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道路桥梁施工中软土地基沉降控制的工程技术优化

作者

杨剑

中国葛洲坝集团路桥工程有限公司 湖北宜昌 443000

引言: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道路桥梁工程中软土地基问题日益凸显。软土具有高压缩性和低强度特点,极易在施工及运营过程中产生沉降变形,进而影响结构安全与使用寿命。如何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有效控制沉降,成为工程界长期关注的核心议题。近年来,地基处理技术与监测手段不断发展,为沉降控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通过对不同工艺的优化与集成,可在提升施工效率的同时增强结构稳定性,为道路桥梁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一、软土地基沉降机理与道路桥梁施工风险分析

软土地基的工程特性决定了其在道路桥梁施工中极易产生沉降变形。软土通常具有天然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压缩性强及抗剪强度低等特点,在荷载作用下会出现明显的固结沉降与塑性变形。其沉降机理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土体在外荷载作用下,孔隙水压力消散缓慢,导致固结过程周期长,沉降量大;二是由于软土颗粒排列松散,结构性弱,长期荷载作用下容易发生蠕变沉降;三是地下水位变化与应力再分布会加速土体颗粒重组,引发次生沉降。这些因素使软土地基在施工过程中表现出显著的不均匀沉降特征,为结构的稳定性带来潜在风险。

在道路桥梁施工中,软土地基沉降会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和结构安全。沉降若控制不当,极易引发路基差异沉降和桥头跳车问题,不仅影响行车舒适度,还会增加养护成本。同时,过大的沉降差会导致桥梁上部结构产生附加应力,进而引发裂缝、伸缩缝损坏等病害,缩短结构使用寿命。在施工阶段,沉降变形还可能造成桩基偏移、支护结构失稳及施工机械沉陷,增加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此外,软土地基的长期沉降具有不可预测性,往往在运营期逐渐显现,对交通安全与后期维护提出更高要求。因此,沉降风险的准确分析与控制是道路桥梁工程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

从风险角度看,软土地基沉降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涉及经济性与社会效益。若前期勘察不足或设计方案不合理,将导致后期处理难度增大,工程投资与维护成本显著上升。同时,沉降引发的结构损害可能造成交通中断,带来经济损失与社会影响。因此,必须在施工前充分评估软土地基的物理力学特性,结合工程环境与荷载条件,建立完善的风险识别与预测体系。通过对沉降机理的深入分析,可为后续地基加固、施工工艺优化以及监测技术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方向,从而实现道路桥梁工程的安全、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二、沉降控制关键技术的优化与综合应用

软土地基沉降控制的核心在于选择并优化合适的地基处理技术。常用方法包括预压加载、真空预压、排水固结、深层搅拌以及桩基复合处理等。预压加载和真空预压能够在施工前加速土体孔隙水排出,缩短固结时间,显著降低后期沉降风险。排水固结则通过布设砂井或塑料排水板,加快孔隙水压力消散,提高固结效率。而深层搅拌法通过掺入固化剂改善软土强度和压缩性,适用于软弱土层较厚的区域。桩基复合处理技术则通过 CFG 桩、碎石桩或管桩等方式与土体形成复合地基,能够有效提升承载力并减少不均匀沉降。不同方法在适用范围、施工工艺及成本上各有特点,合理选择和组合是实现沉降控制的关键。

在具体应用中,单一技术往往难以满足复杂地质条件和工程需求,因此综合应用成为优化的重要方向。例如,在路基施工中,可先采用真空预压结合排水固结,加速软土固结,再辅以 CFG 桩提高地基强度,以兼顾工期与效果。在桥梁过渡段,常采用碎石桩与深层搅拌复合处理,改善地基变形协调性,减少桥头差异沉降。此外,针对大面积软土地基,可通过分期分区预压与加载调整,结合堆载卸载方式,逐步消除沉降隐患。优化应用不仅体现在工艺组合,还包括施工参数的合理设计,如控制加载速率、桩长桩距及固化剂掺量等,从而在满足承载力和沉降控制要求的同时实现经济性与可操作性。

技术优化还需要与信息化监测手段相结合,形成动态调整机制。通过布设沉降板、孔隙水压力计、 inclino 计等监测设备,可实时掌握地基变形与固结进程,及时校核设计参数与施工效果。借助数值模拟与大数据分析,能够对沉降趋势进行预测,实现超前控制。当监测结果与预期偏差较大时,可适时调整预压时间、增加排水措施或优化桩基布置,以确保沉降控制目标的实现。通过这种“技术组合 + 信息反馈”的综合应用模式,既能有效降低施工风险,又能提升施工效率与工程质量,为道路桥梁软土地基工程提供可靠保障。

三、信息化监测与沉降控制效果评价

在道路桥梁施工中,信息化监测是实现软土地基沉降精细化控制的重要手段。传统依赖经验判断和阶段性检测的方式,往往存在滞后性和不确定性,而信息化监测通过传感器、自动采集设备和数据传输平台,能够实时获取地基沉降、孔隙水压力、侧向位移等关键参数。常用的监测设备包括沉降板、孔隙水压力计、倾斜计以及光纤光栅传感器等,这些监测手段可形成完整的多维信息体系。借助物联网和无线传输技术,现场数据能够实时汇总到监控中心,为施工单位和设计人员提供直观的动态反馈,为调整施工工艺和优化技术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在沉降控制中,信息化监测不仅承担数据采集功能,更是工程效果评价的重要依据。通过对沉降速率、固结度和位移发展趋势的分析,可以判断地基处理是否达到预期效果。例如,当监测结果显示沉降速率逐渐减缓且固结度接近设计值时,说明预压或真空预压处理已达到要求,可以进入下道施工工序;若沉降量仍超出预警值,则需延长预压周期或增加排水措施。对于复合地基处理,监测数据可用于评价桩土共同作用的协调性,识别潜在的不均匀沉降风险。此外,通过长期监测数据的积累,还能建立沉降规律模型,为后续类似工程提供参考,形成工程经验的量化沉淀。

在效果评价层面,信息化监测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施工期,还延伸至运营维护阶段。道路桥梁投入使用后,软土地基仍可能因蠕变和环境变化产生次生沉降,长期监测可以有效发现早期病害,避免结构损伤扩大。通过对监测数据进行大数据挖掘与数值模拟,可实现沉降趋势预测和风险预警,从而为维护决策提供支持。评价体系往往结合沉降控制目标,从沉降量、沉降速率、差异沉降及结构响应等多维度进行综合判定。

结语:

软土地基沉降控制是道路桥梁施工中的核心难题,其成因复杂、风险突出。通过深入分析沉降机理,可为合理选择地基处理方法奠定基础;在施工过程中,预压加载、真空预压、桩基复合处理等多种技术的优化组合,有助于提升承载力并降低不均匀沉降;同时,信息化监测与动态反馈机制的引入,使沉降控制更加精准与高效。事实表明,只有将工程技术与信息化手段相结合,才能实现施工安全、结构稳定和长期耐久的综合目标,为交通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陈 银 钢 . 道 路 与 桥 梁 施 工 中 软 土 地 基 施 工 技 术 应 用 [J]. 安装 ,2024,(S2):194-196.

[2] 赵久敏 , 郑桔庆 . 道路桥梁施工中软土地基施工技术处理措施探讨 [J].建材发展导向 ,2024,22(12):73-75.DOI:10.16673/j.cnki.jcfzdx.2024.0126.

[3] 黄国强 . 道路桥梁过渡段的路基路面施工技术研究 [J]. 运输经理世界 ,2022,(19):91-93.

作者简介:杨剑(1991.10.18),男,汉族,湖北武汉人,中级职称,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为土木工程道路与桥梁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