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网络行为失范影响因素分析
周玲元 江昕怡
南昌航空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南昌 330063
摘要:随着网络社会的兴起与发展,网络行为失范已成为社会问题。本文以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群体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系统分析研究生网络行为失范意向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发现研究生的道德、自主动机、感知行为控制、主观控制、态度都对其网络行为失范行为意向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关键词:研究生;网络行为失范;影响因素
1.引言
社会在网络快速发展的同时,实际管控未能及时跟上,导致网络行为失范现象此起彼伏。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阶段,研究生教育承担着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推动科技进步的双重职责。[1];因此,对研究生网络行为失范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梳理,提出网络社会中研究生价值观教育创新的对策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Seki等人在对日本大学生的网瘾研究中指出,网络成瘾具有多种不良影响,其中与大学生患抑郁症之间存在联系[2]。Berte等认为大学生的网络成瘾使用模式与感知的自我效能之间存在高度负相关[3]。同时国内有关学者对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进行了多角度研究:闵辉、梁莉提出网络主体素质欠缺与不良的网络习惯是大学生发生网络行为失范的主观因素[5];陈小花、徐喜春在研究大学生网络表达偏失的问题根源时指出,制度规范的约束力不足是其失范的主要原因[6];以及网络的虚拟性、个体自控力不强、缺乏信息鉴别能力等都是造成大学生不良网络行为的原因[7][8]。学者们从不同的维度讨论了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影响因素,但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性讨论方面,缺乏具体数据支持,且讨论目标人群为大学生,针对研究生领域尚有空缺。因此,本文将采取结构方程模型,旨在为研究生网络行为失范的治理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
2.理论模型的构建
“计划行为理论(TPB)”是由Ajzen提出的一个行为决策模型,主要用于了解与预测个体行为。强调个体的感知行为控制、态度与主观规范对行为意向的影响[9]。Beck L等人分别在自己的研究中加入道德因素,证明了道德对三个核心变量都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在某些领域能更好的解释和预测行为[10]。“自我决定理论(SDT)”是由Deci Edward L等人提出的一种用于研究个体行为发生原因的机动过程理论。Hagger和Chatzisarantis在运用SDT和TPB整合模型的研究过程中,发现自主动机也通过TPB对行为意向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自主动机得以激发并保持和带来积极的结果,自我决定理论在教育领域也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
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历群体,研究生有其不可忽略的特殊性,在思想和心理等方面表现出与本科生不尽相同的特点。研究生的学习大多以自学为主或以导师单独指导的形式进行学习,其学习活动呈现出分散性和独立性的特点,使得部分研究生更注重个体在团体中的作用,自我意识得到提升,把个人的利益放在首位,关心自我实现,目的性强,易形成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并存的道德观。更有甚者认为人在现代社会中的道德行为是自由的,只要符合个体或小群体的利益都是可以理解的[11]。因此计划行为拓展理论结合自我决定理论在一定程度上适配研究生群体行为特点,能较好切合实际对影响因素的分析。将理论运用到网络环境并解释网络行为失范时,需结合本次研究主题重新定义:
网络行为失范意向:个体对于是否产生网络行为失范的主观判定;
态度:个体对待网络行为失范所持的积极或消极的感觉;
主观规范:个体对于是否发生网络行为失范时感受到的来自身边的人或群体的压力;
感知行为控制:个体感觉到的采取某一网络行为失范的容易程度,包括产生行为失范获得的满足感;
道德:个体对于网络行为失范违背人类共同认可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的感知与批判;
自主动机:个体为了达成某种目的或满足自身某种需求而产生网络行为失范的冲动。
以往的研究表明,态度是个人行为意愿的重要预测因子,对某行为持正面的态度,则会产生积极的行为意向,而自主动机对计划行为理论三个核心要素的影响也被相应证实,在上述理论依据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以下假设:
H1:研究生的态度与他们网络行为失范意向呈正相关;
H2:研究生的主观规范与他们网络行为失范意向呈正相关;
H3:研究生的感知行为控制与他们网络行为失范意向呈正相关;
H4:研究生的自主动机与他们态度呈正相关;
H5:研究生的自主动机与他们主观规范呈正相关;
H6:研究生的自主动机与他们感知行为控制呈正相关;
H7:研究生的道德与他们态度呈负相关;
H8:研究生的道德与他们主观规范呈负相关;
H9:研究生的道德与他们感知行为控制呈负相关。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框架,本文主要采用计划行为理论拓展模型构建研究框架,构建了研究生网络行为失范意向因素模型,用行为意愿代替实际的行为失范,分析研究生网络行为失范的影响因素。模型基础框架如图1所示。
3.研究方法与分析
3.1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
本研究基于Davis等编制的行为态度原始量表,同时参考已有文献中的相关量表,结合现实情境等多方面因素,针对研究生网络行为失范这一主题进行重新编制。设计了高校研究生网络行为失范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包括两个部分,分别是个人情况与高校研究生网络行为失范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在线问卷调查法,共收集152份问卷样本,经数据清洗后获得140份有效问卷,问卷有效率达92%,满足研究所需的样本量要求。基于结构方程模型(SEM)深入探讨网络行为失范的影响因素及其内在作用机制,本研究拟使用软件SPSS27与Amos26在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的同时评估模型的拟合度,判断各变量的相关程度以及各假设是否成立。
3.2信效度分析
在统计学中,KMO指标值应大于0.7,本文KMO值为0.787,经Bartlett球形检验,显著性水平p值小于0.001,表明该数据集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可开展因子分析。进而对个题项进行因子载荷分析,结果显示所有观测变量的因子载荷值均超过0.6,这表明测量指标与潜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因子结构具有良好的解释力。本研究使用软件Amos26对CR、AVE的值进行计算,发现组成信度(CR)均大于0.7,收敛效度(AVE)均大于0.5,这说明测量题项内部一致性较好,各维度均有良好的组合信度。效度是指测量的有效程度,而效度检验主要观察变量间的区分效度均大于0.76。且AVE平方根皆大于其他相关系数,这证实了本研究所用量表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
4.结果分析
本研究拟使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样本数据进行检验,在此之前需对模型的适配(Modelfit)进行判断。在评估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度时将从多元指标(如CMID、DF、CMID/DF、GFI、AFGI等)出发,发现模型指标值为(193.700、125、1.550、0.863、0.813),与样本数据整体的吻合程度较高。
本研究使用Amos26.0 进行模型的搭建并验证,结构模型验证结果如图2所示。
由表1可以得出,自主动机对感知行为控制(β=0.390,p<0.001)、主观控制(β=0.517,p<0.001)和态度(β=0.358,p<0.001)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道德对感知行为控制(β=-0.404,p<0.001)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对主观控制(β=-0.150,p=0.120)无相关影响,假设不成立,对态度(β=-0238,p=0.014)有负向影响;感知行为控制(β=0.280,p=0.019)与主观控制(β=0.194,p=0.037)对行为意向有正向影响,态度(β=0.378,p<0.001)对行为意向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原假设除H8外均成立。
5.结论与建议
5.1研究结论
本研究验证了在网络信息时代下道德、自主动机、感知行为控制、态度、主观规范与研究生网络行为失范意向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态度对其的影响最为显著。这可能是因为相较于外部环境压力和社会认同等外在因素,个体对行为的自我感知在行为决策过程中发挥着更为关键的作用。具体而言,当研究生对网络失范行为缺乏正确认知,甚至将其视为可接受的行为模式时,其发生行为失范的概率将显著提升。
对于主观规范对研究生行为失范意向的影响,可能与全日制研究生特殊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由于研究生群体长期处于校园环境中,其行为决策容易受到同辈群体的影响。数据分析表明,当个体接收到来自同伴对网络失范行为的正向评价时,往往会倾向于认同并采纳这些观点。这揭示了研究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从众心理特征,即个体对特定行为的认知会随着所处社交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值得注意的是,当个体本身已持有网络失范行为可能带来收益的认知时,在群体规范的影响下,其产生行为失范的可能性将进一步增强。
关于感知行为控制对于研究生网络行为失范意向的影响,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源于以下两方面因素:首先,在技术可及性方面,学术不端行为的实施途径(如论文抄袭、不良信息获取等)对研究生群体而言具有较高的可获得性;其次,在心理依赖层面,研究生群体普遍表现出对网络技术的过度依赖,网络社交、娱乐消费、在线游戏等数字化生活方式已深度渗透其日常生活。这种环境容易导致部分研究生产生思维惰性,在面对网络信息时缺乏批判性思考,加之负面社会舆论的诱导,显著增加了其网络行为失范的风险。
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自主动机对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中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三个维度均存在显著的正向作用。具体而言,当研究生通过学术不端行为获取优异成绩,或从过度网络消费、浏览不当内容中获得心理满足时,这种正向强化效应会显著改变其对网络失范行为的价值判断。个体倾向于认为此类行为能够带来更大的收益,即使存在潜在风险也值得尝试,从而强化了其从事网络失范行为的行为意向。
本研究显示,道德因素仅对感知行为控制产生显著负向影响,这可能源于当代研究生较强的自我中心倾向,导致道德与主观规范间未呈现显著相关性。此外,主观规范中的示范性规范主要来自同辈群体,而社会对学术不端与日常失范行为存在差异化的容忍度,如普遍谴责偷窃却对论文抄袭相对宽容。尽管如此,道德建设仍是治理网络行为失范的重要途径之一。
5.2建议
首先,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对高校工作思想教育建设,塑造学生的政治价值观,教导学生要严格遵守《网络道德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规章内容。加大文明规范使用网络的宣传力度,创造更为洁净的网络环境,加强对微博、小红书、知乎等网站信息的关注与监督,对不良信息、软件加大打击力度,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其次,高校应当构建完善的网络行为监管机制,强化外部约束力,通过制度规范促进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的提升。鉴于研究生群体普遍具有较高的自我期望值,但同时又容易陷入自我怀疑的心理困境,学校需要建立常态化的心理辅导机制,帮助学生疏导学业压力,培养情绪调节能力,从而减少网络行为失范的发生。
最后,从个体层面来看,研究生作为网络使用主体,应当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与道德义务。在网络空间中秉持诚信原则,尊重知识产权,合理规划网络使用时间。同时,应充分认识到网络行为的传播效应,审慎对待自身言行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努力实现个人行为与社会公共利益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王战军. 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J]. 中国高等教育, 2020, (11): 8-11.
Seki T, Hamazaki K, Natori T,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et addiction and depression among Japanese university students[J].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19, 256 668-672.
Berte Z D, Mahamid A F, Affouneh S. Internet Addiction and Perceived Self-Efficacy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and Addiction, 2019, 19 (1): 1-15.
闵辉, 梁莉. 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规制研究[J]. 思想理论教育, 2013(9): 67-70.
陈小花, 徐喜春. 大学生网络表达的现实偏失和匡正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 2018(8): 81-85.
梁洁, 张展志, 张俊. 略析大学生网络不良行为的表现、危害与原因[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8(3): 147-149.
李金花. 莫让网络负面道德信息消解个体道德能力[J]. 人民论坛, 2019(5): 64-65.
Ajzen I. From intentions to actions: A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M]//Action control: From cognition to behavior. Berlin, Heidelberg: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1985.
Beck L, Ajzen I. Predicting dishonest actions using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1991, 25(3): 285-301.
高平发, 冯宝鹏, 苏宏伟. 当前研究生群体的思想特点及教育对策 [J].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07, (02): 35-36+48.
【11】苏丹. 研究生群体行为特点与道德教育[J]. 道德与文明, 2004, (03): 69-71.
[作者简介]周玲元,男,1982年生,博士,南昌航空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领域:信息资源管理;江昕怡,女,2000年生,南昌航空大学研究生。
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硕士研究生网络行为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研究(22YB102)
南昌航空大学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建设项目:航空文化融入《幸福管理》通识课程思政教育实践创新研究(JY2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