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夜间环境下汽车安全驾驶技术的探索与研究

作者

刘鸿江

江苏灌云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江苏 灌云222200

摘要:如今,城市中驾驶汽车出行的场景愈发频繁,这极大地提升了人们的出行便捷性,但同时也给交通安全带来诸多隐患。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城市夜间经济的繁荣,夜间车流量持续增大,驾驶员在夜间行车时面临更多挑战。夜间环境光线昏暗,视线受限,加之驾驶员可能因疲劳、眩光等主观判断失误,或是路况环境复杂等客观因素,导致交通事故的风险显著增加。本文首先对夜间环境对汽车驾驶的不利干扰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光线影响、驾驶员生理状态变化等。从保护汽车驾驶员与乘员安全的角度出发,提出一系列提高夜间行车安全性的驾驶技术建议。希望此文能为夜间行车的驾驶员提供一些理论帮助,共同维护城市交通安全。

关键词:夜间行车;汽车驾驶;安全驾驶;技术研究

一、夜间行车的不利因素

1夜间光线受阻,不利于驾驶员辨认交通道路情况

夜间驾驶时,由于光线昏暗,人眼的适应能力有限,驾驶员的视力会明显低于白天。特别是在路灯照明不足的路段,驾驶员的能见度和视野范围都会大幅缩小,无法像白天那样清晰地看到前方的情况。驾驶员往往只能辨认出近距离内的大型物体或具有反光性质的物品。而当前方车辆的远光灯亮起时,更会形成一片局部的视野盲区,使得驾驶员难以发现行人、不反光的车辆或其他障碍物。一旦遇到突发的交通状况,驾驶员可能会因为视线受限而来不及做出反应,从而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2夜间容易生理疲劳,驾驶员的反应能力低于白天

第二个不利因素是驾驶员的生理状况。由于生物钟的影响,夜间驾驶时,驾驶员很容易感到疲劳和分神,这大大降低行车的安全系数。夜间道路两旁能见度很低,缺乏外部视觉刺激,这使得驾驶员更容易陷入视觉疲劳状态。在这种综合因素的影响下,驾驶员的应变能力会显著下降。对于一些需要驾驶员迅速做出的紧急避险操作,其反应时间往往会比白天驾驶时长得多。这种反应迟缓是夜间交通事故发生概率较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3夜间驾驶员容易受到干扰

夜间驾驶对驾驶员来说充满挑战。城市中的各处灯光,本应为道路提供照明,但在很多情况下却成为一种光污染,使得驾驶员辨别路况变得更为困难,观察交通情况比白天更加费神。夜间道路上的车辆灯光驳杂,驾驶员在通过后视镜观察后车情况时,很容易受到后车灯强光的照射,导致炫目,进而可能间接引发车辆失控和交通事故。夜间路况也显得尤为复杂。由于光线条件不佳,一些坑洼地形和地物会隐藏在阴影中,难以被驾驶员察觉。加上前车灯光的影响,驾驶员很容易对地形、地物产生错误判断,从而增加行车风险。

二、夜间行车前的准备

1驾驶员状态准备

为保障夜间行车安全,应尽量避免在午夜时段驾驶。若确需夜间赶路或进行紧急运输,驾驶员应提前充分休息,确保精神状态良好。对于夜间长途驾驶,建议同车搭载一名有驾驶资质的乘员,并合理安排换驾时间。一旦驾驶员出现疲劳迹象,应立即靠边停车休息,待精神状态恢复后再继续行驶,切勿硬撑。夜间行车时,可以适时切换远近光灯,既提醒其他车辆注意,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驾驶疲劳。驾驶员应尽量避免通过吸烟来提神。因为香烟烟雾会刺激眼睛,影响视线;车内烟雾在夜间会加重视野遮挡;且烟草中的某些成分会抑制驾驶员的反应能力,不利于应对突发情况。

2安全带配系

安全带在车辆碰撞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利用三点式固定设计,将驾驶员身体牢牢地固定在驾驶座上,防止在碰撞时身体猛烈撞击方向盘或挡风玻璃。在车辆紧急制动或发生撞击时,安全带还能减轻因二次碰撞带来的肢体损伤。据统计调查,历年来的重大交通事故中,佩戴安全带的驾驶员生还概率比不佩戴的高出约35%。试验也证明,安全带能有效降低或避免驾驶员受到有害移动的伤害。安全带被誉为驾驶员的“生命带”,对人身安全至关重要。

3车辆、工具检查

确保车辆性能完好是安全驾驶的首要前提。在驾驶前,驾驶员应仔细检查车辆的牵引驱动系统、制动刹车系统以及轮胎压力等关键行驶性能是否正常。还要检查车辆灯光是否齐全有效,后视镜和挡风玻璃是否清晰无污渍,以保证驾驶员的正常视线。在恶劣天气下,还需特别检查雨刷器和车内暖风系统是否能正常运行,以防雨雾或车内结霜影响挡风玻璃视野。驾驶员还应检查车内常用工具是否完备。一旦车辆突发故障需要停靠,应设置醒目路锥作为停车路障,提醒后车绕行,并为道路救援工作提供便利。

三、夜间汽车安全驾驶技术

1灯光使用

汽车的灯光系统有两个主要作用:一是提醒其他车辆和行人注意或避让;二是帮助驾驶员在夜间获得更好的视线。夜间行车时,驾驶员应在起步阶段就打开前车灯,仔细观察路面情况。若需紧急停车,应点亮尾灯,示意后车绕行。在照明良好的路段,且车速不超过30km/h时,近光灯就能满足照明需求。但当车速超过30km/h,或道路照明不佳时,必须打开远光灯,以减少视野盲区。在接近交叉路口约30m处,驾驶员应提前关闭远光灯,打开近光灯和转向灯,并减速,提示后车。若之前使用远光灯,应在50~100m处就开始减速并切换灯光。完成转向驶离路口后,再根据道路和车速情况,适时选择是否开启远光灯,确保行车安全。

2控制行驶车速

在公路上行车,无论何时,减速慢行都是确保安全的必要条件,夜间行车更是如此。虽然夜间道路上的车辆和行人相对较少,但驾驶员绝不能因此疏忽,盲目提速。特别是在汽车穿越隧道、桥梁、坡道、匝道或窄道等光线由亮转暗的路段时,由于人眼需要时间来适应光线变化,驾驶员必须随时准备减速或停车,车速应控制在40km/h以内。当夜间行车路段视野开阔、道路平坦时,驾驶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速。但即便如此,也应合理保持与前车的安全距离,这个距离通常是日间类似环境下的2倍或至少100米以上。这样做不仅是为给自己留出足够的反应时间,也是为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安全停车,避免发生交通事故。夜间行车,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

3车辆交回

在会车前,驾驶员需根据双方车速,预估两车交会时的大致位置和占道情况。当距离会车车辆约150米时,应适当减速,为顺利会车创造良好条件。若会车前条件不理想,切勿盲目交会,应由其中一辆车先靠边停让,确保会车顺利进行。夜间会车时,驾驶员易受对方远光灯干扰。因此,若视线150米内有会车车辆,应及时将远光灯切换为近光灯,待会车后再切换回远光灯。若发现对方未切换灯光,可通过远近灯交替闪烁提醒。若对方无反应,应立即减速,并靠右避让。在车道较少的路段会车时,需注意观察路标,明确道路性质,按照“会车先行”或“会车让行”的标志行驶。但会车标志并非绝对,实际夜间驾驶中,应始终遵循有条件避让的车辆让行无条件避让的车辆的原则,确保会车安全。

结语

综上所述,夜间行车由于光线受阻、视野不良、生理状态不佳等综合因素的叠加,使得交通事故的风险远高于白天。在暗夜的环境下,驾驶员的视觉判断能力受到严重影响,对路况的感知和反应时间也会相应延长。因此,夜间行车不仅考验着驾驶员的高超驾驶技术,更要求驾驶员时刻保持注意力集中。在驾驶出行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检查车辆状况,确保灯光系统正常。驾驶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交通法规法纪,不可有丝毫懈怠。要做到多减速慢行,特别是在视线不清或路况复杂的地段,更应降低车速,确保安全。还应多避让停靠,不可因争分夺秒而忽视驾驶风险,将安全放在首位,共同营造夜间安全、有序的交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