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朋辈育人思政教育研究与实践
李星
湖南工程学院 湖南省湘潭市 411104
摘要:新媒体时代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新媒体的即时性和互动性,为思政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更丰富的途径;同时,信息的爆炸和网络舆情的日益复杂,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如何有效地运用新媒体资源,建立“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朋辈教育体系,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朋辈育人思政教育实践的意义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实践策略,旨在优化朋辈育人的路径,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朋辈育人;思政教育;实践策略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渠道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生是新时期的主要力量,新媒体对他们的思想、价值乃至行为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一背景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要。朋辈育人,就是利用同龄人之间容易交流和理解的优势,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既能提高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又能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为培养德智体美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强有力的支持[1]。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朋辈育人思政教育的意义
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更喜欢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方式获取信息,进行思想交流。朋辈育人模式充分利用了同龄人之间天然的亲近感和共同语言,把思政教育融入日常的对话与互动之中,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具活力[2]。这种以朋友身份进行的引导与教育,可以有效地减少传统思政课堂中可能产生的距离感与说教味,提高教学的接受度与效果,使思政知识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心中。
促使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有机结合
在新媒介时代,信息爆炸,价值多元化,大学生们在接受大量信息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对信息进行筛选、识别和消化的问题。朋辈育人机制鼓励学生们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将自己的观点和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并对价值观进行辨析,这个过程不仅是对自己的教育,也是对他人观点的尊重和理解。通过朋辈之间的思想交流和经验交流,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而且可以促进和弘扬正确价值观,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拓宽思政教育的渠道
新媒体技术为朋辈育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多样的工具,是朋辈育人的有效途径。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B站等平台,大学生可以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思政学习社群,进行学习心得的发布,组织线上研讨,开展主题创作等工作,从而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实现了全天候、全方位的思政教育。与此同时,这些平台上的交互数据还可以给教育工作者提供反馈,帮助他们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调整教育策略,使得思政教育更精准、更有效。同时新媒体的匿名特性也为部分性格内向、害怕被批判的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表达环境,从而激励他们主动参与思政学习,促进全体同学的全面发展。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朋辈育人思政教育实践策略
构建新媒体矩阵平台,打造朋辈思政教育“云端社群”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的渠道与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学生网络行为与信息获取习惯也随之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为适应这种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跟上时代步伐,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搭建新媒体矩阵平台,构建朋辈思政教育“云端社群”,使之更贴近学生,更好的影响学生[3]。新媒体矩阵平台指的是将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短视频、B站等各种新媒体工具进行集成,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力的传播系统。在思政教育方面,新媒体矩阵平台是大学生思想交流、经验交流、思想启迪的“云端家园”,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借助新媒体矩阵平台,高校能够更及时、更准确、更全面地传达党的声音,进而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高校需明确新媒体矩阵平台的定位与目标,进行统筹规划,建立包括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B站在内的各种新媒体平台。各个平台之间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比如微信公众号可以重点对党的理论政策进行深入解读,将思政课程的精华内容发布出去;利用微博短平快的特点,及时传达学校思政动态,引起学生的热议;抖音、B站可以利用视频媒体的优势,制作一些生动、有趣的思政小视频,吸引大学生的眼球。同时鼓励、支持大学生参与新媒体矩阵平台的创作与发布。可选拔一批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新媒体素养的大学生担任平台管理员或内容创作人,负责日常内容的发布、交流与反馈等工作。并定期开展新媒体操作技能培训班,以提高学生在新媒体操作与创意方面的能力。比如,举办“新媒体内容创作大赛”,鼓励同学们围绕党的理论政策、社会热点等进行短视频、图文等内容的创作,并将其发布到新媒体矩阵平台,以“赞”、“评论”、“转发”等方式扩大影响力。此外在新媒体矩阵平台上,还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沟通。可通过开设“在线问答”和“话题讨论”等栏目,引导学生围绕热点话题展开思想交流;并定期开展“网上思政课”“直播讲座”等活动,邀请专家学者、名师授课,为学生答疑解惑,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在新媒体矩阵平台建设过程中,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与维护机制,通过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平台管理人员的责任与权限,保证平台内容合法、规范。而且还需定期对平台进行技术维护与升级,以提高其运行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开发沉浸式虚拟仿真课程,推动思政教育场景化渗透
沉浸式虚拟仿真技术是一门新兴的教育技术,通过对现实场景的模拟,可营造出一种虚拟的情境,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获得更直观、更深刻的学习体验。在高校思政教学中,开发沉浸式虚拟仿真课程,能够突破传统课堂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把思政知识点融入具体情境中,实现情景渗透,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与感染力[4]。沉浸式虚拟仿真课程能够模拟历史事件,社会现象,职业发展等多个情景,使学生能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体验、思考和实践,这样既能加强学生的代入感、参与性,又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创新思维的能力。而且沉浸式虚拟模拟课程也能根据学员不同的需要与兴趣,为学员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满足学员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高校可与专业虚拟仿真技术开发企业合作,开发适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沉浸式虚拟仿真课程。在这一过程中高校要明确“沉浸式虚拟模拟”课程的主题与目的,并与技术研发机构共同开发与设计课程,课程内容要贴近党的理论、政策和社会热点问题,同时要注意趣味性、互动性。例如,可开发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沉浸式虚拟仿真课程,模拟革命根据地、烈士陵园等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而且学校要为虚拟仿真课程提供必要的技术保障,以保证虚拟仿真课程的顺利开展,可建立专用虚拟仿真实验室或创新中心,配备先进的虚拟仿真仪器与软件,为课程开发提供技术支撑,并定期维护、更新设备,保证设备运行稳定可靠。此外,高校还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虚拟仿真教学水平,可组织教师参加虚拟仿真技术培训班,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及操作技巧。也可邀请资深教师或专家到现场指导、演示,使教师更好地掌握虚拟模拟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同时高校还应制订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对课程的时间、场地和人员的分配进行详细的安排,并要建立健全的课程评价机制,对课程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与反馈,可藉由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搜集学生之意见与建议,持续改善与优化课程。
建立“学生意见领袖孵化机制”,培育思政教育“网红”队伍
在新媒体时代,意见领袖(简称“网红”)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他们利用社会化媒体平台发表意见,分享经验,引领潮流,深刻地影响着年轻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为此高校可构建“大学生舆论领袖孵化机制”,培养一批有思政素养、有影响力的“网红”群体,为高校思政教育注入新的活力[5]。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高校可建立“意见领袖”培养计划,选拔一批政治素质高、表达能力强、影响力大的大学生。在选拔过程中学校要制定明确的选拔标准和程序,选择有思想修养、有表达能力、有影响力的大学生为培养目标,而且要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包括培训课程设置、实习活动设置和导师指导等。例如,可邀请知名学者、专家或成功人士,为学员举办讲座或研讨会,与学员分享成功与人生感悟;组织培养对象参加学校新闻报道、社团活动、公益活动等实践活动,培养其组织、协调能力及团队精神。同时高校要为被培养对象搭建平台,展示其才能、见解,学校可开设微信公众号或专栏,让学员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分享自己的经验。或者还可为培养对象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与资源保障,使其更好地运营与管理其社会化媒体账号。而且高校还要建立完善的激励与导向机制,激励被试积极投身于高校思政教育之中,发挥自身的作用,例如设立奖励项目或荣誉称号,表彰、奖励优秀人才,并加强对培养对象的引导与管理,使其言行举止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思政教育的要求。此外高校还应建立健全的督导评估机制,监控及评估舆论领袖培养计划的执行效果,可透过资料分析及问卷调查等方式,搜集有关资料及资料,以客观评估专案执行成效,并结合评价结果,不断地改进与优化项目,提升项目执行效果与影响力。
创建“问题驱动型”朋辈互助社群,实现价值观隐性引导
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面临着许多思想困惑、价值观冲突等问题,高校可通过建立“问题驱动型”朋辈互助社群,使学生在互相帮助、交流的过程中,达到潜移默化的价值观导向。这种面向问题、基于朋辈互助的社群,在学生自发地组织与参与中,营造一种积极的社群氛围,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6]。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高校应该鼓励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或遇到的特殊问题自发地建立互助社群,这些社群的主题包括职业发展,精神卫生,学术研究,社会实践等等。在创建过程中,同学们需要明确社群的定位、目标群体及期望的结果,建立社群规则与管理机制,以保证社群健康、有序地发展。例如为解决大学生普遍关心的就业问题,可建立“生涯规划与发展”社群。社群成员可在社群内分享工作经验、求职信息、职业规划经验等,并邀请校内外职业规划专家为社群成员做线上讲座或答疑,帮助社群成员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在社群中,鼓励社群成员提出相应的问题,如关于学习方法、人际关系处理、职业生涯困惑等。而其他成员则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提出一些建议和解决办法,藉由提问与讨论,社群成员可互相学习,互相启发,营造积极的社群气氛。而且社群管理者也可设立主题讨论区,定期发布热门或有争议的议题,引导社群成员围绕主题展开讨论,以提升讨论的深度与有效性。或者也可设立“问答专区”,鼓励社群成员提出特定的疑问,由其他社群成员或专家解答,从而形成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模式。而且在社群发展过程中,高校还需注意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与塑造,可通过发布正能量内容,组织主题活动,引导广大社群成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可鼓励社群成员积极参与社群讨论,培养批判思考与独立思考的能力。此外为保证社群健康发展,高校还需建立完善的社群治理机制,社群可成立社群管理委员会,或指定社群负责人,负责社群的日常管理,计划及资源的调配。并定期对社群进行评估与反馈,了解社群的发展情况,了解社群成员的需求与意见,不断地改善与优化社群。其中评估内容包括社群的活跃程度、成员参与程度、解决问题的成效、价值观导向的成效等。藉由评价,及时发现社群中存在的问题与缺点,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改善。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朋辈育人”的思政实践,既是对传统德育模式的创新和发展,也是对新时期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深刻把握。展望未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思政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朋辈育人思政教育必将展现出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培养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赵明娜.新媒体赋能高校思政教育路径初探[J].大学,2024,(36):37-40.
[2]郑捷,吴萍霞.“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朋辈教育的创新路径研究[J].社会与公益,2024,(12):186-188.
[3]马世栋.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才智,2024,(09):101-104.
[4]张帆.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14):201-203.
[5]朱俊,陈梅.媒介融合态势下大学生朋辈教育探析[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2,42(10):22-24.
[6]李媛,石上李慧.大学生群体中“朋辈思政”教育体系的建设研究[J].吉林教育,2021,(32):76-77.
作者简介:李星(1982.08.06-),女,汉族,湖南湘潭,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