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在“双高计划”背景下“四融模式”实践路径

作者

张文元 段斐翡

1.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2.东方航空技术有限公司西北分公司

摘要:在"双高计划"政策引领下,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紧密围绕航空产业发展需求,通过构建"四融模式"协同育人机制,系统推进专业服务能级提升与教学改革实践。具体通过德育与技能培养的有机统一、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的深度共建、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认证的精准衔接、技能竞赛与常规教学的良性互动,有效优化了人才培养质量。研究表明,“四维融合”提高职业教育服务航空产业链的能力。

关键词:双高计划;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一、研究背景

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部署与"十四五"规划框架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体系持续完善,特别是在《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指导意见》等专项政策驱动下,航空产业正经历结构性优化与规模化发展的双重变革。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紧抓"双高计划"建设机遇,聚焦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集群建设,构建起需求导向型人才培养体系。校以航空产业链岗位能力标准为基准,系统推进产教融合机制创新。通过建立"四维融合"育人体系,有效破解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与产业升级需求的适配难题。研究证实,该创新实践不仅重构了技术技能人才培育路径,更为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改革范式。

二、研究目标

"双高计划"即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是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战略。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成功入选为第一批国家“双高计划”的56所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其中,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群是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的重点建设专业群之一,也是该校在“双高计划”中的核心建设内容。

在"双高计划"的实施中,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群在分析航空产业链的岗位需求岗位群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基础上,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形成"四融模式"的育人机制,在整体提升专业群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该模式有效解决了传统培养体系中职业素养培育与岗位胜任力培养割裂的问题,满足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三、模式构建和校本实践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以“四融模式”为依托,以德技、校企、课证、赛教融合四方面的内容为出发点,其核心在于通过综合素质培育、产业导向定位及实践能力强化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框架。本研究以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建设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群过程中,通过战略规划引领,将"四融"模式全面融入教育改革实践。这种系统化改革举措不仅培养了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更有效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区域产业升级需求,高度契合"双高计划"的发展导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创新探索出具有示范价值的实施路径。

价值维度:德技融合

"德技融合理念"聚焦于职业道德培育与专业技术能力提升的协同发展。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以"职业素养培育与道德教育并重"为育人导向,将高素质航空产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作为核心目标。该校在航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创新性地将职业精神塑造与职业技能训练进行系统整合,通过构建"德技双修"的育人模式,实现了职业价值引导与专业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在具体实施路径上,采取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协同推进、实践教学与职业规范有机结合等方式,形成了具有航空特色的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在航空产业的人才培养全过程将注重职业精神培育和职业技能培养的融汇与贯穿。

校本实践中: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群积极推行“三教—四课”教学育人策略。"三维教改体系"聚焦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开发与教学方法创新三个维度。在师资培养方面,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着力构建师德师风培育机制,通过常态化研修将"航空报国使命与强国担当"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自觉,系统推进教学理念迭代升级。教学资源建设方面,重构教材体系融入思政要素,采用模块化活页式教材开发标准,建立包含职业道德规范、行业典型案例的立体化课程资源库。教学实施层面开展价值导向的教学创新,针对航空机电维修专业特点,构建"职业信念塑造-专业技能精进"双螺旋培养模式,通过项目化教学将职业伦理教育融入设备检修、工艺优化等实践环节。

"四维课堂联动"机制涵盖德育渗透、理论深化、实践强化与创新升华四个教学场域。该院通过构建全课程育人体系,在专业课程中系统开发典型工作场景的德育案例资源包;理论教学采用"技术伦理辨析+工程问题探究"的议题式教学设计;实践环节创设具有职业情境特征的实训环境,将6S管理、适航标准等行业规范转化为可视化教学要素;创新创业教育则着重培育学生的工程伦理意识,建立技术应用社会效益评估机制。这种教学改革通过价值引领与技术训练的深度耦合,实现了职业精神培育与专业技能发展的协同共进,为航空制造业输送了既掌握精密维修技术又具备职业操守的复合型人才。

培养主体:校企融合

"产教协同育人机制"创新性地构建了航空维修领域校企双元培养体系。基于产业链与教育链的精准对接,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群实施"三维联动"产教融合战略,通过校企共建专项实训室、联合开发模块化课程、建立双师型教师工作站等具体举措,形成"资源共建-人才共育-成果共享"的协同发展模式。该机制通过校企联合教研室定期开展产业技术趋势研判,构建了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模型,实现专业课程体系与航空维修技术标准同步更新。其创新性体现在构建了"产业需求驱动-核心能力培育-培养质量反馈"的螺旋式优化系统,使人才培养过程始终与航空制造企业技术升级形成良性互动。

校本实践中:"三共双融"产教融合战略。为深化航空维修领域产教融合,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群构建"双融"协同育人体系。针对航空维修产业发展需求,与国内顶尖航空院校及行业领军企业开展战略合作。联合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飞行器维修技术专业群、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飞行器制造技术专业群两大"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协同中国人民解放军5702工厂、东方航空技术有限公司等军民航领域标杆企业,建立创新协同运行机制,形成产教双元协同的育人生态系统。在实践层面推进校企"三维共建"培养模式:基础设施共建,与西安兴航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安鼎飞翼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等航空维修企业深度合作,建设兼具教学功能与生产特征的实训平台,引入企业先进生产设备与技术标准,构建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环境;课程体系共研,基于东方航空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岗位能力要求,系统分析典型维修任务与工作流程,开发模块化课程体系,实施基于真实工作场景的"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强化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人才培养共育:创新实施"工学交替、能力递进"培养路径。与5702工厂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构建"理论奠基-实践提升-岗位认证"三阶段培养体系,通过"校内基础课程学习→企业轮岗实践→职业资格认证"的渐进式培养路径,实现学历证书与岗位胜任力的同步提升。

(三)标准评价:课证融合

基于职业能力认证导向,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将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群课程体系与行业资格认证的有机衔接。通过建立"标准对接-资源整合-动态优化"实施路径闭环,实现"课程标准对接行业规范、教学实施融入真实案例、考核认证接轨职业资质"的融合机制。同时,针对航空产业技术升级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创新构建"课证融通"学分互认体系,有效提升专业群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契合度。

校本实践中:"三共双融"产教融合战略。具体实施路径包含:标准对接工程:以民航局CCAR-147维修资质认证体系为基准,系统解构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群的课程标准。通过逆向工程方法,将航空器维修执照考核标准转化为模块化教学单元,实现职业认证要求与课程目标的矩阵式匹配。引入民航维修技术手册操作规范,构建标准化教学资源库,确保专业培养规格与行业技术标准保持动态同步。资源重构机制:建立多维度职业认证体系,重点推进1+X民用航空器航线维修(中级)认证项目。设计"能力认证置换"方案,允许学生用核心岗位的中级资质证书,兑换对应专业课程的学分。通过构建基于证书等级与课程模块的学分兑换体系,突破传统课程考核单一评价模式,形成多元复合型能力评价机制。该机制显著提升学生获取航空维修特种作业证书的积极性,使毕业生岗位适配度提升。

(四)能力进阶:赛教融合

在"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创新构建"双向驱动、三级进阶"竞赛育人体系。通过将行业竞赛标准系统整合至课程体系,开发模块化实训系统与师生协同创新平台,形成"竞赛成果转化-教学资源迭代"的良性循环机制。该模式通过阶梯式竞赛体系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具有行业竞争力的复合型技术人才

校本实践中,建立“双向三递进全覆盖”培养机制。双向协同发展机制:赛课融通工程,基于全国职业院校航空维修类竞赛标准,重构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群课程体系。具体包括:参照国家职业院飞机维修赛事要求,将竞赛技术规范转化为课程模块,竞赛评价体系转化为课程考核指标,形成"标准转化-任务嵌入-评价对接"的课程改革路径;教赛互促机制,构建"课程基础培养-社团专项提升-竞赛实战检验"三阶递进培养链。通过课堂教学筛选潜力学员,依托航空维修技术社团实施项目化特训,获国家级技能竞赛奖项24项,其中飞机发动机拆装赛项蝉联三届冠军。三级进阶培养体系:构建"校级普及→省级强化→国家级引领"的阶梯式培养架构,校级层面实施全员参与的模块化技能比武,将飞机钣金修复等基础赛项纳入常规教学,省级层面聚焦行业技术规范,联合航空维修企业开发实训系统;国家级层面对接航空产业数字化升级趋势,将新兴技术纳入课程体系。

四、结论

在"双高计划"建设框架下,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群创新实施"四维协同"教育改革模式。基于飞机维修产业链人才需求特征,构建"价值塑造-产教融合-认证衔接-竞赛驱动"协同育人体系,形成具有航空特色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范式。创新"师德师风-教学资源-课程思政"协同机制,将航空工匠精神培育贯穿专业教学全过程,实现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的同频共振,推动双元融合培养机制,实现与企业深度协作。推进职业认证衔接体系,构建"标准互认-课程互通-学分互转"认证衔接机制。构建竞赛驱动质量提升机制,实施"校-省-国"三级竞赛体系,创新"竞赛标准课程化-教学成果竞赛化"双向转化机制。在航空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窗口期,亟需进一步依托"双高计划"深化产教协同创新,通过构建动态优化的职业教育生态体系,实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与产业升级需求的精准适配,为航空维修领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李甜.“十四五”背景下高职教育创新发展与高职院校特色化发展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2(05):248-249.

【2】吴睿.基于专业群建设的高职院校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2(06):44-48

【3】韦微.我国“双高计划”政策文本量化分析[J].文教资料,2021(03):138-140

【4】任庆胡 晓霞.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高质量实施“双高”建设[J].职教论坛,2019(04):30-32.

【5】李洪渠,彭振宇.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的特征分析和建设愿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5):6-10.

课题是:2023年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院级教改课题 《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研究与实践—以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群为例》23XHJG28

作者简介:张文元,男,1992-,汉,陕西咸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飞机机电设备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