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耳穴压豆疗法改善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

宋美兰

山东省成武县公立中医医院 274200

1. 引言

失眠作为全球常见的睡眠障碍疾病,约 30% 的成年人受其困扰,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及日间功能受损。现代医学多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或药物治疗,但存在依从性低、副作用风险等问题。中医学认为失眠与“心神不宁”“阴阳失调”密切相关,本研究采用的耳穴压豆疗法,通过机械刺激神门、皮质下等特定耳穴,调节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具有操作简便、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等优点,在失眠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耳穴压豆的临床价值,以期为优化失眠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依据《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所明确的诊断标准,对 2023 年 1月至 12 月前来就诊的患者进行筛选。纳入标准设定为:年龄处于 18 - 70 岁区间;符合失眠诊断标准;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充分了解研究目的、流程及潜在风险。排除标准为:患有严重器质性疾病,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衰竭等;存在精神障碍,包括精神分裂症、躁狂症等;处于妊娠期;耳部皮肤有破损、感染等情况。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条件的 60 例失眠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 30 例。在分组完成后,对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如性别、年龄、病程等进行统计学分析,基线数据分析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等人口学特征上均衡可比(P>0.05),具备良好的可比性,确保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2.2 干预措施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每周开展 1 次健康宣教活动,借助讲座、宣传手册等形式,向患者详细讲解睡眠卫生知识,如保持规律作息时间、营造适宜睡眠环境等;教授患者放松训练方法,像深呼吸放松法、渐进性肌肉松弛法等,帮助患者缓解身心紧张状态;同时,给予患者心理支持,耐心倾听患者的困扰,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要求患者每日记录睡眠日记,内容涵盖入睡时间、夜间觉醒次数、晨起时间等,以便及时了解患者睡眠状况的变化。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耳穴压豆疗法:选取双侧耳穴神门、心、皮质下、交感、内分泌作为治疗穴位。操作前,先用 75% 酒精对患者耳廓进行全面消毒,待酒精挥发干燥后,使用医用胶布将王不留行籽准确贴敷于选定穴位。告知患者每日需按压 3 - 5 次,每次按压 1 - 2 分钟,按压时以耳部出现酸、麻、胀、痛等“得气感”为宜。每 3 日更换一次贴豆,两侧耳朵交替进行,整个干预疗程持续 4 周。

2.3 评价指标

主要指标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进行评估。该量表从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使用、日间功能障碍 7 个维度进行评分,总分范围为 0 - 21 分,分数越高表明睡眠质量越差。在干预前及干预 4 周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 PSQI 量表测评。

次要指标包含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临床疗效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判定,分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四个等级。治愈指睡眠恢复正常或睡眠时间达到 6 小时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神状态良好;显效指睡眠明显改善,睡眠时间增加 3 小时以上,睡眠深度加深,精神状态有所好转;有效指睡眠有所改善,睡眠时间较治疗前增加不足 3 小时;无效指睡眠质量及睡眠时间均无明显改善。在治疗结束后,根据患者的实际睡眠状况进行疗效评定。安全性方面,密切观察并详细记录治疗期间患者耳部是否出现瘙痒、红肿、皮疹等不良反应。

2.4. 统计学方法

运用 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如 PSQI 评分等,以均值 ± 标准差(x±s)的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计数资料,如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等,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X2 检验。同时,计算效应量 Cohen’s d 来评估两组数据差异的实际意义,Cohen’s d 值在 0.2-0.5 为小效应, 为中等效应,大于 0.8 为大效应。以 P<0.05 作为判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3. 结果

3.1 睡眠质量改善

干预 4 周后,观察组患者的 PSQI 评分均值为 7.21±1.89 分,对照组为 10.45±2.12 分。经独立样本 t 检验,观察组 PSQI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t=6 .123, P⟨0.001 ),效应量 Cohen’s d= 1.62 ,属于大效应,表明两组间睡眠质量改善差异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从两组治疗前后 PSQI 评分的变化来看,观察组治疗前 PSQI 评分为15.32±2.45 分,治疗后下降至 7.21±1.89 分,组内前后比较差异显著( , P<0.001) );对照组治疗前评分为 15. .18±2.37 分,治疗后为10.45±2.12 分,组内前后比较同样差异显著( t=8.912 , )。这表明两组患者在接受各自干预措施后,睡眠质量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改善程度更为明显。具体数据见表 1 :

表 1 两组治疗前后 PSQI 评分对比(x±s,分)

3.2 临床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达到 93.33% (28/30),其中治愈 12 例( 40%) ),显效 10例( (33%) ),有效 6 例( (20%) ),无效 2 例(6. 7%)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73. 33% (22/30),治愈 8 例(26.7%),显效 7 例( 23.3% ),有效 7 例(23. 3%) ),无效 8 例(26. 7%⋅ )。经 X2 检验,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4.320, P=0.038} ),表明耳穴压豆联合常规护理在提高临床疗效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详细数据见表 2 :

表2 两组临床疗效分布[n(%)]

3.3. 安全性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耳部瘙痒、红肿、皮疹等不良反应,表明耳穴压豆联合常规护理的治疗方案安全性良好,患者耐受性较高。

4. 讨论

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早醒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中医认为,失眠多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和有关。耳穴压豆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通过刺激耳部穴位,调节脏腑功能,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本研究证实,耳穴压豆联合常规护理可显著改善失眠患者的 PSQI 评分( (P0.001 ),总有效率较单纯常规护理提高 20% 。其机制可能涉及以下方面:

神经调节作用:耳穴刺激通过迷走神经传导至孤束核,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性,促进γ- 氨基丁酸(GABA)释放,改善睡眠- 觉醒周期。

内分泌调控:研究显示耳穴压豆可降低皮质醇水平,调节下丘脑 - 垂体 -肾上腺轴功能,缓解应激性失眠。

中医理论支持:刺激“神门”穴宁心安神,“皮质下”穴调节大脑皮层功能,契合“心主神明”理论。

局限性:样本量较小,未采用双盲设计,远期疗效需延长随访验证。建议未来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研究,结合血清标志物(如褪黑素)深化机制探索。

5. 结论

耳穴压豆疗法操作简便、安全性高,可有效提升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与临床疗效,值得在社区及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 [J]. 中华神经科杂志 , 2020, 53(8): 589-597.

[2]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S].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20.

[3] 王琦 . 中医体质学说研究与应用 [M]. 北京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

[4] 李建生, 王永炎.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进展[J]. 中国中药杂志 , 2018, 43(20): 4001-4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