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浅谈烹调中营养素的保护方法

作者

陈荣显 庞新萍

茂名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 广东 茂名 525000

摘要:本文系统探讨了水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蛋白质及矿物质等主要营养素在烹调过程中的损耗机制,结合实验数据对比蒸、煮、炒、炸等烹饪方式对营养保留率的影响。研究表明,通过优化预处理工艺(如先洗后切、低温速冻)、精准控制加热参数(温度-时间协同)、引入新型烹饪设备(低温慢煮机、微波辅助)等策略,可使维生素C保留率提升至85%以上,蛋白质消化吸收率提高15%-20%。

关键词:烹调;营养素;保护方法;食物;

全球范围内,因不当烹饪导致的营养损耗约占膳食总损失的30%-50%。WHO数据显示,发展中国家因维生素A缺乏导致的夜盲症发病率与蔬菜过度烹煮呈显著正相关。随着精准营养理念的普及,如何在烹饪过程中实现营养与感官品质的平衡成为重要课题。我国作为饮食大国,拥有深厚的烹饪文化,但是受到传统烹饪观念的影响,只注重色香味俱全,忽视了烹饪中营养素的保护。在全新的饮食理念下,最大成大确保食物中营养素的保全,对于健康饮食具有重要意义。

一、烹饪中营养素保护的意义

1、预防疾病与提升生命质量

烹饪中营养素的保护,能够显著提升人体免疫力,降低慢性疾病的发生,提升人体生命质量。例如,维生素C的缺乏会降低免疫力,增加感染风险。研究表明,每日维生素C摄入量低于75mg的人群,感冒发病率增加23%。一些油炸食物会导致维生素D损失40%,直接影响钙吸收。在烹饪中对叶酸的破坏可能引发神经管缺陷,合理烹饪可使孕妇叶酸摄入达标率提高60%。 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番茄红素)在180℃以上油脂中快速氧化,其损失与阿尔茨海默病风险增加相关。随着我国逐渐进入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在烹饪中不仅要注重营养搭配合理,还要认识到营养素对于人体基础功能的作用,提升生命健康质量。

2、减轻医疗负担与提升生产力

当前,由于烹饪中不注重营养素的保护,导致全球因为营养素引起的疾病频发发生,不仅加重了医疗负担,也对社会的正常运行产生负面影响。例如,缺铁性贫血的治疗费用占发展中国家卫生预算的1.2%,而维生素A缺乏导致的儿童失明,人均终身医疗成本高达7.8万美元。此外,营养素还与人体健康状态息息相关,通过合理摄入营养素,能够确保人体有足够抵抗力。保留食物中完整的B族维生素(如B12、B6),可使劳动者的疲劳感降低40%,工作效率提升15%,建筑工人通过优化膳食营养,中暑发生率下降28%,年人均减少病假3.2天。此外,一些营养素还对食物的保质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低温真空包装等技术,延长营养素保存期限,减少食物浪费。

二、烹饪中营养素保护的方法

1、水溶性维生素的保护

在烹饪中,水溶性维生素对温度敏感,且易溶于水,因此要在烹饪前注意食物的预处理,防止在处理过程中损失大量微生物。对于水溶性维生素,在烹饪前,应当遵循先洗后切的原则,将蔬菜整体清洗后再进行切分,减少切口面积导致的维生素流失。实验表明,切后浸泡10分钟的菠菜,维生素C损失率达30%,而先洗后切仅损失5%。在储存方式上,水溶性维生素在常温环境下容易分解,因此可以采用低温速冻的方式保留食物中的营养素。例如,采用-35℃急冻技术保存青豆,6个月后维生素B1保留率高达90%,显著优于常规冷冻(-18℃保留率65%)。在烹饪方式选择上,水溶性维生素适合急火快炒,通过高速迅速将食物加热,减少在烹饪环节维生素溶于汤液中,例如在食用青椒时,采用快炒2分钟维生素C保留率达85%,而炖煮15分钟仅剩40%。对于一些特殊蔬菜,在烹饪时还可以选择微波加热的方式,其短时高效的方式能够降低食物的损失,相比水煮,能够更加保留食物本身的营养。此外,在烹饪中,一些酸性调味料还能显著保留维生素。例如,烹饪时添加柠檬汁或醋,将pH值降至3-4,维生素C稳定性提升3倍。例如,番茄炒蛋中加5ml柠檬汁,维生素C损失率减少20%。

2、脂溶性维生素的保护

维生素A、D、E、K依赖脂肪吸收,但高温和氧气易致其氧化破坏。不同的脂溶性维生素在烹饪过程中需要搭配一定的脂肪,这样才能确保维生素被人体所吸收。一般对于脂溶性维生素,遵循油脂协同增效。例如,胡萝卜素在油脂存在下吸收率提高6倍。建议胡萝卜用橄榄油炒制而非水煮,β-胡萝卜素利用率从10%提升至60%。一些动物肝脏富含维生素,如果简单烹饪会产生氧化,搭配一定的蔬菜,会降低营养素的流逝。例如,烹饪动物肝脏时,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彩椒,可减少维生素A氧化损失15%。在脂溶性维生素烹饪时,还可以添加抗氧化剂,以降低有害物质的生成。油炸时添加迷迭香提取物(0.01%浓度),维生素E保留率从60%提升至85%,同时抑制有害物丙烯酰胺生成。部分脂溶性维生素食物在保存时,要避免受到阳光直射,造成维生素分解,以维生素E为例,其广泛存在于坚果中,因此在存放时可以将坚果分装至真空袋避光保存,维生素E活性损失率从每月10%降至2%。

3、蛋白质中营养素的保护

蛋白质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素,但是如果处理过程中过度加热,会导致蛋白质变性,降低消化率并生成有害物质。在烹饪中,可以采用低温慢煮的方式保护蛋白质中的营养素。如一些鱼类,其蛋白质含量丰富,但是在烹饪过程中如果温度过高,会导致鱼类中的营养素分解,不仅口感不佳,也会影响人体的吸收。在处理蛋白质中营养素保护时,可以运用酶解法进行预处理。例如,可以用菠萝汁(含菠萝蛋白酶)腌制牛肉30分钟,后续煎制时间缩短40%,蛋白质变性率降低25%。一些乳类制品,可以用发酵技术,利用乳酸菌分解乳糖和蛋白质,提升钙吸收率30%。需要注意的是,蛋白质中营养素保护更多依赖于烹饪温度的掌握,如果温度过低,反而会影响食物的口感,因此在烹饪过程中要确保蛋白质变性再食用。

4、矿物质类营养素的保护

矿物质是人体不可或缺的营养素,虽然其稳定性较高,但是加工方式不当,仍然会造成其被人体无法吸收,或者由于烹饪方式不当,造成营养成分的流失。例如,菠菜中富含各种矿物质,但是其中的草酸加热后会与矿物质结合,无法被人体吸收,因此在食用时,可以沸水焯烫60秒,草酸去除率80%,钙吸收率从5%提升至30%。部分矿物质不易溶解到浓度较高的盐水中,因此在炒菜时,可以在热水中添加少量食盐,可减少矿物质溶出,如焯青菜时钙流失率降低15%。此外,以钙为代表的矿物质易溶于酸,在炖骨头汤时加2-3滴醋,钙溶出量增加40%,同时抑制重金属析出。在炊具选择方面,避免铜锅烹煮酸性食物(如番茄),铜离子催化维生素C氧化,损失率增加50%,而铸铁锅可增加膳食铁摄入,炖煮酸性食物时铁溶出量提高5倍。

总结:随着我国社会大众生平的提高,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饮食更加注重营养安全。在烹饪中,要结合营养搭配与烹饪方法,不断研究创新烹饪技艺,正确处理烹饪与营养的关系。单纯强调营养,避开烹饪是一种不现实的情况。通过精准控制烹饪温度,合理利用新的烹饪技艺,最大程度提高人体对营养素的利用率,使人们吃的更加健康营养。

参考文献:

【1】兰晓芳,何湘漪,范志红,等.3种叶菜烹调后硬度与营养素保存率[J].中国食品学报, 2018, 18(9):317-324.

【2】项健.关于不同烹调方法对食品营养素的影响探讨[J].现代食品, 2024, 30(4):148-150.

【3】束凤鸣.探析烹饪过程中营养素的保护[J].区域治理, 2021, 000(001):P.1-3.

作者简介:陈荣显(1988—),男,汉族,广东省茂名市人,助理讲师,本科,研究方向为中餐烹饪及烹饪教育。

庞新萍(1990—),女,汉族,广东省茂名市人,助理讲师,本科,研究方向为中餐烹饪及烹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