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碳”目标下输变电工程技术改造项目管理研究

作者

范志成

阳江市凯源电力设计有限公司  广东阳江 529500

一、引言

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能源结构转型的背景下,中国提出 " 碳达峰、碳中和 " 的 " 双碳 " 目标,为电力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作为电力系统核心环节的输变电工程,其技术改造与升级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关键作用。当前,我国新能源装机规模持续扩大,电网运行面临新能源消纳、系统灵活性提升等多重压力,亟需通过技术改造提升输变电设施的低碳化、智能化水平。

二、“双碳”目标与输变电工程技术改造的关系分析

(一) “双碳”目标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双碳”目标的提出对电力系统产生了深远而全面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电力系统的发展模式。在碳排放约束日益严格的背景下,电力系统正经历着从以化石能源为主向清洁低碳能源为主的转型过程。这一转型不仅体现在电源结构的调整上,更对电网架构、运行方式和调控技术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首先,新能源的大规模并网显著改变了电力系统的运行特性。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具有显著的间歇性和波动性特征,其高比例接入使得电网的稳定性面临严峻挑战。传统基于火电为主的电力系统调节方式已难以适应新的运行需求,亟需通过输变电设施的技术改造提升电网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例如,需要增强变电站的电压调节能力,提升输电线路的动态容量,以应对新能源出力波动带来的电网冲击。

其次," 双碳 " 目标加速了电力系统的数字化转型进程。为实现碳排放的精准计量和系统优化,需要构建更加智能化的输变电监测与控制体系。这要求对现有变电站进行智能化改造,部署先进的传感设备和通信系统,建立覆盖全网的碳流监测网络。同时,数字孪生等新技术的应用也为电网的低碳运行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

最后,电力市场的改革进一步强化了输变电工程的经济性要求。碳交易机制的引入使得电网投资决策必须兼顾经济效益和碳减排效益,这要求技术改造项目在方案比选中充分考虑碳成本因素。同时,辅助服务市场的完善也为输变电设施参与系统调节提供了新的收益渠道,影响着技术改造的优先级选择。

(二) 输变电技术改造的关键方向

在 " 双碳 " 目标指引下,输变电工程技术改造呈现出多维度、系统化的发展趋势,主要围绕低碳化、智能化和高效化三个核心方向展开。低碳化改造重点在于降低输变电系统自身能耗和碳排放,包括推广应用新型节能变压器、采用环保型六氟化硫替代气体、优化无功补偿装置配置等具体措施。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能直接减少电网运行过程中的碳排放,还能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间接促进整个电力系统的低碳转型。[1]

智能化升级是适应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必然要求,主要体现在设备状态监测、系统运行控制和运维管理三个层面。在设备层面,通过部署智能传感器和在线监测装置,实现对变压器、断路器等关键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感知;在系统层面,应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电网虚拟映射,提升调度运行的精准性和预见性;在运维层面,利用无人机巡检、机器人作业等智能运维手段,大幅提高运维效率并降低人工成本。这些智能化改造措施共同构成了支撑电网低碳运行的数字化底座。

高效化提升着眼于电网整体运行效率的改善,包括采用柔性输电技术提高线路输送能力、优化电网架构减少输电损耗、建设智能变电站提升转换效率等方面。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直流输电技术在远距离大容量输电中的优势日益凸显,其改造升级对于促进西部新能源基地电力外送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储能技术与输变电设施的深度融合也为平抑新能源波动、提高电网运行效率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

三、输变电技术改造项目管理体系构建

(一)项目管理框架设计

在 " 双碳 " 目标导向下,输变电技术改造项目管理框架需要突破传统工程管理模式,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碳约束型管理体系。该框架以 " 双碳 " 目标为顶层约束,采用 " 目标 - 过程 - 要素 " 的三维结构设计,将碳排放管理深度融入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

在目标维度上,建立包含技术性能、经济效益和碳减排效益的三重目标体系。其中,碳减排目标通过碳排放强度、碳减排量等量化指标予以明确,并与技术经济指标协同优化。这种多维目标设定改变了传统项目管理中以工期、成本、质量为核心的单向度评价模式,促使项目决策必须综合考虑技术可行性和碳减排要求。

在过程维度上,创新性地将碳管理贯穿于项目全生命周期。前期规划阶段开展碳足迹预测和低碳技术比选,设计阶段实施碳优化设计,施工阶段推行绿色施工工艺,运维阶段建立碳效监测系统。这种全过程碳管理模式实现了从 "末端治理 " 向 " 源头预防 " 的转变,确保项目各阶段都能为 " 双碳 " 目标做出贡献。

(二)关键管理要素分析

输变电技术改造项目的成功实施,关键在于对技术选型、进度控制、成本管理和风险防控等核心要素的系统把握。在技术选型方面,需要建立多维度评价体系,综合考虑技术成熟度、碳减排潜力、经济性和电网适配性等因素。通过构建包含碳排放强度、投资回收期等指标的技术评估模型,实现不同改造方案的量化比选。

进度管理面临传统电网改造与新技术应用的双重挑战。一方面要制定科学的进度计划,采用关键路径法优化施工流程,另一方面要预留足够的技术调试时间,确保新技术应用的可靠性。通过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实时跟踪项目进展,及时解决技术接口不匹配、设备到货延迟等典型问题。值得关注的是,数字化进度管理平台的应用,可以实现施工进度与碳排放的协同监控,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成本控制需要突破传统思维,构建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框架。除直接建设成本外,还需重点考量碳成本、运维成本和资产残值等因素。通过引入碳交易机制,将碳减排收益纳入项目经济性评价,提高低碳技术应用的可行性。同时,采用价值工程方法,在保证功能的前提下优化设计方案,降低改造成本。建立精细化预算管理体系,对人工、材料、机械等主要成本项实施动态监控。[2]

风险防控体系需要重点关注技术风险和政策风险。技术风险方面,建立新技术应用评估机制,通过小规模试点验证技术可行性;政策风险方面,密切跟踪碳政策变化,提前做好预案。通过风险矩阵评估方法,对各类风险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四、总结

本研究聚焦 " 双碳 " 目标下输变电工程技术改造项目管理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理论层面看,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单一技术改造或设备更新,缺乏从项目管理视角的系统性分析;从实践层面看,传统管理模式难以适应 " 双碳 " 目标下的新技术应用要求,亟需构建新型管理体系。通过分析 " 双碳 " 目标与输变电技术改造的内在联系,探索项目管理创新路径,可为电力行业低碳转型提供决策参考。

参考文献

[1] 张宏伟 . 碳约束下电力基础设施改造项目管理创新研究 [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23,43(5):16-17.

[2] 刘建华 . 面向碳中和的输变电工程低碳改造项目管理体系研究 [J].电力系统自动化 , 2023,47(15):4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