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民生新闻 “接地气”
卓韫菊
永善县融媒体中心 昭通市 657300
民生新闻以民众的日常生活为报道核心,承载着反映社情民意、连接政府与民众的重要使命。然而,当前部分民生新闻存在脱离民众实际、内容空洞、形式刻板等问题,难以引发民众共鸣,“接地气”成为民生新闻改革与发展的迫切需求。“接地气”意味着民生新闻要深入民众生活肌理,捕捉民众真实情感,回应民众现实关切,让民众在新闻中看到自己的生活、听到自己的声音。本文基于对多地电视台民生新闻实践的观察与分析,聚焦于让民生新闻“接地气”的具体策略,旨在为提升民生新闻的传播效果提供有益参考。
一、采集环节
新闻采集是民生新闻的源头,只有深入基层、贴近民众,才能获取真正“接地气”的素材。
(一)深入一线
记者应走出演播室,深入社区、乡村、菜市场、工厂等民众日常生活的场所,关注民众在衣食住行、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例如,济南电视台《都市新女报》栏目组常年安排记者蹲点社区,针对老旧小区停车难、物业纠纷、养老服务短缺等民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进行持续跟踪报道,通过实地走访、与居民面对面交流,挖掘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呈现最真实的民生状况。这种深入一线的采集方式,让新闻素材直接来源于民众生活,避免了闭门造车的空洞感[1]。
(二)开通多元线索渠道
建立便捷的线索征集机制,鼓励民众成为新闻的“提供者”。可以通过热线电话、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留言等方式,广泛收集民众身边的新闻线索。杭州电视台《阿六头说新闻》开设“百姓热线”,并在抖音、快手等平台设置线索征集入口,许多民众会将身边的新鲜事、烦心事、感人事通过这些渠道反馈给节目组。节目组从中筛选有价值的线索进行核实、采访报道,使新闻内容更贴合民众的关注点,也让民众感受到自己在新闻传播中的参与感。
二、内容呈现
采集到优质素材后,内容呈现方式直接影响民生新闻是否“接地气”,需从语言风格、报道视角等方面进行优化。
(一)运用民众化语言
避免使用过于官方、专业的术语和套话,采用民众熟悉的口语、方言(根据当地情况适度使用)等表达方式,让新闻更易被民众理解和接受。成都电视台《新闻现场》在报道民生新闻时,常使用四川方言中的常用词汇和表达方式,如“巴适”“安逸”“恼火”等,主持人播报风格亲切自然,如同与观众拉家常。这种语言风格拉近了与民众的距离,使新闻更具亲和力。
(二)以民众视角叙事
从民众的角度出发,聚焦个体的经历和感受,用讲故事的方式呈现新闻。不再是单纯的事件报道,而是通过刻画人物的情感、困境与期盼,引发民众的情感共鸣。上海电视台《新闻坊》在报道“社区便民服务”时,没有罗列服务项目和数据,而是以一位独居老人的视角,讲述她通过社区便民服务解决了修家电、买菜难等问题的过程,展现了便民服务给老人生活带来的实际改变。这种以民众为中心的叙事视角,让观众更容易代入其中,感受到新闻与自身生活的关联[2]。
三、传播渠道
借助多元传播渠道,打破传统电视传播的局限,扩大民生新闻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同时加强与民众的互动。
(一)融合新媒体平台
将民生新闻内容进行碎片化处理,制作成短视频、图文消息等形式,在微信视频号、抖音、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发布。广东电视台《今日关注》将电视节目中的民生新闻片段剪辑成时长 1-3 分钟的短视频,配上简洁明了的文字说明,在新媒体平台推送。这些短视频内容聚焦核心事件,节奏明快,符合民众在碎片化时间内的观看习惯,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也让更多民众能够便捷地获取民生信息。
(二)开展线上互动活动
在传播过程中设置互动环节,鼓励民众发表观点、分享感受。例如,在报道某一民生话题后,在新媒体平台发起投票、话题讨论等活动。北京电视台《第七日》在报道“城市垃圾分类推行情况”后,在其微信公众号发起“你家小区垃圾分类执行难点是什么”的话题讨论,众多民众参与留言,分享自己在垃圾分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建议,节目组还会选取部分留言在后续节目中进行回应,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让民众感受到自己的声音被重视。
四、反馈机制
建立完善的反馈机制,对民众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及时回应和处理,是民生新闻保持“接地气”状态的重要保障,能让新闻传播形成从民众中来、到民众中去的闭环。
(一)构建双向反馈体系
要打破单向传播的局限,搭建便捷、多元的双向反馈平台。除了设立专门的反馈热线、邮箱和节目反馈板块外,还可利用新媒体的即时性优势,在新闻推送页面设置“一键反馈”功能。例如,郑州电视台《郑州大民生》在其官方 APP 上开发了“民生反馈”模块,民众不仅能针对新闻内容发表看法,还能直接提交新的民生诉求,后台会对反馈信息进行分类标注,确保每条反馈都有专人跟进。这种全方位的反馈体系,让民众的声音能够快速、精确地传递给节目组。
(二)联动职能部门
民生新闻的反馈不应仅停留在对新闻本身的评价,更要延伸到对民众诉求的回应与解决。节目组可与政府职能部门、社区居委会等建立联动机制,将民众反映的实际问题及时转交相关部门,并跟踪处理进度。青岛电视台《生活在线》专门设立“民生帮办”小组,当收到民众关于房产证办理拖延、小区管道老化漏水等问题的反馈后,记者会陪同民众一起联系住建、水务等部门,推动问题解决,并将处理过程和结果在节目中公开。这种“反馈-转交 - 跟踪 - 公示”的流程,让民众感受到反馈的实际价值,也增强了对新闻节目的信任度[3]。
(三)基于反馈优化内容
定期对民众反馈进行梳理分析,提炼出民众关注度高的话题、偏好的报道形式等信息,据此调整新闻选题和制作方式。深圳电视台《第一现场》每月发布“民生热点反馈报告”,总结民众对节目内容的评价和建议。当报告显示观众对“青少年心理健康”话题的讨论热度持续上升后,节目组立即策划了“校园心理驿站探访”系列报道,采用纪录片式拍摄手法,展现学生真实的心理状态和学校的应对措施,获得了观众的广泛好评。通过这种基于反馈的动态调整,民生新闻能始终与民众的需求同频共振。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民生新闻要真正成为连接政府与百姓的桥梁,关键在于实现“接地气”的传播转型。这种转型需要贯穿新闻生产全流程:在采编环节,记者应深入社区街巷,建立常态化的民众信息员网络;在内容制作上,摒弃官话套话,用方言土语讲述百姓故事,以平民视角解读政策变化;在传播方式上,既要巩固电视大屏阵地,更要发力短视频平台,通过直播连线、话题互动等方式增强参与感;同时构建“收集- 处理- 反馈”的闭环机制,让民众看到自己的诉求被重视。济南电视台《市民热线》开创的“记者跑腿”模式,杭州广电打造的“新闻坊”互动社区,都印证了这种转型成效。面向未来,民生新闻还需在技术赋能下探索更多亲民表达,如 AI 辅助的个性化推送、虚拟主播的亲切呈现等,持续提升新闻服务的温度与精度。只有扎根泥土的新闻,才能绽放出最动人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宋毅 . 以平民化视角做接地气的民生新闻 [J]. 记者摇篮 ,2022,(11):66-68.
[2] 侯庆萍 . 让民生新闻接地气出新彩 [J]. 中国地市报人 ,2022,(05):127-128.
[3] 唐 春 杰 . 让 民 生 新 闻 更 接 地 气 更 具 温 情 [J]. 中 国 地 市 报人 ,2021,(10):138-140.
作者简介:姓名:卓韫菊,出生年月 :1983.07,性别 :女,民族:汉,作者籍贯省市 :云南·昭通,最高学历 :大学本科,职称:主任记者,职务:记者
研究方向:探索全媒体时代民生新闻“接地气”内容创新与精准化传播路径,结合实践案例提升其公共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