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课程协同育人路径研究

作者

刘佳琪

华北理工大学

【摘要】当代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面临着更为多元复杂的外部环境,其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极易受到影响。在此背景下,高校需积极主动作为,构建以“大思政”格局为核心的育人目标体系,整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课程资源,完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协同。充分发挥思政育人的价值和作用,构建隐性与显性相结合的跨学科育人网络体系,有效应对高校思政育人碎片化困境,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校;共同体意识;课程协同;路径探究

现代化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面临更高要求,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研究对提升思政育人质量意义重大。因此有必要对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课程协同育人路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形成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办法,进一步提升高校育人效果。

一、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

(一)国家统一与民族复兴的战略基点

新时期,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命题,直接关系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凝聚各民族力量,形成价值共识、思想共识和文化共识。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外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危害国家文化安全和政治稳定。因此,高校有责任将培养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群体的重要性。通过系统教育,强化大学生的政治认同,自觉抵御意识形态渗透和腐化思想。

(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价值旨归

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实践。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的成长成才,也要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高等教育需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社会主义认同。通过课程协同机制,高校可以突破单一教育局限,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下,形成更完善的教育体系,发挥思政教育的引领作用。这有助于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核心命题,提升高校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和文化认同,使其主动参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

(三)教育现代化改革的具体呈现

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课程协同,是教育现代化的现实要求,也是解决传统教育弊端的有效措施。课程协同育人能够打破学科边界,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将共同体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和通识课程中。这不仅推进了教育现代化改革,还整合了隐性课程资源和显性课程资源,形成了“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思政育人格局,实现了从课堂认知到社会实践的闭环,有助于提升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效果。

二、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

(一)课程体系分散化

当前部分高校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分散化问题,影响了育人效果。一方面,部分高校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宏观性,内容与设计呈现碎片化,思政课与专业课在诸多领域缺乏深度衔接,导致教育“各自为政”,在教学中出现了“两张皮”现象。另一方面,教学内容更新滞后,多沿用传统教材,未涉及社会热点和民族工作最新理论,影响了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感染力,进而削弱了课程教学效果,难以发挥课程协同的优势。

(二)教学主体能力不足

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质直接影响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的教学效果,但目前部分高校教师在此方面能力不足,制约了课程协同育人效果。一方面,部分教师未深入学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知识,对其核心内涵、现实意义及具体育人路径缺乏系统认知,教学中容易迷茫,内容讲解空泛。另一方面,在课程思政实施中,部分教师虽能融入显性育人元素,但无法将共同体意识与专业知识深度关联,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标签化,影响教学效果。此外,教师在跨学科教研合作方面缺乏系统机制,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在课程协同上缺少制度支持。

(三)方法载体单一化

目前部分高校在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课程协同中,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多以理论讲解为主,缺乏信息技术融入,未打造沉浸式、情景式教学模式,学生难以深化价值认同。即使有技术融入尝试,但线上教学资源整合不足,硬件设施建设滞后,未形成立体育人场景,影响学习质量。同时,社会实践平台建设缺乏有效协同机制,主题活动覆盖面窄且持续性差,导致学生在理论与实践转化上缺乏载体,影响共同体意识育人效果。

三、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协同育人的实现路径

(一)明确“大思政”育人目标

高校在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课程协同中,必须确立清晰的育人目标,这需要从顶层设计与制度机制两方面着手。高校应树立“大思政”格局,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让意识形态教育与专业能力培养同步推进。在制度机制层面,要构建党委领导、多部门协同的育人体系。通过完善制度,确保课程协同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无缝对接,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

(二)构建“一体多维”课程群

在教学过程中,高校需构建一体多维的课程群体系。一方面,要强化主干课程建设,整合各类课程资源,构建完善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体系。将“四史”教育、红色文化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其中,形成完整的思政课程教学模块,提高意识形态教育的针对性。另一方面,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资源,促进专业课程教育与共同体教育的有机结合。通过整合隐性教育资源,实现专业知识教学与共同体价值观教学的有机统一。

(三)打造“三位一体”教学共同体

在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积极参加高校组织的各类培训,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相关政策文件,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实现从知识传播者向价值引领者的转变。同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提供有力支持。利用数字平台,构建线上研学与线下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育人模式。学生通过线上研学,能够全面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线下的实践过程中,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最终实现从外在约束到内在自觉的转变。

总之,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课程协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其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意义。在构建课程协同体系时,需从理念、主体、内容、方法等多个维度综合考虑。通过大思政格局引领,整合各类课程资源,实现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深度渗透,挖掘其中的共同体意识资源,形成协同育人态势,进一步增强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协同育人的实际成效。

参考文献

[1]张静.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路径——基于广西高校的调查分析[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46(02):54-65.

[2]石兴安,吴少龙,陈顺达.逻辑起点到行动自觉: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路[J].文山学院学报,2025,38(01):1-5.

[3]胡银,黄晓利.政治认同视域下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进路探析[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42(01):54-61.

基金项目:2024年度华北理工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研究课题,课题名称: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课程协同育人路径研究,项目编号:DJYB202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