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企业政工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融合策略研究

作者

张显军

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青海省西宁市 810000

   

引言:

在新时代企业管理实践中,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种特殊的管理形式,承担着凝聚人心、统一思想、激励士气的重要职能。政工管理历来被视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其有效运行对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员工价值认同具有显著意义。与此同时,企业文化作为组织的灵魂,已成为企业内在发展的驱动力。二者虽在表现形式和工作方式上有所不同,但在目标导向和功能实现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因此,推动企业政工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度融合,是当前提升企业管理效能、增强企业凝聚力与执行力的重要战略选择。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政工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往往存在职能交叉、分工不清、协同不力等问题,影响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因此,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践考察,深入探讨两者的融合机制与优化路径,旨在为企业管理现代化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一、政工管理与企业文化融合的内在逻辑与现实基础

企业政工管理主要是通过思想教育、政治引领和道德规范等手段,实现对员工行为和思想的管理,从而统一企业内部价值观、增强组织认同。而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发展中逐渐沉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管理理念,是组织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行为指南。从理论逻辑上看,政工管理的思想引导功能与企业文化的价值传承功能高度契合,两者均以价值认同为核心,以员工为主体,强调思想统一、行为规范与团队凝聚。从现实基础来看,随着企业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与员工多元化趋势的加剧,传统政工管理面临职能弱化、话语失效和手段滞后的风险,急需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拓展其功能边界,增强其现实影响力。

二、企业政工管理与文化建设融合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企业越来越重视政工管理与文化建设的融合,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是政工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职能界限不清。很多企业在组织架构上未能有效整合两类职能,存在各自为政、相互割裂的现象,导致资源浪费与管理重叠。其次是政工管理理念滞后,缺乏文化视角。一些企业的政工管理仍停留在传统灌输与宣传层面,忽视了价值共鸣与员工参与,未能将企业文化转化为员工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第三,政工人员专业能力不足,难以胜任新时代文化建设要求。当前政工队伍中仍存在知识结构老化、管理思维单一、文化素养薄弱等问题,制约了其在文化构建中的实际作用。第四,企业文化体系构建缺乏统一规划,存在“口号化”倾向,缺乏对员工实际需求的调研和回应,导致文化建设流于形式,影响其引导与凝聚功能的发挥。此外,评价机制缺失也是融合进程中的一大短板,缺乏对思想政治效果和文化建设成果的科学评估手段,难以为融合工作的优化提供有效反馈与支持。

三、政工管理与企业文化融合的关键策略路径

为了实现政工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的高效融合,需从战略层面系统设计,从组织、制度、人员、内容等多维度推进。首先,要构建统一的组织协调机制,将政工职能与文化建设部门进行有效整合,推动从“职能并行”到“系统融合”的转变,实现思想引导与文化传承的联动管理。其次,应重塑政工管理理念,将其从“控制式管理”转向“引导式服务”,以文化认同为核心,注重员工参与和心理契合,增强文化传播的感染力和渗透力。在制度层面,应建立涵盖政工活动、文化建设、员工参与与评价激励的完整体系,使政工管理与文化建设协同运行、有章可循。第三,要加强政工队伍建设,提升其专业化、复合化水平。政工人员不仅要具备政治素养与宣传能力,还应掌握企业管理、组织行为、心理辅导等知识,能够从文化建设的角度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同时,应引入外部文化专家与顾问,为文化融合提供专业支持与创新思路。在内容建设方面,应以企业发展战略为引领,凝练企业核心价值观和行为规范,通过故事传播、榜样塑造、仪式建构等方式,实现文化的情感表达与行为内化。最后,要建立科学的融合成效评价体系,从员工满意度、组织认同度、行为匹配度等方面进行量化评估,为融合策略优化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

四、融合过程中企业典型案例与实践路径分析

以某大型国有企业为例,在推进政工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融合过程中,构建了“统一思想 - 制度引领 - 行为规范”的三级融合路径。该企业首先通过设立“文化与政工协调办公室”,整合宣传、党群、人力资源等部门资源,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推广活动的统一策划与实施。其次,该企业以“责任、协同、创新”为核心价值观,通过组织员工座谈会、文化理念竞赛、企业故事征集等形式,提升员工的文化认同感和参与热情。在制度层面,建立了“党建+ 文化”双线并行机制,推动党务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在目标、方法、评价等方面深度融合。

五、推动融合持续优化的对策与未来方向

政工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必须在不断实践中总结经验、优化机制。首先,企业应将融合工作纳入战略发展规划,通过顶层设计引导资源配置与组织协调,确保各项融合措施有序推进。其次,应强化全过程、全方位的员工参与,构建多层次的文化传播体系,使员工在文化建设中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构建。此外,应注重文化内容的动态更新,结合社会变迁、技术发展与员工多元需求,及时调整价值理念与传播方式,保持文化活力。还应加强融合绩效的科学评估,建立定期反馈机制,为决策层提供真实、全面的融合运行数据。

结论:

企业政工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在目标导向、价值基础与功能实现上高度契合,其融合不仅是提升企业管理效能的重要手段,更是增强员工认同、塑造企业形象、推动战略落实的核心路径。通过构建统一的组织机制、强化政工队伍建设、重塑价值体系、优化传播方式和科学评估成效,企业可以有效实现政工管理与文化建设的协同发展。未来,融合路径应更加注重战略引领与技术赋能,推动从制度融合走向文化共创,助力企业构建有温度、有活力、有凝聚力的组织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 任佩瑜, 宋勇, 张莉. 论管理熵、管理耗散结构与我国企业文化的重塑[J].四川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4):45-49.

[2] 杨立强 . 知识经济时代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 [J]. 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0,(04):5-7.

[3] 刘旭 , 王学嵩 . 现代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 [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00,(04):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