,这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也促进了其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从而实现核心素养的有效发展[1]。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跨学科教学的实践探索——以《曹冲称象》为例
(一)回顾课文,分析曹冲称象的方法
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数学跨学科教学中,借助真实情境建构数学意义,是促进学生数学建模的关键。《曹冲称象》一课蕴含丰富的数学原理,特别是“在船舷上画一条线”,体现了以排水量为中间量进行质量比较的间接测量策略,这条“线”不仅是一种物理标记,更是数学建模中“等量代换”思想的体现。通过识别船在大象与石头作用下的沉浮状态保持一致,学生得以理解“排水量相等→质量相等”的逻辑链条,进而将抽象的质量测量问题,转化为直观可操作的体积排水过程,这打破了学科边界,体现了跨学科综合实践的价值。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围绕“船舷上画线”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实施了“实验探究+ 情境还原 + 数学建模”的综合教学模式;课堂上,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将模型大象放入水槽中的小船,观察水位上升并标记刻度线,再用石头代替大象装到相同刻度位置,从而实现“质量等量代换”的认知建构;通过动手实践,学生切实感受到:重物压入水中会排开相同体积的水,排水量与物体质量有关,而画线标记水面高度,正是连接大象与石头质量的关键“中间量”。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提出“为何画线”“为何称石头”等关键问题,通过观察、操作、比较逐步得出结论,实现了从感性认知到理性理解的转化,这不仅强化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量感,是一次典型的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跨学科教学实践。
(二)数学原理探究
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跨学科整合,提升学生对数学基本原理的理解,这是教学的重要目标,《曹冲称象》作为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故事,为数学教学提供了理想的载体,特别是其中蕴含的“等量的等量相等”、“总量等于各分量之和”两个核心数学原理,正好契合数学核心素养中的“推理意识”、“模型意识”等关键维度。教师通过构建“1 个梨的质量 =2 个苹果的质量,2 个苹果的质量 =4 个橘子的质量”的链式关系,引导学生归纳出等量传递的数学规律(因为 A=B ,B=C,所以
)。此外,通过对“大象不能称、石头可分割”的分析,引导学生发现“总量 Σ=Σ 分量 + 分量 +…+ 分量”的数量关系模型,使学生能将生活经验与数学原理相联结,逐步实现从直观感知到抽象思维的过渡。在《曹冲称象》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利用故事情境创设了两个富有数学意义的探究任务:通过“1 个梨的质量等于几个橘子的质量?”的例题分析,引导学生归纳“等量的等量相等”的基本事实;学生通过观察与推导发现中间量(如 2 个苹果的质量)是建立起不同物品质量关系的桥梁,借助符号(因为 A=B ,B=C,所以 A=C )进行归纳和表达,有效培养了符号意识和推理意识。针对“为什么要用石头称?”的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大象整体无法称量,但可以用可分割的石头代替,再将多个石头的质量相加求出总量,学生明确了“总量 Σ=Σ 分量 + 分量 …+…+ 分量”的数学模型,甚至主动联系生活情境,提出“男生人数 + 女生人数 Σ=Σ 学生总数”、“苹果的价钱 + 梨子的价钱 Σ=Σ 购买水果的总价钱”,将数学原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也促进了数学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
(三)等量代换实践
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数学跨学科教学中,“等量代换”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是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建构等量模型的重要方法。通过创设生活化的真实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象可感的活动经验,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深化其对“等量”的认知和理解。教学中通过两个层次的推进:第一层次,借助“曹冲称象”的方法,利用可称量的物品(如砝码、火腿肠、酸奶)测量字典等常见物品的质量,促进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曹冲称象的方法。第二层次,引导学生将“等量代换”迁移应用于更复杂的问题情境中,使学生逐步从感知—理解—应用三个层次提升数学核心素养。在《曹冲称象》第一层次的跨学科实践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借助曹冲的称象原理,设计“称字典”的探究活动,学生合作制定方案,例如某一小组先将字典放入水槽中的“小船”内,观察并记录沉入水位刻度线,再依次放入砝码直至达到相同刻度线,最后将所用砝码的总质量相加得出字典的重量;另一组则使用火腿肠、酸奶等生活物品进行代换称量,并与电子秤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误差原因,学生不仅掌握了数学原理,还在误差分析中深化了操作经验。在第二层次的拓展中,教师进一步提出“测一粒米有多重”、“100 粒米有多长”、“100 克米有多少粒”等问题,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先称量出10 粒米有多重,得出重量后再除以10 得到1 粒米有多重;先测量10 粒米有多长,得出长度后再乘10 得到100 粒米有多长……实现从“质量—长度—数量”的转化,通过类比迁移等量代换的思想,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充分体现了等量代换思想的应用价值,也切实落实了数学学习的实践性要求。
三、结语
《曹冲称象》作为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综合实践课的典型案例,充分体现了核心素养导向下数学教学的新理念,通过分析称象方法、数学原理探究、等量代换实践丰富并发展了学生的量感、推理意识和模型意识。在学科融合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增强了知识迁移能力,更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这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也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探索了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 袁晓萍 . 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整体设计与实施 [J]. 人民教育 ,2024,(21):66-69.
作者简介:吴佳珆,1995-2,女,汉研究生,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