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三甲医院手术室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与标准预防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冯露丹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 637000
摘要:目的 探讨南充市三甲医院手术室护士的血源性职业暴露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100名手术室护士,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人,对比两组护士的职业暴露发生率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观察组的职业暴露率为28.00%低于对照组的50.00%(P<0.05)。其中工作年限超过八年、规范操作考核成绩一般、防护意识弱、高工作压力及传统手术类型的护士职业暴露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防护意识、操作能力和课程参与度方面都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南充市三甲医院手术室护士的血源性职业暴露情况受多种因素影响,通过提高护士的防护意识、操作能力和课程参与度可以有效降低职业暴露的风险。
关键词:职业暴露; 血源性; 防护意识; 操作能力; 工作压力;
引言
在医疗环境中,手术室护士面临着诸多职业风险,尤其是血源性职业暴露问题。血源性病原体如HBV、HCV、HIV等,可通过针刺伤或其他锐器伤害传播。南充市三甲医院作为提供高标准医疗服务的地方,守护手术室护士免受这些职业风险伤害至关重要。国内外研究显示,职业暴露风险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工作年限、操作规范、防护意识、手术类型复杂程度及工作压力等。这些因素在不同工作环境和地区存在差异,需仔细观察分析。研究南充市三甲医院手术室护士的血源性职业暴露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对制定有效预防策略、提高护士安全操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研究对比了100名手术室护士的数据,详细分析了职业暴露率及其相关因素,旨在找出降低职业暴露风险的科学依据,为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安全保驾护航。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22年6月至2022年12月南充市三甲医院手术室的100名护士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名。观察组护士工作中惯用标准预防措施,对照组护士工作中暂不刻意强调标准预防。抽取护士年龄23 - 37岁,平均年龄(27.32±1.24)岁,工作年限1至20年,平均(10.5±0.87)年;对照组护士年龄24 - 38岁,平均年龄(27.48±1.39)岁,工作年限1至20年,平均(10.7±0.93)年。对比两组护士基本资料,年龄和工作年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可能影响职业暴露频率和严重程度的因素上两组可比,进一步研究其职业暴露状况及影响因素具科学合理性。
1.2 方法
以南充市三甲医院手术室100名护士为调查对象,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人。调查期间,所有护士维持日常工作职责。观察组执行规范防护方法程序,减少接触血源性病菌、病毒的职业暴露风险。护士接受防护意识指导训练,涵盖病原体传播途径、防护方法和自我保护意识讲解;提供个人防护设备,要求穿戴符合安全规范的防护服、帽子、口罩、手套;定时检查操作能力,参加临床操作技能实测和评价并记录结果;每月开展防护专题讲座,提高职业暴露防护领会和觉悟。
对照组按常规方法开展职业暴露防护,未开展预防措施教育和培训。参与研究的护士在研究开始时填写详细调查问卷,内容含工作年限、规范操作考核成绩、防护意识、工作压力、手术类型等;填写职业暴露记录,内容含暴露类型、部位、原因等。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护士职业暴露发生率、危险因素、防护能力评分等指标,运用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职业暴露情况分析影响因素,构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独立影响因素,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3 评价指标及判定标准
1.对比两组职业暴露发生率;
2.职业暴露相关危险因素选择工作年限、规范操作考核成绩、防护意识和工作压力等变量分析,展示其与职业暴露的关系。工作年限分“超过八年”和“低于八年”,研究经验对职业暴露程度的影响。
3.护士的防护意识、操作能力及课程参与度。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统计分析,行t和x2检验,以“()、%”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士职业暴露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护士的职业暴露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中,锐器伤暴露、皮肤黏膜暴露以及其他类别的职业暴露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护士整体职业暴露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分析显示,工作年限、规范操作考核成绩、防护意识、工作压力、手术类型均为影响护士职业暴露的关键因素。护士工作年限少于八年、考核成绩一般、防护意识弱、工作压力高、从事传统手术均显著增加了职业暴露的风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护士职业暴露防范能力评分对比
观察组护士的防护意识、操作能力及课程参与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防护意识P=0.014,操作能力P=0.024,课程参与度P=0.004),表现出对血源性职业暴露防范的能力较高。详见表3.
3 讨论
南充市三甲医院针对手术室护士队伍开展的血源性职业暴露及标准预防现状研究,揭示了职业暴露风险的多维特征与防控路径,为优化医护人员职业安全保障体系提供了重要参考。研究显示,手术室护士面临锐器伤、皮肤黏膜暴露等职业风险,其中观察组锐器伤暴露发生率为18%,皮肤黏膜暴露为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和16%,但P值(0.164和0.214)提示差异尚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表明现有防控措施虽初见成效,仍需系统性强化。职业暴露的复杂成因涉及工作年限、操作规范、防护意识、工作压力及手术类型等多重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形成风险网络,需通过多维度干预实现破局。
工作年限作为核心影响因素,呈现出明显的分层特征:工作年限超过八年的护士职业暴露发生率较低,这与其操作经验积累、风险预判能力提升及防护执行力的增强密切相关。规范操作考核成绩与职业暴露风险呈负相关,优秀组护士因操作技能娴熟、流程执行严格,其暴露风险显著低于一般组,印证了专业技能对职业安全的基础性作用。防护意识强弱直接决定风险应对效果,强防护意识组护士通过主动采取标准预防措施,使暴露发生率降低40%以上,凸显了防护教育对行为改变的关键作用。工作压力与手术类型则构成外部环境风险源,高压力状态下护士注意力涣散、操作失误率上升,传统手术因锐器使用频繁导致暴露风险较微创手术高3-5倍,提示需建立压力疏导机制与手术分级防护体系。
研究通过设立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对比实验,验证了系统性防护培训的实效性。观察组护士经规范培训后,防护意识评分提升27%,操作能力考核达标率提高19%,课程参与度达92%,显著优于对照组的68%。这种能力提升不仅体现在防护技能标准化,更反映在风险预判、应急处理等高阶能力的增强。值得注意的是,工作年限低于八年、考核成绩一般、防护意识薄弱且承受高压力的护士群体,其职业暴露风险较其他组别高2.3倍,成为防控重点对象。针对该群体需构建分层培训体系,通过模拟演练强化操作规范,借助心理干预缓解职业倦怠,运用案例分析法提升风险识别能力。
手术类型差异对防护策略提出精细化要求。传统开放手术因器械接触频繁、体液暴露风险高,需配备加强型防护装备与术后即时消毒流程;微创手术虽锐器使用减少,但需防范设备操作导致的非显性暴露。医疗机构应建立手术类型风险评估矩阵,制定差异化防护方案,如为高风险手术配置智能防护器械、为长时间手术设计人体工学防护装备等。同时需构建动态监测机制,通过职业暴露登记系统实时追踪风险事件,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识别潜在风险点,实现防控策略的动态优化。
该研究最终指向医疗职业安全体系的系统性重构。在个体层面,需建立全职业周期培训体系,从新入职护士的标准化培训到资深护士的专项技能提升形成闭环;在组织层面,应构建压力管理-技能提升-设备保障三位一体的支持网络,通过弹性排班制度降低工作压力,借助智能防护设备提升安全冗余,运用心理干预服务增强职业韧性。
参考文献
[1]施华芳李文婷.手术室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22,38(03):430-432.
[2]房静.手术室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研究新进展[J].健康管理,2020,(11):0006-0006.
[3]吴丽燕,黄伟,许超,杨薇.手术室血源性职业暴露现状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09):18-20.
[4]马倩.手术室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分析与防护对策[J].青岛医药卫生,2020,52(01):40-43.
[5]付春香.手术室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您明白么?[J].东方药膳,2020,(23):10-10.
南充市社科联十四五规划课题:NC25C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