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校企“双元”合作新形态教材开发实践

作者

聂明达 刘岩 杨渺 徐松琪 朱兆军

黑龙江职业学院 哈尔滨远大牧业有限公司

摘要:在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校企“双元”合作开发新形态教材成为推动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路径。本研究以高职院校为视角,结合实际教材开发案例,分析校企协同开发教材的策略,包括搭建联动平台、重构岗位导向内容、整合信息化资源及建立动态评价机制,旨在有效解决传统教材内容滞后、脱离行业需求等问题,助力“三教”改革,促进教师“双师”素质提升,为职业教育教材建设提供可推广的经验。

关键词:校企“双元”合作;新形态教材;高职教育

前言:当前高职教材普遍存在企业参与不足、内容更新缓慢、形式单一等问题,难以适应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鉴于此,本研究从高职院校视角出发,结合两例典型实践,探讨校企“双元”合作开发新形态教材的实施路径与成效,意在为职业教育教材改革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范例。

1.校企“双元”合作新形态教材开发的理论依据

1.1产教融合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职业教育类型化特征决定了教材开发必须遵循“产业需求导向、教育规律承载”的双重逻辑。

在政策维度,《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建立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机制;而在市场维度,据职业教育质量年报显示,绝大部分企业认为院校教材内容滞后实际技术应用。

故而,校企“双元”开发教材成为破解“校热企冷”难题的关键切口,通过建立校企利益共同体,将企业技术标准转化为教学标准,实现教材内容与岗位能力图谱的动态映射。

1.2.新形态教材的核心特征

新形态教材呈现“三维立体化”特征:载体模块化、内容结构积木化、资源呈现融合化。

在载体形态上,采用活页式、手册式设计,如《大数据平台搭建与配置》教材设置可替换技术模块;在内容结构上,构建“基础模块+拓展项目”的积木式体系,以市政工程教材为例,将桥梁施工拆分成7个能力单元,每个单元包含3-5个典型工作任务;在资源呈现上,通过“二维码+云平台”实现数字资源倍增,形成“纸质教材为体、数字资源为用”的立体化资源体系。

2.校企“双元”合作新形态教材开发策略

2.1搭建校企联动开发机制

为推动教材开发深度对接产业需求,校企双方构建“三位一体”协同开发机制,可通过组织架构融合、技术标准转化、过程管理闭环实现全流程联动。

组织协同方面,组建形成“产业导师+学术导师”双轨指导架构;在标准协同层面,参照行业标准,将技术条款转化为教学要点;而在过程协同方面,采用“双周例会+季度评审”制度,通过技术标准转化争议的专项研讨与教学设计的场景化优化,确保教材内容与岗位实操内容一致。

此外,签订知识产权协议,明确企业提供案例资源的版权归属,保障双方权益。

2.2基于岗位能力重构教材内容

为构建岗位能力导向的教材开发范式,校企团队创新实施“五步转化法”:企业通过实地调研提取典型岗位任务,经DACUM分析法对任务要素进行归因分析。以ICT教材为例,将Hadoop运维岗位能力拆解为“环境配置-平台部署-故障排查”3个能力域,对应设计12个学习情境。

在教材编排层面,采用“项目载体、任务驱动”的编排逻辑,每个项目设置“技术标准-实施流程-评价指标”三维支架,如桥梁施工模块配套设置混凝土强度、预应力张拉等6项质量控制标准,使教材兼具教学功能与技术手册特性。

2.3整合信息化教学资源

基于“互联网+教育”理念,构建“一主多辅”数字化资源体系。

一方面运用智能编码技术让《大数据平台搭建与配置》纸质教材与数字资源无缝衔接,形成立体化学习模式;另一方面依托5G通信技术构建“云-网-端”协同教学场景。

在市政工程教材中创新“三实联动”教学模式,如桥梁桩基施工模块可接入企业施工现场BIM模型数据流供学生查看施工方案比选数据,利用MR混合现实系统扫描教材平面图触发三维结构拆解动画,还在ICT教材中构建企业级数据中心镜像环境,支持学生在线实训,系统自动记录操作轨迹并生成技能掌握度热力图以助力个性化学习 。

2.4建立多元评价与动态更新机制

构建“过程+结果”双维评价体系,推行“三阶九步”评测流程。

由企业依QES管理体系审查技术标准符合度进行初级评测;在中级评测阶段,教师团队借助课堂观察量表检验教学适应性、记录知识点转化效率;最后的终级评测阶段通过“工单任务+虚拟仿真”考核学生技能达标率。

且基于戴明循环搭建教材质量改进模型:计划制定《校企教材动态更新标准》,规定每年教材教学内容更新率;同时,设校企联合教研工作站,按月收集行业新技术规范,利用大数据分析教材使用痕迹,借助线上协作平台更新教材内容 。

3.校企协同开发新教材的实践路径探索

3.1市政工程类教材开发范式

在职业教育“三教改革”背景下,《市政桥涵工程施工》教材开发团队首创“5+6”双元共建模式,由5名特级资质企业项目总工与6名院校骨干教师组成共同体,梳理岗位群能力图谱,将教材重构为7大能力模块,各模块采用“工程情境导入-工艺原理剖析-虚拟仿真训练-现场实操指导”四阶递进设计,形成能力培养闭环。

同时,教材创新构建“三维融合”内容体系:精选21个真实项目案例进行情境化任务设计,培养工程决策能力;开发三维动画、VR虚拟工场等破解传统教材认知局限;挖掘施工规范思政元素,设特色栏目融入安全、绿色施工理念。

3.2ICT类教材开发实践

不同于市政工程教材开发,针对五年制高职学生认知特点,《大数据平台搭建与配置》教材秉持“行动导向+能力进阶”双螺旋开发理念,开发团队调研企业提炼大数据工程师岗位典型任务,构建“环境准备-平台搭建-运维排障”三级能力阶梯。

首创“场景化+立体化”资源生态体系,融入企业真实场景:引入12个行业真实案例将抽象知识具象化;构建“微课视频+3D交互动画+在线实验沙箱”资源矩阵,开发多类资源并接入华为云实验平台,支持学生在线完成高风险实操。

4.实施成效评估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4.1多维价值实践验证

创建“三共三享”合作模式:共建开发团队、共享知识产权、共担培养责任。

企业通过教材开发优先获得人才储备,院校获取最新技术资源;建立区域教材建设联盟,整合12家企业、8所院校资源,降低单体开发成本35%。完善激励机制,将教材开发纳入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给予参与企业适当税收优惠政策。

4.2可持续发展瓶颈突破策略

实现新形态教材可持续发展,可运用大数据技术构建教材使用分析平台,实时监测知识点的学习完成率、错误率等数据,为内容优化提供依据。基于教学内容配套开发智能组题系统,基于学习者特征自动推送差异化学习资源。

5.结语

校企“双元”合作开发新形态教材是职业教育类型化改革的重要实践。通过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实施岗位能力转化、整合智能教学资源,有效破解了教材滞后产业发展的痼疾。未来需进一步深化协同机制,将教材开发融入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标准,探索“数字孪生”教材新形态,构建"产业技术需求-教材内容供给-人才质量反馈"的良性循环体系,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持续支撑。[黑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GZY20220244)]

参考文献:

[1]潘芳禄.校企“双元”开发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新形态教材实践(1)——以《市政桥涵工程施工》教材开发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24,(34):117-120.

[2]熊伟.“校企”双元开发五年制高职新形态教材实践——以“大数据平台搭建与配置”课程为例[J].科技风,2024,(24):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