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化强音背景下黎族特色档案价值研究
王艳楠
三亚理工职业学院 572022
姓名:王艳楠 性别:女 单位:三亚理工职业学院 邮编:572022 出生年月:1988年6月 民族:汉 籍贯:辽宁昌图 学历:本科 职称:馆员 研究方向 :档案管理
摘要:黎族是海南岛世居的少数民族,黎族文化承载着历代黎族人民的生活、生产印记,黎族特色档案是研究黎族历史演进、风俗人情、宗教信仰等的重要载体,黎族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新时代文化强音背景下挖掘黎族特色文化资源助推特色档案建设工作意义重大,既是激发黎族特色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又是筑牢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繁荣发展文化根基的战略举措。本文阐述了新时代文化强音背景下黎族特色档案的开发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历史文化档案、口述档案、非遗档案等黎族特色档案的开发利用,以期更好保护黎族特色档案、建立更加丰富完善的黎族特色档案体系。
关键词:文化强音;黎族;特色档案;非遗文化
一、新时代文化强音背景下挖掘利用少数民族档案的现实意义
少数民族档案记载着少数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体系中的璀璨明珠,新时代文化强音背景下少数民族档案的珍贵性不仅在于它承载着我国各民族的历史变迁与文化传承,更在于它彰显着国家安全、民族团结等软实力。少数民族档案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智慧与文化精髓的宝库,深入开发与利用少数民族档案对于维护党和国家真实历史面貌以及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具有重要价值,有利于研究者深入了解各民族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及文化特色,为制定更加符合国家和民族发展实际的政策提供有力支撑,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促进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合作[1]。除了档案本身的历史研究价值外,少数民族档案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满足公众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切实做好少数民族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是新时代档案工作的重点内容,守护好宝贵的少数文化遗产是奏响新时代中华文化强音的必由之路。
二、新时代开发利用黎族特色档案的核心价值阐述
黎族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同时也是海南岛居住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我国海南省陵水、保亭、三亚、东方等县市。海南黎族凭借其独特的地理区位、民风民俗等衍生了颇具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档案史料。黎族特色档案的研究价值不单单体现在某一方面,从文化传承、区域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稳定、学术研究等各个层面来看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一)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时代发展进步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乘继和发扬,黎族特色档案是黎族人民深厚信仰、精湛技能、丰富习俗以及卓越艺术等的生动展示,这些档案资源是黎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了解和传承黎族文化的重要窗口,通过这些档案进行深入研究并加以利用能够更加全面直观地感受黎族的历史变迁,挖掘黎族文化的独特价值,让富有民族性、地域性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近年来海南政府在黎族文化的保护和宣传方面付诸了多方努力,例如依托黎家“三月三”文化节、黎锦纺染织绣技艺展等开展民族技艺、服饰、文化作品等的大力宣传,通过采风创作摄影和绘画作品保护以及宣传黎族传统聚落等,使黎族文化被更多人了解和认识。黎族特色档案的文化功能体现在激发民族记忆和认同感上,通过特色档案的展示和传播得以生动再现黎族人民的历史文化,既有利于增强黎族人民的文化自豪感和归属感,同时又有利于促进我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尤其在文化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这种特色文化的交流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2]。例如近年来海南省政府尤其重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乘继和创新,促进黎族人民文化认同的同时也进一步唤醒了公众对黎族文化遗产的记忆。此外黎族特色档案还是推动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丰富多彩的历史档案与民族特色档案为新时代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注入了灵感,催生出了许多蕴含丰富文化元素与创新潜力的文化产品。黎族特色档案为新时代的民族文艺创作提供宝贵“资源”,例如《洗夫人》《小鹿》等以黎族文化为题材的影视作品推动了民族文艺作品的创新,促进了地方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二)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黎族人民以及黎族文化对推动海南经济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黎族特色档案也成为海南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例如黎族村落是海南特色自然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资料中对于黎锦文化、射弩文化、酒酿文化、民歌文化等的记载,更是打造黎族文化旅游品牌的重要支撑。海南省很多市县都保留着黎族自然人文景观,槟榔谷景区是海南甘什岭自然保护区最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观,它生动地重现了甘什黎村百年前的历史风貌,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黎族先人的智慧与风情,独特的船型屋、非遗级别的黎族纺染织绣技艺、非遗打柴舞等吸引了来自于国内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近年来随着民俗文化旅游热以及地方政府的大力宣传,槟榔谷景区接纳游客数量不断攀升,一方面将原始而古老的黎族文化底蕴展示在了世人面前,一方面为当地人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极大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文身是海南黎族独具特色的“活态档案”,它作为海南黎族独特的社会记忆和文化符号,是黎族人民图腾崇拜的生动写照,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可充分发挥黎族文身档案的价值,开发以黎族文身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如文身体验、文身文化展览等,让游客在亲身体验中感受黎族文化的魅力,还可以将黎族文身元素融入旅游景区的规划建设中,打造颇具特色的黎族景观。通过对这些活态档案的开发利用既向世人生动展示了黎族民族文化,又促进了地方旅游业经济的发展。
(三)有益于民族团结稳定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民族团结和凝聚力源自于对集体记忆和共同经历的深刻认同。黎族特色档案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团结、爱国情怀的史料,蕴含着深厚的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精神。在社会多元化、信息化背景下新思想、新观点层出不穷,其中不乏一些虚假的、负面的内容,侵蚀和威胁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在此背景下保护和开发黎族特色档案尤为迫切。黎族特色档案的保护与开发是对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坚守,激发着黎族儿女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成为推动民族团结、社会长治久安的强大动力。新时代文化强音背景下坚定本民族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抵御外来文化的侵蚀,才能捍卫国家的文化根基,海南黎族特色档案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例如黎族档案中关于冼夫人致力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事业事迹的记载,不仅密切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同时对于促进黎族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3]。《更路簿》是黎族先民所撰,其中记录力证明了我国是最早发现、开发以及命名南沙群岛的国家,通过对这些特色档案加以宣传,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外事活动中的主动权,同时有利于坚定黎族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情感。
(四)有补于新时代学术研究
黎族特色档案有利于为新时代学术研究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黎族特色档案作为黎族人民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其中包括蕴含着黎族人民丰富创造力、想象力等富有个性的精神文化形态。在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当下许多依靠口授或是行为活动传承的特色档案正在不断消失,在原有档案资料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研究,既能够保护不断消失的档案,同时又能充分发挥档案资源的利用价值创作出更多学术成果[4]。海南黎族已有三千多年历史,而关于黎族历史的记载却分散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为撰写一部涵盖黎族历史的通史,海南学者林日举走遍我国海南、北京、广州等地的档案馆、图书馆,广泛搜集相关纸质及电子资料并走进黎族聚居村落进行实地调查,在此基础上《黎族通史》得以编撰完成,填补了黎族历史研究领域的空白,具有深远的学术意义和历史意义,原有的黎族特色档案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研究成果又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黎族档案体系,为人们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黎族历史提供蓝本。
三、新时代黎族特色档案文化的多维度价值彰显
(一)黎族特色历史文化档案
黎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档案主要以各种物质、非物质形式保存和传承。黎族历经逾三千年的发展历史留下了大量珍稀的实物档案资料,这些实物档案是黎族特色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开发利用价值。例如黎族拥有超三千年历史的黎锦技艺,有纺织业“活化石”的美誉,黎锦如同一本黎族的“史书”和“百科全书”,以精湛技艺熔铸的黎锦生动记载了黎族的生产活动和民俗风情,成为传承黎族文化的重要载体。黎锦对于黎族人而言并不仅仅只是服饰、被品等生活用品,更是浓缩着黎族历史文化的独特记忆,加大对黎锦、黎陶、黎族歌舞等的研究更能将黎族漫长发展历程中创造出的璀璨文化,推动黎族文化走向世界。
(二)黎族口述档案
口述档案是一种独特的档案形式,是反映历史记忆流失与传承的重要桥梁,堪称活灵活现的“史料宝藏”。口述档案以其生动性和真实性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以声音的形式记录了无数个体的亲身经历与情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研究素材与灵感。古代黎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因此收集和整理口述档案的价值深远,口述档案在重塑黎族历史档案方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记录了黎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艺术成就等,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与文化内涵。开发和利用黎族口述档案,黎族口述档案进行对多层面、多角度、多过程采集,可以让公众更加全面地了解黎族发展的历史。口述档案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并非易事,海南省政府应在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政策法规等方面给予持续性投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制定相关政策等措施为口述档案的收集与整理工作提供有力保障。此外还应通过举办展览、讲座、研讨会等活动,积极推动口述档案向文化遗产知识的转化,将口述档案中的历史故事、文化精髓等呈现给公众,提升公众对黎族文化的认知与认同,还可以将黎族口述档案与文化旅游产业结合,打造具有黎族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推动黎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黎族非遗档案
近年来海南省积极创新推进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促进黎族优秀特色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各类非遗文化记录和反映了黎族远古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是历代黎族人民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黎族文身档案作为艺术性和文化性的完美结合的产物,入选了海南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现了黎族人民对生命、自然的敬畏与崇拜。黎族竹乐是黎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以及劳作等场景下使用的竹筒琴、竹筒鼓、竹管笛等乐器,表演形式和风格独特,
黎锦是与云锦、蜀锦等齐名的纺织艺术,各种飞禽走兽、奇花异草、人物在黎锦纺织品上栩栩如生。此外黎族打柴舞凭借其生动形象、艺术感染力和娱乐性强等特点在国内外广泛传播,也被列入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透过黎族特色非遗档案能够感受到黎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向世人打开了一扇了解黎族文化的窗口。在文化全球化以及奏响文化强音背景下,这些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了连接不同文化、增进相互理解的桥梁,深入研究黎族文身等非遗文化,为当代研究者整理黎族非遗档案提供了宝贵的跨文化研究资源,对于公众全面认识黎族历史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5]。
四、新时代黎族特色档案开发利用的几点思考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文化全球化发展、公众文化需求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黎族特色档案开发利用迫在眉睫。做好新时代黎族特色档案开发利用工作,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深掘:
(一)档案工作者应转变传统思维
黎族特色档案承载着多重价值,新时代档案工作者在黎族特色档案的保护传承方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档案工作者须摒弃固化思维,以保护与传承黎族特色档案视为己任,以开放创新的姿态迎接挑战,不断更新档案管理理论知识与技术方法,对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与存储,提高档案的利用效率与安全性。同时还需注重档案资源的活化利用,深入挖掘档案中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元素,将其融入到开发黎族特色文化产品和旅游项目等领域,让黎族特色档案资源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探索数字化档案发展路径
黎族特色档案事业发展对推动海南文化、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社会公众对档案信息的需求不断增长,对特色文化档案的利用提出了新需求和更高的标准。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档案管理利用的数字化,为大众便捷化、智能化获取特色民族文化提供多元路径,例如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高科技手段对黎族的历史场景进行三维重建[6],让观众亲身体验黎族文化的魅力,同时还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将口述档案等特殊档案资料转化为更易于保存和传播的数字格式,能够使社会公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走进黎族文化,进一步唤醒黎族人民以及全社会传承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结语
黎族特色档案是连接黎族历史与未来的桥梁,同时也是传承和发展黎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要以海南黎族特色民族文化为依托,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开发和利用黎族特色档案,将档案开发利用与文化传承、旅游产业等有机融合,带动地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展,推动黎族特色档案能够成为推动文化多样性与交流融合的重要载体,为民族团结进步贡献力量,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郑锦霞. 独特的社会记忆——海南黎族文身档案价值探析[J]. 档案与建设,2013(4):8-10,19.
[2]张璐璐. 海南黎族地区传统村落建筑文化的保护[J]. 美与时代·城市,2022(3):22-24.
[3]陈立浩,邢孔史,符昌昭.时代的精神 民族的特色——新时期黎族地区群众文化论析[J].琼州学院学报,2011,18(06):5-10.
[4]郑锦霞.海南少数民族档案与文化旅游产业的共赢探索[J]. 兰台世界,2013(29):105-106.
[5]李小玲.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特色馆藏建设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8.
[6]远祯. 浅析"一带一路"背景下如何做好海南省少数民族档案建设的思路研究--乐东黎族自治县少数民族档案建设为例[C]. //2017年全国青年档案学术论坛 论文集. 2017:251-254.
本文为2023年度海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海南黎族特色档案文化传承保护与创新交融研究”(项目编号:Hnky2023-8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