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性保护理念在文物保护实践中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朱凯
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院 河北承德 067000
一、引言
承德避暑山庄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集皇家园林、政治遗址、多民族文化载体于一体,现存古建筑 124 组,文物藏品 2.3 万件(套)。然而,其保护面临多重挑战:古建筑历经 300 余年风雨,木结构虫蛀、石质构件风化等问题突出;年均游客量超 300 万人次,旅游压力加剧环境负荷;区域气候变化导致年均湿度上升 2.3% ,加速文物材料劣化。传统“抢救性修复”模式已难以应对系统性风险,预防性保护理念的引入成为必然选择。本文基于国际遗产保护准则与国内实践,探索预防性保护在避暑山庄的落地路径,为同类遗产保护提供理论与方法借鉴。
二、预防性保护理论框架与避暑山庄适用性分析
2.1 预防性保护核心逻辑
预防性保护以“风险防控”为核心,遵循“监测—评估—干预”循环机制,强调:
全周期管理:覆盖文物“健康监测—风险预警—主动干预—效果评估”全流程;
多维度防控:整合文物本体、环境要素、人为活动的多维数据,建立风险关联模型;
最小化干预:通过环境调控、材料改性等手段延缓劣化,减少对文物本体的直接干预。
2.2 避暑山庄预防性保护的特殊性
遗产类型复合性:包含宫殿、寺庙、园林、遗址等多元业态,需针对性制定防控策略;
环境敏感性:地处华北半湿润半干旱过渡带,温湿度波动大,植被生长威胁建筑基础;
利用压力突出:作为5A 级景区,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的矛盾长期存在。
三、避暑山庄预防性保护的实践路径
3.1 风险评估:构建遗产安全“体检清单”
3.1.1 风险识别与分级
通过文献研究、现场勘察、材料检测,识别避暑山庄主要风险源:
自然风险:
物理风险:冻融循环导致石质构件裂隙扩张(如永佑寺舍利塔基座裂缝年均扩展 0.2mm );
生物风险:白蚁侵蚀木结构(实测避暑山庄古建筑蚁害率达 18.7% );
环境风险:PM2.5 污染引发金属文物锈蚀(铜胎珐琅器表面腐蚀速率提升1.5 倍)。
人为风险:
旅游活动:日均游客量超5000 人次时,核心区域 CO2 浓度超标2 倍,加速壁画颜料老化;
城市化影响:周边高层建筑破坏遗产视域廊道,威胁“因山就水”的园林意境。
3.1.2 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风险源—脆弱性—暴露度”评估体系,确定风险等级:
高风险区域:湖区古建筑群(木结构蚁害 + 游客高密度)、山区遗址(风化严重 + 植被根系破坏);
中风险区域:宫殿区(旅游压力 + 空气污染)、平原区(生物侵害 + 季节性洪涝);
低风险区域:外围寺庙群(相对独立 + 管理严格)。
3.2 科技赋能:打造智慧监测“天网系统”
3.2.1 物联网监测网络部署
本体监测:在普宁寺等核心建筑安装1200 余个微传感器,实时采集木结构含水率(阈值设定 12%-18% )、石构件表面温度(温差 >10% 触发预警)等数据;
环 境 监 测: 在 湖 区、 山 区 布 设 气 象 站, 监 测 温 湿 度( 精 度±0.5∘ ℃ /±3%RH )、光照强度(阈值 <300lx )、PM2.5 浓度(阈值 <75μg/ m3 ),数据接入遗产管理平台;
游客监测:通过Wi-Fi 探针、视频分析,实时统计区域游客密度(阈值 <4 人 /m2 ),动态调控游览路线。
3.2.2 数字化风险模拟
利用 BIM 技术构建避暑山庄古建筑群三维模型,输入温湿度、游客流量等参数,模拟不同场景下的风险演变:
场景一:夏季暴雨时,湖区建筑地基沉降风险概率达 32% ,需提前启动排水预案;
场景二:冬季游客量超 8000 人次 / 日时,宫殿区空气质量恶化风险提升
27% ,需限制瞬时流量。
3.3 管理创新:建立“预防—治理”协同机制
3.3.1 跨部门联动机制
成立由文物、气象、旅游、城建等部门组成的“预防性保护委员会”,制定《避暑山庄风险防控年度计划》,明确职责分工:
文物部门:主导本体监测与修复;
气象部门:提供极端天气预警;
旅游部门:实施游客流量调控;
科研机构:开展材料劣化机理研究。
3.3.2 动态干预策略
预防性措施:
对高风险木结构实施纳米硅防水处理,降低含水率波动幅度;
在山区种植固土植物(如柠条、沙棘),减少水土流失对遗址的威
采用LED 冷光源改造照明系统,降低光照对文物的热损伤。
应急响应机制:
建立“三级预警”体系(蓝色/ 黄色/ 红色),对应不同干预等级;储备应急修复材料(如传统青砖、生桐油),确保48 小时内启动修复
四、实践成效与现存挑战
4.1 阶段性成效
风险防控能力提升:通过三年监测,木结构含水率超标天数减少 45% ,石质构件裂缝扩展速率下降 60% ;
旅游承载优化:游客流量调控使核心区域 CO2 浓度年均降低 18% ,游览舒适度提升 23% ;
科技应用示范:相关技术入选国家文物局《文物预防性保护典型案例》,在颐和园、拙政园等遗产地推广。
4.2 关键挑战
技术适配性问题:古建筑复杂形制导致传感器部署难度大,山区遗址网络覆盖不足(信号盲区占比 15% );
数据应用瓶颈:多源数据(文物、环境、旅游)尚未完全打通,风险关联分析模型准确率待提升(当前 R2=0.72 );
公众参与不足:游客对预防性保护认知度仅 28% ,不文明行为(如触摸文物)发生率仍达 12% 。
五、优化策略与未来展望
5.1 技术创新路径
开发可穿戴式微传感器,适应古建筑曲面结构监测;
引入卫星遥感技术,实现山区遗址大范围形变监测;
构建“数字孪生山庄”,通过VR 技术模拟不同保护方案效果。
5.2 管理体系完善
制定《避暑山庄预防性保护操作规范》,明确技术标准与流程;
建立“文物医院”线上平台,实现专家远程会诊与修复方案共享;
推出“预防性保护体验项目”,如游客可通过 APP 查看实时监测数据,增强参与感。
5.3 跨学科研究深化
联合材料科学、生态学、旅游管理学等领域,开展:
文物劣化与环境因子的定量关系研究;
游客行为对遗产微环境的影响机制研究;
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兼容性研究。
六、结论
避暑山庄的预防性保护实践表明,通过“风险精准评估—科技立体监测—多方协同治理”的模式,可有效提升大型复杂遗产的保护效能。未来需进一步突破技术壁垒,强化“保护—利用—教育”的多元功能整合,将预防性保护从技术手段升华为遗产治理的核心理念。这一探索不仅为同类皇家园林(如颐和园、圆明园)提供借鉴,更有望为全球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贡献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ICOMOS.GuidelinesforPreventiveConservation[Z].2013.
[2] 国家文物局。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试点工作方案[R]. 北京:国家文物局,2019.
[3] 。避暑山庄文物建筑病害调查报告[R]. 承德:,2021.
[4] 李凯,等。基于物联网的古建筑监测系统设计[J].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2(4):89-96.
[5]UNESCO.WorldHeritageRiskPreparedness[Z].2023.
[6] 王时伟。故宫文物医院的预防性保护实践 [M]. 北京:故宫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