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及其防范措施

作者

张炽杭

广州竞远安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510640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安全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本文分析了当前主要的网络安全威胁,包括网络钓鱼、DDoS攻击、数据泄露等,并提出了多层次的技术与管理防范措施。结合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进一步探讨了未来网络安全防御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防范

引言:在数字化时代,网络已成为社会运行的核心基础设施。然而,网络攻击的复杂性和频率逐年上升。根据Cybersecurity Ventures的统计,2023年全球因网络犯罪造成的经济损失预计超过8万亿美元。网络安全问题不仅威胁个人隐私,更对国家安全、金融系统和社会稳定构成挑战。本文旨在系统梳理当前网络安全的典型威胁,并提出针对性的防范策略[1]。

一、 当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主要问题

(一) 网络钓鱼(Phishing)与社会工程学攻击

此类攻击的本质是对人类认知弱点的系统性利用。攻击者通过伪造身份凭证(如企业域名仿冒)与情境构建(如紧急事件诱导)触发受害者的认知偏差,具体表现为权威服从、稀缺性焦虑等心理学效应。技术层面,攻击载体从初期简单邮件文本发展为多通道复合攻击,例如结合短信、社交媒体私信与伪造登录页面的混合式钓鱼。防御困境源于攻击的低成本与高回报特性。统计表明,超过60%的钓鱼网站存活时间短于24小时,传统URL黑名单机制存在严重滞后性。此外,深度伪造(Deepfake)技术的滥用使得语音钓鱼(Vishing)风险上升,合成语音的逼真度已达到人类难以辨别的水平。这要求安全体系从单纯技术防护转向人因工程研究,构建用户认知韧性成为关键[2]。

(二)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DDoS)

DDoS攻击通过资源耗尽型(如SYN Flood)与应用层攻击(如HTTP慢速攻击)两类模式瘫痪目标服务。僵尸网络的规模化与商业化催生攻击即服务(DDoS-as-a-Service)模式,攻击流量购买成本已低至每小时数十美元。反射放大攻击因其杠杆效应成为主流,攻击者伪造受害者IP向开放DNS、NTP服务器发送查询请求,实现数百倍流量放大。当前防御体系的瓶颈在于边缘网络清洗能力与核心网络带宽的不匹配。超过1 Tbps的巨流量攻击可穿透多数商业防护方案,导致骨干网拥塞。此外,IPv6协议过渡期的双栈部署环境暴露出新的攻击面,例如利用分片重组机制消耗目标计算资源。亟需通过网络功能虚拟化(NFV)实现弹性防护资源调度,并构建跨ISP的协同缓解机制[3]。

(三) 数据泄露与隐私侵犯

数据泄露事件的发生路径可分为外部渗透与内部违规两类。外部渗透多利用未修复的已知漏洞(如CVE评级≥9.0的高危漏洞),而内部威胁则涉及权限滥用或供应链污染。隐私侵犯的核心矛盾在于数据利用与保护间的博弈,典型表现为去标识化技术的可逆风险。例如,基于k-匿名模型的医疗数据仍可通过辅助信息实现个体重识别。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的域外效力表明,数据主权已成为国际博弈焦点。跨国企业面临数据本地化存储与跨境流动的双重合规压力,而匿名化技术的法律认定标准差异进一步加剧运营风险。技术层面,同态加密与安全多方计算虽能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但其性能损耗制约了商业场景落地[4]。

(四)新兴技术带来的挑战

(1)物联网(IoT)安全:设备异构性导致统一安全框架缺失,资源受限节点难以支持标准加密协议。例如,基于RSA-2048的身份认证在8位MCU上需数秒计算时间,迫使厂商采用弱密码或明文通信。此外,固件更新机制的普遍缺乏使设备长期暴露于已知漏洞。(2)云安全:虚拟化层的逃逸攻击可突破租户隔离边界,例如通过侧信道攻击获取邻域虚拟机敏感数据。共享责任模型下,用户常误将配置错误(如S3存储桶公开访问)归咎于云服务商。研究表明,超过80%的云安全事件源于错误配置或权限过度分配。(3)APT攻击:高级持续性威胁采用水坑攻击、供应链污染等迂回渗透手段,攻击周期可达数年。其技术特征包括无文件恶意软件、合法工具滥用(Living-off-the-Land)及横向移动中的日志擦除,传统基于IOC的检测方法几乎失效。防御需依托威胁狩猎(Threat Hunting)团队进行主动行为分析。

二、 网络安全防范措施

(一)技术防护:构建数字化安全屏障

以技术为基础,构建积极的防御机制是现代网络安全的关键。采用AES-256等算法对存储信息进行高强度加密,结合TLS 1.3协议为传输通道提供端到端保护,有效抵御中间人攻击。该方案既保证了静态和动态两种情况下的保密,又保证了通信双方的身份,避免数据的篡改。建立动态防护系统需要实时监控技术,IDS/IPS通过对已知的攻击模式进行特征库比对,并通过行为分析来发现异常业务,例如数据泄露、端口接入等。当发现有潜在的危险时,可以通过中断或启动报警机制,实现闭环保护。零信任体系结构的提出,对传统的安全边界进行了重新构建,其核心思想就是抛弃缺省的信任,并在每个存取请求上进行动态验证。经过多因素的验证,设备的健康状况评价,以及连续的性能分析,只有最低的必需的授权才能被允许。该方式极大地减少了内部侧向移动攻击的危险,并且在攻击者突破外部防线后,也很难获得重要的资源访问权。智能化的分析方法提高了威胁反应的有效性,采用机器学习方法,建立基准网络流量模型,实现对分布式拒绝服务(DDoS)业务增长和数据盗窃等行为的精确识别。该系统能够在毫秒级的时间内对被感染的终端进行隔离,从而为人类的处理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二)管理优化:打造韧性安全生态

技术手段的落地需要完善的管理体系支撑。合规性建设方面,遵循GDPR等法规框架,建立覆盖数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制度,包括分级分类、访问审批及留存周期控制。定期开展的风险评估不仅识别系统漏洞,更关注供应链安全等第三方风险,形成涵盖物理环境、应用逻辑和人员操作的全方位审计机制。人员安全意识是防护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通过沉浸式培训课程,使员工掌握钓鱼邮件识别、敏感信息处理等实操技能。模拟攻击演练可量化培训效果,例如伪造钓鱼邮件测试点击率,针对性强化高危人群的防范意识,将人为失误导致的泄露风险降低60%以上。灾难恢复能力决定企业在遭受攻击后的生存韧性。

结语:

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挑战。为了保障计算机网络的安全运行,必须采取多种防范措施,提高用户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防范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确保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数据的安全。

参考文献:

[1]李品, 徐乐, 赵延升. 信息化时代下电子政务外网终端网络安全问题分析[J]. 信息与电脑, 2025, 37 (04): 74-76.

[2]郝臻飞, 高阳. 大数据背景下计算机网络安全风险与防范研究[J]. 计算机与网络, 2025, 51 (01): 50-54.

[3]江凤兵. 高校计算机网络信息存在的安全问题及防范对策探究[J]. 科技与创新, 2025, (03): 186-189.

[4]庞敏. 互联网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与对策分析[J]. 集成电路应用, 2025, 42 (02): 26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