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数学课堂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探索

作者

杨俊美

滦州市响嘡街道三里庄小学 河北省唐山市 063700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范畴内,情境教学法具有独特的效能,其价值颇为重要。情境教学法恰似一座桥梁,它能够巧妙地克服数学知识的抽象性这一障碍,有力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枯燥且晦涩的数学知识融入到鲜活的情境里,以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并高效掌握知识。精心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多种情境,可大幅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逐渐培养其数学思维,有效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聚焦冀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深度探寻情境教学法在各年级课程中的应用方式,系统剖析其实施策略与实际效果,旨在为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供极具参考意义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法;教材应用

引言

在小学教育体系里,数学是一门不可或缺的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以及创新思维有着关键意义。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与逻辑性,而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正处于发展阶段,这就致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进程中常常面临诸多困难。情境教学法的应运而生可谓恰逢其会。它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故事情境以及游戏活动等紧密地结合起来,为学生构建起一座从抽象知识通往具象感知的桥梁。如此一来,学生便能在熟悉且亲切的情境里自然而然地接触并理解数学知识,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同时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深入研究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这对于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有着积极意义,并且对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有着深远影响。

1小学数学课堂中情境教学法的重要性

1.1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极为强烈的时期,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着探索的欲望。富有吸引力、生动有趣的情境能够迅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就像磁石一样将学生的目光聚焦到课堂学习之上。例如在冀教版一年级上册“比一比”章节的教学中,如果教师创设充满童趣的“动物运动会”情境,巧妙地把高矮、长短、轻重、大小等抽象的比较概念融入其中,那么教学效果就会大不一样。在运动会的场景设定里,安排小兔子与小猴子进行跳高比赛,学生可直观目睹小兔子高高跃起,小猴子跳跃姿态相对低矮,如此便能清晰地理解“高矮”概念。又如,让小松鼠和小刺猬开展运木材比赛,小松鼠所拖木材较长,小刺猬的木材较短,学生于观察比赛进程时,能轻松领会“长短”的含义。在这种充满趣味的情境下,学生不再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参与思考与讨论,原本枯燥的概念学习即刻充满生机活力。课堂上,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身的观察与发现,热烈的讨论氛围弥漫教室,有效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为后续深入的数学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1.2降低知识理解难度,助力知识内化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这一特性往往超出小学生的认知负荷,给他们的理解造成极大挑战。而情境教学法恰似一把神奇的钥匙,它能够把抽象知识具象化,让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以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教学为例,教师创设“校园绿化”这一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从而为整个教学过程注入鲜活的生命力。在校园中,若学校计划于校内铺设不同形状的草坪,便会要求学生计算所需草皮的面积。当学生着手解决这一实际问题时,他们必然深入探究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多边形的特性以及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例如,对于三角形,学生运用剪拼、平移等手段,将其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而平行四边形则是通过割补法转化为长方形来推导面积公式。在此过程中,学生并非机械地记忆公式,而是借助亲身体验与实践操作,深入领会面积概念的本质以及计算方法的起源。抽象的数学知识于“校园绿化”这一情境下得以具象化,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认知与理解,成功实现知识的内化,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果。

1.3培养数学思维,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情境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宽广的思考空间,恰似一片沃壤,滋养着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以四年级下册“多边形的认识”教学为例,教师构建“拼图游戏”情境,为学生提供多种不同形状的纸片,激励学生发挥想象力,拼出各式各样的图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情境教学法的有效应用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以冀教版二年级下册“千克和克”的教学为例,阐述其应用思路。再看三角形与四边形稳定性的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由不断尝试与探索,逐步认知到三角形具备稳定性,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如学生用三根小棒拼成三角形时,无论怎样用力拉伸或挤压,三角形的形状都不会改变;然而用四根小棒拼成四边形时,稍一用力拉扯,四边形形状就会改变。学生于这样的情境里持续进行分析与推理,学会运用数学思维去观察、思考并解决问题。当在生活中遭遇像搭建书架、修理桌椅等涉及几何图形稳定性的问题时,学生能够自然地运用课堂所学思维方法应对,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有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小学数学课堂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思路

2.1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真实情境

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既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千克和克”的教学中,教师可将教学场景巧妙延伸至生活中的超市环境。在此情境下,学生能够深入观察各类商品的重量标识,直接获取不同商品标注的以千克或克为单位的重量数值。这种源于生活的真实情境,能让学生更真切地感知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存在形式,从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为关键的是,教师应引导学生亲自对不同重量的物品进行提拿、称重,借由触觉与实际操作来体会1千克、1克的实际重量。如学生拿起一袋1千克的大米,感受其沉甸甸之感;再拿起1克的硬币,体会其轻盈之感。在真实的购物场景下有这样的亲身体验后,学生能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形成非常直观且深刻的认知,准确理解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并且,他们还能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衡量物品重量,切实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关联,极大地提升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以及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2.2借助故事演绎构建趣味情境

小学生往往对故事兴致盎然,故事生动的情节与丰富的人物形象可极大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在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这一特性,讲述“商场促销”的故事以构建趣味情境。例如,在故事里描述商场举办周年庆活动时全场衣服八折销售的情形。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件衣服原价200元,打八折之后,其现价为多少?当学生聆听与之相关的故事时,会很自然地融入到问题情境里。此时,他们开始对百分数与折扣的关系加以思考,经分析和计算后,便能够轻松掌握百分数的计算方法。在此过程中,借助有趣的故事演绎,原本抽象的百分数概念变得具体而可感知,学生的注意力被紧紧抓住,探究欲望也得到充分激发,学习效率因而大幅提升。故事演绎这种方式,不但让数学知识充满趣味,还于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利用游戏互动,营造活跃情境

游戏为儿童所喜爱,是其天性的一部分。把游戏融入数学教学,能使学生于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在四年级上册关于“倍数和因数”的教学时,教师可组织开展“数字卡片游戏”。教师预先准备好写有不同数字的卡片,再分发给学生。游戏规则为:学生要找出自己手中卡片数字的倍数和因数。在游戏进程中,学生积极思考,并且相互交流讨论。

结语

情境教学法于小学数学课堂而言意义非凡,不容小觑。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削减知识理解难度、培育数学思维、提高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强化学习体验等多方面,全面推动着学生的发展。在教学实践里,教师要充分考量教材内容、学生年龄特征与认知水平,灵活运用多种创设情境的方式,像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故事演绎、开展游戏互动等,从而为学生构建充满趣味且极具启发性的优质学习环境。学生置身于这样的情境中,能够尽情领略数学的魅力,逐步提高自身数学素养,达成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为未来发展筑牢数学基础。

参考文献

[1] 万红霞. 小学数学课堂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探析[J]. 科普童话,2023(14):103-105. DOI:10.3969/j.issn.1673-9442.2023.14.037.

[2] 何小丹. 生活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应用[J]. 科普童话,2023(30):1-3. DOI:10.3969/j.issn.1673-9442.2023.30.002.

[3] 许惠萍. 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与实践[J]. 广西教育,2024(31):114-116,120. DOI:10.3969/j.issn.0450-9889.2024.3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