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网络安全建设探索研究
石昊苏
西北政法大学 陕西 西安 712100
摘要:智慧城市建设是我国深化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实现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路径。然而,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本研究以西安市为例,结合国家网络安全战略与地方实践,深入剖析西安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网络安全现状,探讨面临的风险挑战,研究西安在网络安全保障方面采取的措施及存在的不足,并结合实际提出完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议,旨在为西安智慧城市建设的网络安全保障提供参考,为西部城市数字化转型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范式。
关键词:智慧城市;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数字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西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 “一带一路” 核心枢纽,在 “数字西安” 建设上成果显著,政务服务、城市管理等领域加速数字化转型。然而,智慧城市高度互联的特性,使其面临严峻的网络安全风险。因此,研究西安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网络安全保障,对识别潜在风险、保障智慧城市顺利建设意义重大。
1. 国内外网络安全研究现状
在国外,各国将网络安全战略视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部分。美国构建了以 “分层威慑” 为核心的战略框架,打造全方位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俄罗斯则通过 “数字铁幕” 策略和多种管控机制,构建自主可控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在技术研究上,国外学者研发了入侵检测系统、加密算法等技术应对网络威胁。
在国内,我国以 “总体国家安全观” 为指引,构建 “三位一体” 网络安全制度体系。国内学者围绕智慧城市网络安全,在安全体系框架构建、数据安全保护和风险评估等方面开展研究。但现有研究对西安智慧城市建设中网络安全的具体实践和特色问题探讨较少,而西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征,决定了其在智慧城市建设中面临特定的网络安全挑战,亟待深入研究。
2. 西安智慧城市网络安全挑战与需求分析
2.1 现实挑战
(1)技术复杂性带来的攻击面扩张:西安市超百万级物联网终端存在固件漏洞,如 2022 年某区智慧路灯系统因默认密码未修改遭黑客攻击。5G 网络切片和边缘计算引入新风险,2023 年某地铁调度系统因边缘服务器漏洞短暂停运。此外,政务服务平台的 AI 客服系统存在数据风险,2021 年某街道 “一网通办” 平台因训练数据污染导致服务误判。
(2)数据融合下的治理矛盾:西安市政务数据共享平台存在隐私保护与共享效率失衡问题,数据脱敏标准不统一,2022 年某医院患者就诊信息在跨部门流转中被反向识别。中欧班列(西安)数字化平台面临跨境数据流动合规难题,企业主导的智慧园区存在数据主权与商业利益博弈。
(3)制度与协同机制短板:城市运行管理中心涉及 30 余个部门,但网络安全管理办法未明确数据共享责任主体,2022 年交通局与环保局因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泄露互相推诿。多数市级单位网络安全预案缺乏实战性,供应链安全监管不足,2021 年某区供水系统因第三方运维人员违规接入外网被入侵。
(4)人才与产业支撑薄弱:据 2023 年《西安市数字经济人才白皮书》,网络安全工程师供需比达 1:5,本地高校培养体系偏重理论。本地安全企业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龙头企业,难以支撑城市级安全运营中心建设。
2.2 核心需求
基于《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与西安市“十四五”规划,西安需围绕“安全赋能业务”主线,构建覆盖“技术-数据-管理-生态”的立体化需求框架。
(1)技术强化需求:需部署基于 AI 的威胁狩猎系统,推广国密算法与可信执行环境,研发适配 5G 边缘节点的轻量级入侵检测系统。
(2)数据治理需求:制定公共数据分类分级指南,依托自贸区建立数据跨境流动试验区,引入区块链实现数据流转可追溯。
(3)制度优化需求:出台网络安全责任实施细则,开展常态化红蓝对抗演练,建立供应商 “负面清单”。
(4)生态协同需求:支持高校与本地企业共建网络安全实验室,在高新区规划网络安全产业园,招募市民志愿者参与漏洞众测。
(5)公众参与机制:通过“西安网络安全卫士”计划,招募市民志愿者参与漏洞众测(如公交扫码系统安全测试)。
三、西安智慧城市网络安全保障措施及存在的问题
3.1 现有保障措施
(1)政策法规方面:西安市落实国家网络安全法规,制定本地管理规定,建立网络安全管理体系,加强数据安全监管,开展宣传活动普及法律法规。
(2) 技术防护方面:在政务云平台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中采用防火墙、入侵检测等技术,推动新技术应用,鼓励企业技术创新。
(3)管理机制方面:建立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将网络安全纳入项目建设全过程,加强应急管理,规范安全服务机构管理。
(4)人才培养与公众意识方面:搭建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平台,高校培养网络安全人才,开展宣传活动提升公众安全意识。
4.2 存在的问题
(1)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4.2 存在的问题
(1)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西安市虽落实国家网络安全法规,但在智慧城市数据共享、物联网设备管理等领域,缺少针对性细则。数据共享权责不明,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应用的法规存在空白。
(2)技术防护能力有待提升
尽管西安市在技术防护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部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防护技术落后,老旧工业控制系统易受攻击。物联网设备安全标准和管理机制缺失,安全漏洞多。网络安全技术创新能力与发达地区有差距,自主可控产品少,创新能力仍有待提高 。
(3) 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在管理机制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网络安全管理的统筹协调能力不足,各部门之间在网络安全工作中存在职责不清、沟通不畅的情况 。例如,在数据安全管理中,涉及多个部门的职责,但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导致数据安全监管存在漏洞 。其次,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机制不够完善,对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网络安全风险评估不够全面、准确,无法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 。此外,在网络安全应急响应方面,虽然制定了应急预案,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响应速度慢、协同配合不足等问题 。
(4)人才短缺与公众意识不足
高端人才匮乏:根据2023年《西安市数字经济人才发展报告》,全市网络安全领域高级工程师(如威胁狩猎专家、工控安全研究员)供需比仅为1:12,远低于北京(1:5)、上海(1:7)。本地高校培养偏重通用型人才,缺乏对新兴领域(如AI安全、量子加密)的专业设置。例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网络安全学院中,仅15%的课程涉及物联网安全实战。
产教融合深度不足:校企合作多停留在实习基地建设层面,缺乏联合实验室或“订单式”培养机制。2023年统计显示,仅30%的网络安全专业毕业生具备工控系统渗透测试经验。本地企业参与度低,90%的网络安全竞赛(如“强网杯”)由外地企业赞助,本土企业技术输出能力有限。
人才流失严重:因薪资水平较东部城市低30%-40%(据智联招聘数据),近三年西安培养的网络安全硕士生中,60%选择赴北上广深就业。
群体认知差异大:针对5000名市民的抽样调查显示,60岁以上群体中,仅23%能识别钓鱼链接,老年群体成为电信诈骗主要受害对象(占2023年案件量的58%);18-35岁青年群体虽具备基础防护意识(如密码复杂度),但80%对公共Wi-Fi风险缺乏警惕,地铁扫码诈骗案件年增长率达45%。
中小企业安全意识薄弱:西安市中小企业中,仅12%设立专职网络安全岗位,43%未定期开展员工安全培训。例如2022年某本地制造企业因员工点击恶意邮件,导致ERP系统遭勒索攻击,直接损失超200万元。
宣传形式化问题突出: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覆盖率不足(仅主城区重点推广),郊区县参与度低于20%;宣传内容以理论科普为主,缺乏模拟钓鱼攻击、应急响应演练等沉浸式教育。
五、建议
5.1建立健全智慧城市网络安全组织机构
建立健全由领导机构(决策机构)、协调机构、管理机构、执行机构、监管机构和顾问团队组成的智慧城市网络安全组织机构。由领导机构(决策机构)、协调机构、管理机构、执行机构、监管机构、顾问团队。
5.2 构建精细化法规体系
制定《西安市智慧城市数据共享管理办法》,明确数据权属边界与流转规则。出台数据共享、物联网设备准入等管理办法和标准,设立新技术应用法律沙盒,针对区块链智能合约、AI决策系统等新兴领域,开展为期2年的合规性试验,同步制定风险补偿基金制度。
5.3强化技术防御纵深体系
建设以城市为单位的城市级网络空间安全运营(运维)中心,统一监控智慧城市中网络安全设备的运行状态、统一感知智慧城市的网络空间安全态势、统一下发智慧城市的网络安全策略、统一部署智慧城市的网络安全防御系统。建立物联网设备安全认证中心,推行"西安安全认证"标识制度。对智能电表、交通摄像头等设备实施动态信任评估,得分低于80分的强制下线升级。
5.4优化协同治理机制
成立智慧城市网络安全委员会,由市长任主任,设立数据跨境、物联网安全等专项办公室。开发"网安通"协同平台,实现41个部门威胁情报实时共享;引入保险精算模型,建立网络安全风险量化评估体系。对智慧水务、智能电网等关键系统实施"红蓝黄"三色动态预警,保费费率与防护等级挂钩。
5.5 实施人才振兴工程
创建“长安网安特区”,给予顶尖人才最高500万元科研资助。与华为、启明星辰共建“西安全栈安全实验室”,实施区“双导师制”人才培养;开发网络安全能力数字画像系统,构建包含37项指标的评估模型。对中小企业技术人员开展“安全运维能力认证”,持证人员可享受个税减免;设立网络安全创投基金,重点扶持车联网安全、隐私计算等细分领域。对本土培育的"专精特新"企业,给予三年办公场地租金全额补贴。
5.6深化全民防护体系建设
开发“市民网络安全数字分身”系统,通过行为画像提供个性化安全教育。针对老年群体推出“银龄守护计划”,为10万户家庭安装AI反诈语音助手;实施中小企业“安全托管”工程,政府补贴70%费用购买MSS服务。建立网络安全“驾照”制度,企业需通过12学时培训考试方可接入城市物联网;创建网络安全文化地标,在城墙景区设置AR互动体验馆,在大唐不夜城打造网络安全主题光影秀。每年举办“丝路网安大会”,提升城市品牌影响力。
5.7建设基于大数据的智慧城市网络舆情监控系统
建设基于大数据的智慧城市网络舆情监控系统,通过基于大数据的网络舆情采集与提取、网络舆情话题发现与追踪、网络舆情倾向性分析等技术,及时掌握智慧城市的网络舆情态势、妥善处理突发网络舆情事件。
5.8加大信息安全领域自主创新支持力度
首先,从政府层面强化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安全技术薄弱环节的战略部署,集中优势资源,着力实施以培育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为主的信息产业重大工程建设,从而突破科技发展和产业技术的瓶颈制约。其次,加大公共财政对信息产业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研究开发设施的投入,优化财政科技支出结构,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投融资体制。再次,重点研究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相关的前瞻性技术、核心技术、重大装备核心试验、重要技术标准等方面的内容,加快自主品牌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6 结论
本研究围绕西安智慧城市建设,对网络安全保障进行了全面探索。西安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成绩斐然,但也面临法规细则缺失、技术防护滞后、管理协同不足、人才短缺与公众意识薄弱等挑战。为应对这些问题,西安需健全网络安全法规体系,增强法规针对性与前瞻性;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升关键基础设施防护水平;完善管理机制,强化部门间统筹协调;优化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持续开展公众网络安全教育。唯有多管齐下,才能筑牢西安智慧城市网络安全防线,推动城市数字化建设行稳致远,也为其他城市智慧城市网络安全建设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李德仁,邵振峰,杨小敏.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的理论与实践[J].地理空间信息, 2011,(6):1672-4623.
[2]张江子.青岛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24..
[3]王一惠.数字化城市治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
[4]王梦涵.日本城市社区数字化治理体系构建案例研究[J].民风, 2022(7):0028-0030.
[5]张锋.大城数治:上海超大城市社区治理数字化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
[6]娄款花.城市数字化转型下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22.
[7]邹轶.杭州市江干区政府社会智慧治理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24.
作者简介:石昊苏(1976-),男,陕西礼泉人,副教授,硕士。研究领域:数据质量管理,网络安全。
基金项目:西安市科技局软科学研究项目(23RKYJ0025)
基金项目:咸阳师范学院2024年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你的青旅——大学生旅行互助小包团可行性研究”(202410722030X)
作者简介:罗葆嵘(2004),男,陕西西安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杨雪叶(2005) 女,陕西宝鸡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旅游规划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