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现场施工精细化管理

作者

房琳琳

370983198502055328

摘要:随着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现场施工精细化管理成为提升工程质量、降低成本、确保施工安全的关键。本文探讨了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要点及现场施工精细化管理的实施策略,提升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现场管理;精细化

引言: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现场管理是现代建筑行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建筑需求的不断增加,建筑行业的竞争愈发激烈。为了在市场中脱颖而出,建筑企业不仅需要关注建筑设计的创新性和实用性,还需要重视施工技术的提升和现场管理的精细化[1]。

一、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要点

(一)清水混凝土模板施工技术

清水混凝土作为现代建筑中兼具功能性与装饰性的特殊工艺,其施工质量影响建筑物的结构性能与美学价值。该工艺实施过程中,模板体系作为成型载体需满足三方面核心要求:结构安全性、尺寸精确度及表面平整度。施工团队需重点把控模板工程的全流程质量控制,形成系统化的工艺标准。在模板选型阶段,根据工程特征优先选用定型化钢模板或高密度木塑复合模板。钢模板具有刚度大、周转次数高的优势,特别适用于标准化程度高的结构构件;木塑模板则凭借其可塑性强、拼缝严密的特点,更适合异形曲面结构的施工需求。无论采用何种材质,模板厚度不得小于18mm,且需经过防潮防腐处理,确保模板体系在施工周期内的尺寸稳定性。模板安装环节需建立三级复核制度:基层放线采用全站仪进行三维坐标定位,误差控制在±2mm范围内;模板拼装过程中采用激光水准仪实时监测垂直度与平整度;验收阶段使用2m靠尺进行表面平整度检测,允许偏差不超过1.5mm。对于面积超过10㎡的整浇面,设置可调式对拉螺栓系统,通过预应力施加有效控制模板变形量。混凝土浇筑阶段采取分层布料工艺,每层厚度宜控制在400-500mm,相邻浇筑层间隔时间不超过初凝时间的2/3。振捣作业选用高频低幅振捣器,插入点间距不大于振捣棒作用半径的1.5倍,确保骨料分布均匀且无气泡残留。拆模工序根据环境温湿度进行动态控制,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且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差小于15℃时方可进行[2]。

(二)回填土施工技术

地基回填工程的质量关系到建筑基础的长期稳定性,其施工过程应遵循"分层回填、逐级压实"的基本原则。工程实施前进行土工试验,测定填料的最佳含水率与最大干密度,建立压实度与施工参数的对应关系。对于有机质含量超过5%或粒径大于150mm的土料,必须进行预处理后方可使用。基底处理是确保回填质量的首要环节,施工前需要清除场地内树根、淤泥等软弱土层,对于坑洼部位采用级配砂石进行换填处理。当地下水位高于基底标高时,设置明沟排水系统或采取井点降水措施,确保施工期间地下水位始终低于作业面500mm以上。对于存在软弱下卧层的地基,预先采用强夯法进行加固,夯击能量应根据地质勘察数据经计算确定。分层压实工艺的控制要点在于压实机械的选择与施工参数的匹配。对于狭小作业面,宜选用平板振动夯进行压实,每层虚铺厚度不超过250mm;大面积回填区采用振动压路机作业,虚铺厚度可增至400mm。每层压实后进行环刀法检测,压实系数应达到设计要求的0.94-0.97范围。对于接茬部位,做成1:2的斜坡台阶,台阶宽度不小于1000mm,确保层间结合紧密。特殊地质条件的处理需采用复合地基技术:当回填区存在较厚软弱土层时,可采用CFG桩形成刚性桩复合地基,桩径宜取400-600mm,桩间距按3-5倍桩径控制;对于液化地基处理,碎石桩的置换率应达到20%-30%,桩体材料采用级配良好的硬质岩碎石,最大粒径不超过50mm。施工完成后进行静载试验验证地基承载力,检测点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1%且不少于3点。通过建立全过程质量监控体系,重点把控材料检验、工艺参数、过程检测三个关键环节,可有效提升回填工程的整体质量。施工过程中应完整记录各工序的检测数据,形成可追溯的质量档案,为工程验收提供可靠依据[3]。

二、现场施工精细化管理策略

(一)工程管理团队体系化构建

高效管理团队的建设要突破传统组织架构限制,实施矩阵式管理模式。项目管理班子由具备注册建造师资格的项目经理统领,下设技术管理部、质量安全部、物资设备部、合约成本部四大核心部门。技术负责人需持有高级工程师职称并具备同类工程5年以上技术管理经验,各专业工程师持有相应执业资格证书并完成BIM技术专项培训。团队运作实行分级授权制度:项目经理负责总体决策与资源协调;技术管理部主导施工方案编制与工艺创新;质量安全部实施全过程监督与风险评估;物资设备部推行智能化仓储管理系统;合约成本部建立动态成本预警模型。每周召开跨部门协调会,运用BIM协同平台实现信息实时共享,确保管理指令传递效率提升40%以上[4]。

(二)进度计划动态管控机制

施工进度策划基于WBS分解结构,将总工期细分为300-500个可量化控制节点。采用关键路径法(CPM)进行工序逻辑关系分析,运用P6软件编制四级进度计划体系:总控计划(精度±5%)、年计划(精度±3%)、月计划(精度±2%)、周计划(精度±1%)。重点管控混凝土浇筑、钢结构吊装等关键线路工序,设置不少于总节点数15%的里程碑验收点。实施进度三级预警机制:当实际进度滞后计划3%时启动黄色预警,召开专题分析会调整资源配给;滞后5%启动橙色预警,实施工序穿插施工或增加作业班组;滞后8%启动红色预警,启用预备施工方案并启动工期索赔程序。引入无人机航拍与AI图像识别技术,每日自动生成进度比对报告,实现偏差识别响应时间缩短至2小时内。

(二)质量安全双控体系

质量管理执行PDCA循环与首件验收制度,建立"三检三验"机制:班组自检、工序互检、专职终检与材料进场验收、隐蔽工程验收、分部分项验收。关键工序如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实行24小时旁站监督,采用红外热像仪进行温度场监测,温差控制严格遵循≤25℃/d标准。建立质量追溯二维码系统,实现每个检验批的施工记录、检测数据、责任人员信息可追溯。安全管理推行双重预防机制,运用LEC法进行危险源辨识,将风险等级划分为重大(红色)、较大(橙色)、一般(黄色)、低(蓝色)四级管控。高处作业、有限空间等超危工程实施专项方案审批与作业许可制度,配备UWB定位安全帽实时监控人员位置。建立智能安全巡检系统,通过AI摄像头自动识别未系安全带、临边防护缺失等23类违章行为,预警准确率达92%以上。

结语: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现场施工精细化管理对于提升工程质量、降低成本、确保施工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掌握施工技术要点、实施精细化管理策略,建筑行业可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瀚斌, 肖贞养, 王骥, 周明安, 李志洪, 刘晓红. 数字化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J]. 城市建筑, 2025, 22 (04): 213-215.

[2]王兴国. BIM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J]. 城市建筑, 2024, 21 (24): 219-222.

[3]姚鸿.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现场施工精细化管理[J]. 陶瓷, 2024, (08): 215-217.

[4]李观铿.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精细化管理的技术策略[J]. 工程与建设, 2024, 38 (04): 980-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