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制约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和对策措施

作者

钟福宝

武平县东留镇乡村振兴服务中心

引言

山区农村在我国地域分布广泛,其经济发展水平不仅关系到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更对国家整体经济均衡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山区农村经济发展长期处于相对滞后状态,与平原地区及城市间的差距逐渐拉大。深入研究制约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并探寻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是破解山区农村发展困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迫切需求。

一、制约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自然地理条件限制

山区地形复杂,地势起伏大,耕地分散且面积有限,难以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生产模式。同时,山地阻隔导致交通不便,增加了物资运输成本,阻碍了农产品的外销和外部资源的引入。此外,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易受自然灾害影响,如滑坡、泥石流、山洪等,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和居民生活造成严重威胁,制约了山区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山区农村的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滞后。道路交通方面,道路等级低、路况差,部分村庄甚至未实现公路硬化,严重影响农产品运输和村民出行。水利设施不完善,灌溉条件差,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的用水需求,易引发干旱灾害。电力供应不稳定,存在电压不足、停电频繁等问题,影响农村工业和居民生活用电。通信网络覆盖不全,信号弱,信息传递不畅,导致山区农村难以融入信息化发展潮流,阻碍了农村电商、数字农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三)产业结构单一

山区农村产业结构以传统农业为主,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弱。由于缺乏资金、技术和人才,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二、三产业发展缓慢,未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农业生产主要集中在粮食作物种植,经济作物和特色种养业占比较小,难以实现农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无法充分发挥山区的资源优势,限制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增长。

(四)人才资源匮乏

山区农村生活条件艰苦,发展机会有限,导致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人才短缺现象严重。留守人员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较低,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和农村产业发展的需求。同时,由于缺乏吸引人才的政策和环境,外部人才也不愿进入山区农村,使得农村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缺乏智力支持,严重制约了山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资金投入不足

山区农村经济基础薄弱,财政收入有限,地方政府对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同时,由于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金融机构对农村信贷支持力度不足,农民和农村企业贷款难、融资贵问题突出。此外,山区农村缺乏有效的招商引资渠道和优惠政策,难以吸引外部资金投入,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因资金短缺而进展缓慢。

二、促进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改善自然地理条件

加强山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实施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防治工程,提高山区农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通过土地整治、坡耕地改造等措施,改善耕地条件,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同时,充分利用山区的自然景观和生态资源,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特色产业,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对山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完善交通网络,提高公路等级和硬化率,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确保道路畅通。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修建水库、水渠、灌溉泵站等,提高农田灌溉和防洪抗旱能力。优化电力供应,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升级,保障电力稳定供应。推进通信网络建设,扩大 4G、5G网络覆盖范围,提升网络信号质量,为山区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三)优化产业结构

立足山区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在农业方面,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种植、特色养殖和林下经济,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积极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充分挖掘山区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等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品牌。同时,鼓励发展农村电商,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农产品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专业技术人才到山区农村工作。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开展农业技术、电商运营、旅游服务等方面的培训课程,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对在山区农村经济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奖励和表彰,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为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五)加大资金投入与支持

政府加大对山区农村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完善农村金融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降低农村信贷门槛,提高对农民和农村企业的信贷支持。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到山区农村投资兴业,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山区农村经济建设,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六)强化政策扶持与引导

政府制定出台一系列支持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土地、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和倾斜。加强政策宣传和落实,确保各项政策能够真正惠及山区农村。建立健全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障政策的有效实施,为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

三、保障对策措施有效实施的机制

(一)建立协调联动机制

成立由政府相关部门、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的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协调机构,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山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各项对策措施能够协同推进、有效落实。

(二)完善监督考核机制

制定科学合理的监督考核指标体系,对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对策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建立健全奖惩制度,对工作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工作不力、进展缓慢的进行问责,确保各项工作任务按时完成,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三)构建长效发展机制

加强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规划引领,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注重农村发展的可持续性,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文化传承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保障资金持续稳定投入,为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长效动力。

结束语

制约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复杂多样,促进其发展需要综合施策、长期努力。通过深入分析自然地理、基础设施、产业结构、人才资源等方面的制约因素,针对性地采取改善条件、加强建设、优化结构、培育人才、加大投入、畅通信息等对策措施,并建立健全保障机制,能够有效破解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困境,推动山区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助力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国栋 . 精准分析迎挑战 凝心聚力促发展——宝山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挑战与思考 [J]. 上海农村经济 , 2024, (05): 17-19.

[2] 张响 . 适应性发展:产业振兴中地方政府角色转变研究 [D]. 华中师范大学 , 2024.

[3] 张台 . 山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建议 [J]. 农村经济与科技 , 2023, 34(11): 1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