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建筑消防隐患排查与整治对策研究
李德元
阜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消防救援大队 邮编:236072
摘要:医疗建筑作为人员密集的特殊公共场所,其消防安全管理面临诸多挑战。本文系统分析了医疗建筑消防隐患的三大主要类型,包括电气设备与线路安全隐患、消防设施配置与维护不足、疏散通道与安全出口堵塞等问题。深入剖析了隐患成因,涉及建筑功能复杂性、日常管理机制缺陷及人员消防意识薄弱等关键因素。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消防设施布局、完善应急预案、强化教育培训等整治对策。研究表明,医疗建筑消防安全必须采取"技术防控+管理优化+意识提升"的综合治理模式,通过构建标准化、专业化、智能化的防控体系,才能有效提升医疗机构的火灾防控能力,研究为医疗建筑消防安全管理提供了系统的解决思路和实践路径。
关键词:医疗建筑;消防隐患;电气安全;疏散管理;应急预案
引言
医疗建筑因其功能复杂、人员密集、设备特殊等特点,成为消防安全管理的重点难点领域。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建筑功能的持续扩展,传统消防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医疗机构的防控需求。当前医疗建筑普遍存在电气火灾风险突出、消防设施效能不足、疏散系统不畅等典型问题,这些隐患的形成既有建筑设计的历史局限性,也有管理机制的现实缺陷。本文通过分析隐患类型、剖析形成原因、提出解决方案的三段式研究框架,旨在构建科学有效的医疗建筑消防安全治理体系,为提升医疗机构火灾防控能力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
一、医疗建筑消防隐患的主要类型
(一)电气设备与线路安全隐患
医疗建筑电气设备与线路安全隐患是消防管理的重点难点之一,由于医疗场所设备密集、用电负荷高,加之部分建筑年代久远,线路老化、过载运行等问题突出,极易引发电气火灾。医疗设备特殊性强,如MRI、CT等大型设备需持续供电,若配电系统设计不合理或保护装置失效,会因短路、漏电等故障引发火灾。临时加装设备、私拉乱接等现象进一步加剧了电气火灾风险。此类隐患具有隐蔽性强、突发性高的特点,需通过专业检测与智能化监控手段进行系统性防控[1]。
(二)消防设施配置与维护不足
医疗建筑消防设施配置与维护不足问题直接影响初期火灾的防控效能,部分医疗机构存在消防设施布局不合理现象,如消火栓覆盖半径不足、自动喷淋系统盲区较多,导致火灾响应滞后。同时设施维护管理缺位问题突出,表现为灭火器超期未检、报警系统灵敏度下降、防排烟设备故障率高,严重削弱消防系统的可靠性。部分机构因改造扩建导致原有消防设施与新建筑功能不匹配,形成系统性隐患,此类问题需通过标准化配置、定期专业维保及动态化监管予以解决。
(三)疏散通道与安全出口堵塞
医疗建筑疏散通道与安全出口堵塞问题严重威胁人员紧急疏散效率,由于医疗场所人流量大、功能复杂,常出现病床临时摆放、医疗设备占用通道等现象,导致疏散宽度不符合规范要求。安全出口管理不善问题尤为突出,包括常闭式防火门违规开启、疏散标识被遮挡、出口锁闭或堆放杂物等情况,极大延缓逃生速度。部分建筑因功能改造导致疏散路线迂回复杂,与原始设计不符,形成结构性隐患,此类问题需通过常态化巡查、智能化监控和严格的空间管理措施予以根治。
二、医疗建筑消防隐患的成因分析
(一)建筑功能复杂性与设计缺陷
医疗建筑功能复杂性与设计缺陷是导致消防隐患的深层次原因,医疗建筑通常集门诊、住院、医技等多功能于一体,人流物流交织,空间布局复杂,而早期建筑消防设计往往未能充分考虑现代医疗设备的特殊需求。具体表现为防火分区划分不合理、疏散路线设计冗长、承重结构与消防系统兼容性不足等问题。此外,部分建筑在后期改扩建过程中缺乏整体规划,导致消防系统碎片化,形成系统性设计缺陷,这种功能与结构的矛盾需要通过基于风险评估的消防性能化设计方法予以优化。
(二)日常管理与巡查机制不健全
医疗建筑消防日常管理与巡查机制不健全是隐患长期存在的重要症结,当前普遍存在管理制度流于形式、责任主体模糊等问题,具体表现为巡查频次不足、检查项目不全、记录不规范等现象。专业消防管理人员配备不足,导致设备检测维护不及时,隐患整改形成闭环。现有巡查多停留于表面检查,缺乏对电气线路、隐蔽工程等高风险部位的专业检测技术支撑[2]。这种管理缺陷使得初期隐患未能被及时发现和消除,最终累积成重大消防风险,建立标准化、信息化、专业化的管理体系是破解这一困局的关键路径。
(三)人员消防意识与培训欠缺
医疗建筑内人员消防意识与培训欠缺是导致火灾防控效能低下的关键人为因素,医护人员普遍存在重医疗业务、轻消防安全的倾向,对消防器材操作、应急疏散程序等基本知识掌握不足。培训工作往往流于形式,表现为频次不足、内容陈旧、实操演练缺失,难以形成有效的应急能力。
三、医疗建筑消防隐患的整治对策
(一)优化消防设施布局与定期检测
医疗建筑消防设施布局优化与定期检测是消除结构性隐患的首要举措,应基于建筑功能分区与火灾风险评估,采用性能化设计方法重构消防系统,重点解决自动报警系统盲区、喷淋覆盖不足等布局缺陷。建立全生命周期检测机制,运用红外热成像、电弧故障检测等专业技术对电气线路、消防设备进行深度诊断。
(二)完善应急预案与演练机制
医疗建筑应急预案与演练机制的完善是提升火灾应急处置效能的关键环节,应针对不同功能区域制定差异化的应急预案,重点明确重症患者转移、医疗设备保护等特殊处置流程。建立"桌面推演+实战演练"的双模训练体系,每季度开展多部门协同演练,重点检验指挥系统、疏散引导和医疗救援的衔接效率。
(三)加强消防安全教育与责任落实
医疗建筑消防安全教育强化与责任落实是构建长效防控机制的制度保障,应建立分层分类培训体系,针对医护人员重点培训初期火灾处置技能,对行政后勤人员侧重设施管理规范,并将患者及家属纳入应急疏散教育范围。推行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岗位—人员—区域"三级责任网格化管理,将消防考核纳入绩效评价体系。通过定期组织消防知识竞赛、应急技能比武等活动,营造全员参与的消防安全文化。同时建立责任追究机制,确保各项制度有效执行,形成"人人有责、层层负责"的消防安全责任共同体。
总结
本研究通过对医疗建筑消防隐患的系统分析,揭示了电气安全、设施管理、疏散系统等关键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发现医疗建筑消防隐患是建筑功能特殊性、管理机制缺陷性和人员意识局限性共同作用的结果,提出了技术防控、管理优化和教育强化的综合治理策略,强调通过智能化监控、标准化流程和责任化落实来构建长效安全机制。研究表明,医疗建筑消防安全必须突破传统单一维度的防控模式,建立"人-机-环-管"协同作用的系统化解决方案。研究可进一步聚焦于智慧消防技术在医疗场景的应用创新,以及特殊医疗功能区域的火灾风险评估模型构建,为医疗建筑消防安全提供更精准的技术支持和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 易滨发.医疗建筑消防应急照明系统设计探讨[J].智能建筑电气技术, 2023, 17(5):65-68.
[2] 本刊编辑部.聚焦医院建筑消防安全[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2024, 25(4):1-2.
[3] 陈晓梦.大型医院建筑消防安全管理与应急研究[J].消防界(电子版), 2023, 9(22):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