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浅谈西方古典器乐作品听赏的教学方法有感

作者

陈雯

武汉大学艺术学院 湖北省武汉市 430072

作为一名在普通非艺术类高校开设音乐欣赏课程的老师,教会学生“听音乐”的过程并不是简单听听就行的。在教学实践中,告诉学生听“什么”?怎么“听”?一直以来都是我在课堂中非常重视的环节。众所周知,音乐是声音的艺术,艺术的诞生是人类从低级动物向高级动物进化的标志之一,它让人类的审美意识达到极致,从中获得不同的审美感受。

一.聆听音乐的第一步——本体认知——听什么?

我教授的是通识选修课程《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授课对象是普通非艺术专业大学生。教学课时仅三十二,根本无法把相关历史知识和音乐作品说透、听够,所以在备课过程中对音乐作品的选择煞费工夫。我必须反复思考,精挑细选,既要选择学生们日常容易接触到的经典作品,又要在一定程度上呈现音乐本体的专业性,量和质都必须兼顾,所以音乐的“本体”究竟重不重要?就成为了教学双方需要达成共识的问题。曾经有不少学生疑惑的问我,究竟听音乐需不需要有音乐知识作为前提?如果没有、或很少能听“懂”音乐吗?听音乐不就是听听就可以了吗?为什么我需要学习五线谱?还需要唱谱?等等,我的回答是,听赏音乐是个有层级、丰富有趣的过程,每个阶段的目标不同,感受力是完全不一样的。普通听听,开心愉悦是一个层级;用音乐知识来拓展音乐思维,使听赏者获得更高的审美感受又是一个层级,依次往上,没有终点。本体论就是依托音乐结构中的各种要素为载体,在音乐作品中使用它们,在音乐分析中找到它们,从而用正确的音乐听觉思维和习惯深入的理解作品的意义和意境。

二.怎么听是有效的?——参与音乐实践

听音乐的过程不单单是一个感性认知的过程,虽然成型后的音乐作品最终是通过人的听觉来实现其艺术价值,但我们仍然需要了解它的结构来源。就如同我们欣赏一部文学作品,观赏一幅绘画作品那样,若想在听觉艺术中获得审美体验,同样必须具备对这些音乐作品中的本体符号进行解码的能力。看文学作品就是要会识字,懂得修辞手法;看绘画作品就是要会看形、会意,那么音乐作品的结构又是什么?我认为这也就是前面所说的音乐内容。对于音乐教育者来说,我们在备课、教课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授课思路清楚、清晰、重点突出,更要用最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的表述方法把它们结合历史现实说清道明。

从大方向来说,我是以四要素为中心,即音高、音长、音强和音色,它们在音乐中。现为旋律、节奏、力度和色彩。这些要素在音乐作品中呈现的形态特征既有声音本身的物理属性,如:强弱、高低等;更以多样态的形式在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中呈现出来,所以音乐的艺术性是一个发现——创造——再创造的过程。作为听赏者,纯器乐的音乐作品听赏起来相对来说,难度明显高于有文字描述的人声作品(经过多次课堂调研)。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在“怎么听”这一环节中“参与性”和“带入感”是法宝,是完成课程目标的核心要领。这里说的参与性是老师要求学生主动、敢于参与音乐实践;代入感是老师把自己扮演成音乐主角,用生动的音乐表现把作品的音乐性表演出来。比如交响乐曲的赏析,我会以小组的形式以师生共奏的方式模拟乐曲的形态。第一步,展示作品的总谱,要求学生看会读懂;第二步,在总谱中引导学生标识出音乐主题旋律,以四要素为坐标边看谱边视唱,二至三遍逐步熟悉旋律后再分段聆听音响,尽可能贴近作品中的音响形态表现出来,最终实现音乐的艺术表达。平心而论,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教师“用心”的进行教学设置和课堂节奏就非常重要,同时,老师身体力行的带动学生愿意尝试这种音乐表达,敢于参与其中更是不可或缺的。我通过不断的带动学生用此类方法主动展开学习,鼓励他们敢于音乐表达,而不是就是无目的傻傻的听。事实证明,此法行之有效,学生们也学会了用理性的思考能力来诠释理解世界上最动人的音乐艺术。也可以与同行借鉴互通交流,促进音乐赏析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强化在音乐赏析中学生对学习音乐形态结构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也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我惊喜的发现,学生经过半数课程学时后都可以自如地用自己的语言清晰的对所听所感的音乐内容用脉络清晰、逻辑合理的语言描述出来,他们借用这些方法逐步精确的完成每一部音乐作品的赏析,这就是我在教学中,将音乐语言的形态结构化实践之后的直观收获。学生们深感能够主动的在赏析音乐的过程中找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原本让他们觉得没有歌词参照,听不懂的器乐作品原来也是有章可循的。

三.促进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和教化作用的影响

音乐审美是听赏者在音响音乐性表达之上的一种更高层面的精神感受,是对音乐的一种更高层次的心理体验。赏析西方古典器乐曲我认为,一定是需要足够充分的音乐本体知识作支撑,而后听赏者将音乐的感性和理性思维用审美的眼光进入到兼容互通的崇高精神世界,完成“音乐美”的升华。比如我们听到乐圣贝多芬的著名第五交响曲中的“命运”主题 3331- ,这四个乐音构成的短小乐句不仅是一个音乐术语的概念,为什么会成为整首作品中导线式的主题动机?对其直观的听感是令人坚定的,结构是典型的大调音程,有很强的稳定感,它仿佛是音乐家撬开不公平命运的神奇钥匙一样,我们听赏乐曲中不断昂扬向上的第一主题和抒情连绵的第二主题相互呼应,这就是贝多芬式的音乐,是作曲家面对坎坷人生遭遇时顽强意志力的完美写照,没有哀怨和恐惧。我们听到的每一个音符就像战斗者手中的钢枪那样,始终不屈不挠,这是作曲家的艺术精华,是为了映射出更深的哲理。音乐小神童莫扎特的器乐作品让人听起来就觉轻松,旋律优美、亲切,因而从音乐心理教育的角度来看待他的作品最适合胎教就不难理解了。不仅如此,教授学生听赏音乐的过程更要教化的功能。音乐,是对物理声响艺术化后的一种感觉艺术,我们接受音乐的多样性,就是从中获取更多的精神养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早在中西方的音乐历史中都着重提到了音乐教化功能的重要性,无论是教音乐者还是听音乐者,双方都需要正视对人性产生正向引导的重要性,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更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在聆听音乐中付诸于自己的内心,链接个人的情感,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的找到引导和激发学生精神财富的密码,以自身感受为出发点,在音乐家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中增强自我的的内动力,对生活充满热爱,为自己设定更高的自我目标。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为更好的自己。

作者简介:陈雯,1977.9,女,汉族,湖北省黄冈市,武汉音乐学院,硕士,音乐教育,工作单位: 表演系,研究方向: 音乐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