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课标指导下思政元素在初中英语语法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作者

常木子

蚌埠第六中学 安徽蚌埠 233000

一、思政元素融入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现状及必要性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标准明确了思政教育的核心地位,特别是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思政元素的融入正逐步成为提升教育质量和培养学生全面素养的重要途径。

(一)主动融入,打破传统思维定势束缚。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英语语法教学不仅关注语言能力的培养,更强调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在实际教学中,思政元素的融入现状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教师在设计课程时逐渐将国家历史、文化传统以及社会热点融入英语教学活动中。打破语法教学无趣、乏味的刻板印象,通过与实际生活和社会问题的联系,在语言学习的同时增强学生对思政内容的理解。

(二)顶层设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新课标强调英语学科的育人功能,要求教学从“工具性”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转变。语法作为语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不仅是规则记忆,更应成为价值塑造的载体。例如,在教授“形容词最高级”时,通过对比濒危动物的生存现状,引导学生思考生态保护的责任,深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三)目标追求,应对文化碰撞与价值引领。

英语课堂教学内容常涉及中西文化差异,通过语法教学中的思政融入,可帮助学生辩证地看待文化差异,充分利用好语言的迁移现象,增强文化自信。例如,在“名词单复数”教学中,对比中西饮食文化(如“rice”不可数与“bread”可数),既巩固语法知识,又传递中华饮食文化的独特性以及我国悠久的饮食文化历史。

二、思政元素融入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实践路径

(一)立足教材,注重思政引领。

以人教新目标版教材为例,单元主题如“志愿者活动(Volunteering andcharity)”“人际交往(Legends and stories)”均蕴含丰富的思政资源。例如,八年级下册 Unit 6 的“An old man tried to move the mountains”语法课中,通过讲述“愚公移山”、“灰姑娘”的故事以及对孙悟空人物形象的评述,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正确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以及辩证地看待人物的多样性。

(二)互动课堂,激发思政潜能。

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互动课堂的实施无疑成为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的关键途径,通过优化课堂互动,教师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法掌握程度,还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政潜能。这种教学模式通过多种互动方式,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课堂辩论等,创造了一个动态的学习环境,使得思政教育与语法学习自然融合。互动课堂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通过与同伴的交流与讨论,学生能够在实际使用语法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思政内容的价值。

(三)情境创设,深化思政认知

真实有效的情境创设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使用环境,使其能够在实践中体验和掌握语法规则,在进行连词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模拟的讲故事的情境,通过呈现的四格漫画,让学生利用连词描述《西游记》中师徒四人过火焰山的故事。通过这种模拟情境,学生不仅能够巩固连词的用法,还能够在讨论和表达中感受到传统故事的魅力以及在讲故事中逻辑链条的重要性,从而深化对本节英语教学思政内容的认知。

三、思政元素融入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构建思政场景,增强课堂吸引力。

在初中英语课堂上,构建与思政教育相关的场景可以极大地提升教学的吸引力和实用性,例如在《 I'm going to study computer science》这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个与国家科技发展和职业规划相关的思政场景,来引导学生思考科技进步对社会的影响。教师情境创设,让学生扮演不同的人物角色,如科学家、工程师和普通市民,讨论未来的科技发展对个人生活和城市发展的影响。学生们需要使用本单元的语法结构,如“I'm going to...”来表达他们对未来职业的规划,从不同职业角度表达对城市发展的看法,同时讨论这些职业对社会的贡献。这种情境不仅让学生实际运用语法知识,还能引发他们对国家科技战略和个人职业发展的深入思考,进而提升思政教育效果。

(二)整合跨科资源,拓宽学生视野。

整合跨学科资源可以丰富英语语法教学的内容,使其更加全面和有深度,在《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这一课中,教师可以结合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知识,引导学生讨论个性特征和社会适应性。教师可以引入心理学关于性格类型的理论,讨论“外向型”和“内向型”个性对个人生活和社会交往的影响,通过将这些理论与语法教学结合,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如何使用比较级来描述个人差异,还能够深入了解不同性格特征的社会意义,这种跨学科的整合使学生能够从更广泛的视角理解英语语法的应用,同时增强了他们对社会和心理学的兴趣。

(三)情境模拟教学,深化思政理解。

在《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这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创建一个与社交礼仪和文化传统相关的情境来增强学生的思政认知。教师可以设置一个模拟的社交场景,学生们需要用英语邀请朋友参加各种类型的社交活动,如节日庆典、文化交流会或社区服务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关于尊重文化差异和促进社会和谐的讨论,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保持礼仪和建立友谊。这种情境不仅帮助学生掌握英语邀请的表达方式,还深化了他们对社会礼仪和文化尊重的理解。

语法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是新课标背景下英语课堂改革的必然选择和关键举措。通过文化浸润、价值引领与实践创新,初中英语语法课堂不仅能提升语言能力,更能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培育家国情怀的重要阵地。这一教学模式不仅丰富了英语语法教学的内容,也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全面的教育体验,教师能够有效地将思政教育融入语言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2022 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2] 蔡梦丽 . 英语语法课堂中融合思政教育的情境教学模式—以”There be”句型的教学为例 [J]. 中外交流 , 2020, 000(023):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