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实现对美的探究
费思凯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610101 四川成都
作者简介:姓名:费思凯 性别:男 出生年月:2002.12.21 民族:汉族 学历:硕士研究生 籍贯:四川省达州市
[摘 要]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实现让学生进行对美的探究,旨在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即认识、发现、感受、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本文立足于新课改的背景,根据新课标完善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式,就如何在中小学音乐堂中让学生发现美进行探索,结合具体的音乐教学实例,找到切实可行的审美教育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方法,让学生真正地发现美。
[关键词]探究美;中小学;音乐课堂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创意实践”作为“四大核心素养”提出,强调了“以美育人”的教学理念,要求音乐课堂不能只注重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基础能力,还要树立学生良好的审美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核心素养中,“审美感知”被放到首位,同时其也是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实现审美教育的主要实施路径。在音乐课堂中,教师通过多种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实现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能够在音乐学习中对美进行探究,从而进一步的认识美,建构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
一、什么是对美的探究
所谓“对美的探究”,其含义就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当中,要同时对音乐作品的美,以及蕴含在音乐作品中更深层次的美进行探究,培养学生探究美的意识与能力。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基于《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所提出的新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四大核心素养,即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与文化理解。强调了在艺术教育中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艺术表现能力、创造力等能力重要性。并提出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全面发展、突出课程综合地教育理念。要做到以上几个方面,就要坚持将“以美育人”的理念融汇到教育教学的全部过程当中。例如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引领学生感受作品的人文内涵,其中包括作品的风格特点与创作的时代背景等。在教师的主导下,让学生在感受作品的美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审美意识,增强审美能力。
二、探究美的重要性
在新课标实施以后,如何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对“美”进行探究,让学生真正的发现美,感受美是音乐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但在当今的中小学音乐课堂中,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美的实施还面临着以下问题。在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到了对教材内容的教授,更多的是像完成一项任务,缺乏对于音乐中美的探究。特别是在教学内容方面,部分学校的音乐课堂中教师所设置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除教材内容外,还有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从而使学生接触到更加多样化的音乐类型与风格,进而了解到更为广泛的音乐文化与音乐理念,使学生丰富自身的审美体验。但部分学校只注重于对教材中的内容,缺乏对音乐作品背后文化内涵的深层次挖掘,导致美育被狭义的定义为技能的艺术教育,忽视了美育塑造完整人格的作用,只是将其作为了音乐技能知识的传授工具。
综上所述,如何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实现对美的探究,还面临着多方面等现实问题。作为音乐教师,如何将音乐教学与审美教育有机融合是现如今音乐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应当立足于实践、充分发挥审美感知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审美活动,由此使得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进行对美的探究的任务得以实现。
审美教育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实践路径
要实现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进行对美的探究,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音乐课堂的主导,决定了课堂的形式与内容。教师所持有的不同的教学理念,都关系到在教学活动中能否将审美教育贯彻到底,因此以下从教师角度出发,提出几点关于教师如何在音乐课堂中更好地引导学生探究美的实践路径:
(一)认识美,坚持以美育人
首先,教师应当始终坚持以美育人的基本理念。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始终坚持以培育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主要目标,在音乐课堂中将教学的主体内容放在音乐作品的理解,这样才能让学生认识到音乐作品中真正的美,从而了解到什么是美的,对美形成了基础性认知,培养审美意识的发展。
以人音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银杯》为例,教师在教授这节课时,对于学生的教唱,就不能只是简单的教会学生简单的旋律和歌词的演唱,而是要更进一步体会蒙古族短调民歌的独特魅力,再使用带有蒙古族特色唱腔进行演唱,让学生们能够更加体会到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能歌善舞的热闹情形。其次,还要将美育融入到课程当中,除学习歌曲演唱外,还要引导学生体会歌曲当中所表达的蒙古族人民的豪放与草原人民自由豪迈的胸襟,以及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珍贵情感。由此培养学生们的文化自信、民族精神,并加强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与接受,感受传统文化之美。
(二)发现美,开展情景教学
开展情景教学,能够让学生沉浸式地投入到音乐学习当中,创设出更真实的教学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进行学习,增强审美感知的感染力,并由此来更好地发现美。此外,还能促使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并在过程中使学生不自觉地就可以投入到对美的探究当中。
以人音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新年好》为例,教师想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引发学生对于春节的兴趣,因此创设相应的课堂情景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运用装饰、服饰,以及课件等元素,渲染新年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学生的体验,使课堂充满新年的氛围,最后让学生在学唱的过程中中跳起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歌曲,并发现春节的节日元素有哪些,增强对于传统节日的了解。开展情景教学的方式,能够让学生自发的发现课堂中的美,提高他们发现美的能力。
(三)感受美,突出课程综合
在学科融合的趋势下,以音乐学科为主体,加强与其他艺术以及其他学科的融合是音乐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注重音乐与自然、社会、生活等之间的联系,积极发挥其中所蕴含的审美教育元素,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元化发展,感受到音乐与其它学科的交叉融合,提升综合素质。拓展不限于音乐的教学内容,能够使学生加深对美的认识程度,拓宽对美的含义的理解,即不止音乐中有美,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培育学生在学习中、生活中感受美的审美能力。
结语
教师要始终坚持“以美育人”的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主要任务、关注学生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根据不同的学段,设计不同的,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将教材内容的教学与对美的探究相结合,着重把握对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以探究美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进而实现在中小学音乐课堂当中对美的探究。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 义教艺术课程标准 2022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04.
[2]高蕾.浅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青少年的音乐审美能力[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2,(09):96-98.
[3]左佳妮.以“五美”提高小学生音乐审美能力[J].华夏教师,2024,(19):35-37.DOI:10.16704/j.cnki.hxjs.2024.19.015.
[4]周光芬.在音乐中发现美——也谈初中音乐的审美教育[J].中国文艺家,2020,(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