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结构防渗漏施工技术的探究
王安
130634198502032910
摘要:本研究聚焦住宅建筑工程中的混凝土结构,深入剖析渗漏原因,涵盖材料选用不当、施工工艺缺陷及设计不合理等方面。详细阐述防渗漏施工技术,包括原材料严格把控、科学设计配合比、规范浇筑振捣流程、妥善处理施工缝与后浇带以及合理养护等。系统介绍施工过程管理与质量控制方法,从施工前的充分准备,到过程中的严密监督,再到常见问题整改及遵循严格验收标准。
关键词:住宅建筑;渗漏原因;防渗漏技术;质量控制
引言:在住宅建筑领域,混凝土结构凭借其良好的力学性能与经济性,成为广泛采用的结构形式。然而,混凝土结构渗漏问题却较为常见,严重影响住宅质量与居民生活品质。渗漏不仅可能导致室内装饰受损、滋生霉菌,还会侵蚀混凝土内部钢筋,降低结构耐久性,威胁建筑安全。
一、住宅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渗漏原因分析
1.1 材料因素
混凝土是一个由很多材料组成的整体,混凝土结构抗渗的质量就取决于其中使用的材料,主要包括水泥等。例如水泥是一种重要的胶凝材料,如果该材料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生安定性的劣化,其水泥在混凝土形成硬化后会不断发生体积的变化,内部产生的应力不协调,出现裂缝,这样就容易渗水。这些水泥使用前如果出现了受潮或是已经过期的情况,则活性下降幅度较高,无法继续实现胶凝效果,从而导致形成的混凝土本身强度和抗渗性的降低。骨料如果粗细的粒度或级配出现问题,则会产生较多孔洞,无法紧密配合从而影响抗渗性。
1.2 施工工艺因素
混凝土结构的渗漏,从施工上分析,主要是在浇筑施工方法及技术操作方面的缺陷,常见如混凝土振捣不密实产生的蜂窝、麻面、孔洞等构造缺陷,使混凝土密实度差,导致水从渗漏。混凝土浇筑时不分先后顺序,振捣时振捣不实,在施工时产生了冷缝,或者搭接不好,形成垂直结构物处的渗水通道,或者当结构物交接时,预留的施工缝处处理不当或设置位置不正确导致形成结构物的渗水通道;还如在养护阶段,未能把握养护时机,或是未按照规范的养护措施对混凝土结构进行养护,致使养护周期不够,混凝土强度达不到设计强度,抗渗能力降低。
1.3 设计因素
在建筑施工蓝图存在设计缺陷,容易出现渗漏。防水设计不完善,不明确相应的防水等级,不符合建筑的实际使用环境要求和实际的防水等级要求;防水层厚度不够,防水达不到防水的标准。比如节点防水设计不完善,没有做节点,薄弱位置比如墙角、管道穿过墙内等都是常见的防水工程渗水缺陷的高发地带。结构设计缺陷问题。由于施工中结构布置不合理,引起混凝土结构受力不合理,应力集中的地方容易引起混凝土结构开裂的现象。
二、住宅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结构防渗漏施工技术
2.1 原材料控制技术
施工用原材料是建筑抗渗混凝土结构的基础,水泥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的抗渗混凝土结构质量,根据工程所处地区的不同,设计要求的不同,应选择相应的水泥品种和强度等级,骨料粒径的选择和级配的合理使用可以保证骨料可以良好的排列,最大限度的减少骨料与混凝土之间的孔隙。水泥浆中水泥的用量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水泥石浆将减小抗渗混凝土结构的裂缝发生率,对骨料的含泥量也要严格控制,在生产中多运用水洗的手段,减少骨料中的含泥量,提高骨料与水泥浆之间的粘合度。
2.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技术
合理的配合比是混凝土抗渗能力的保证,配合比设计本着强、抗、和三方面兼顾的原则,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通过改变混凝土的水胶比,来控制混凝土内孔隙结构,若水胶比太小,则混凝土和易性差,过大则抗渗能力差,通过试验得到最佳值。设置合理的砂率,改善骨料级配,使得混凝土的骨架结构密实。
2.3 混凝土浇筑与振捣技术
混凝土浇捣及振捣过程是混凝土密实度控制的重点,浇捣前要全面检查模板安装的质量是否严密牢固,模板内有否杂物清理,钢筋排布是否合理、固定牢靠。浇筑时根据混凝土结构特征确定浇筑方式,可采用浇筑分层法、分段法浇筑,控制浇筑间隔时间和分层的厚度,避免冷缝。
2.4 施工缝与后浇带处理技术
合理设置施工缝及后浇带能有效地预防渗漏。施工缝按照设计位置留设,宜在构件受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位置留置,通常为平缝、企口缝等形式。施工缝后处理施工时将表面浮浆及松动石子凿除,进行凿毛处理,使新老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更加紧密。洒水湿润,铺设一层水泥砂浆后再浇筑。后浇带设是为了解决混凝土收缩、温度应力等因素的影响,通常根据工程具体情况而定,宽度及间距由具体条件来确定,一般在结构完成后进行后浇带的混凝土浇筑,此时的混凝土收缩基本趋于稳定状态,采用微膨胀的混凝土材料,能提高混凝土材料抗裂抗渗性能,浇筑施工时用振捣棒充分振捣密实,进行加强养护。
2.5 养护技术
混凝土的抗渗养护也是极其重要的。合理选择自然养护、洒水、覆盖、喷涂养护剂养护等。自然养护适宜常温,混凝土要经常保持湿润状态,洒水经常将水洒在混凝土表面进行养护,覆盖养护则是用草帘、塑料薄膜等覆盖起来保持湿度。喷涂养护则是在混凝土表面喷涂养护剂,形成一个保护膜,使水分能减至最低限度。养护时应注意温度、湿度,温度过高时浇水降温,温度过低时采取保温措施,适宜的湿度能使水泥的水化作用良好进行,从而有利于混凝土强度和抗渗能力的提高。
三、施工过程管理与质量控制
3.1 施工前准备
充分的准备工作是确保防渗漏施工质量的前提。通过组建专兼职施工小组,施工小组人员应该具有丰富的混凝土施工经验,尤其是从事防渗漏施工的作业人员应该了解相关施工技术、技术标准。将具体的技术交底落实到每一个施工人员,明确每一环节的施工要领、质量标准、安全事项,让每一个施工人员知道自己的工作任务和要求。在材料和设备准备方面,充分分析制定相应的施工计划,依据施工计划,对混凝土施工材料进行采购,按照混凝土施工规范要求,选用质量检验报告合格的水泥、骨料、外加剂等,并对进场材料再次抽查,保证材料的各项性能能够满足设计要求。
3.2 过程监督
施工期间形成质量督查小组,对施工的过程进行跟进,督查混凝土的原材料的称量准确与否,保证水、水泥、骨料、外加剂等能够按照配合比进行准确投料,防止因称量不准对混凝土的质量造成影响。注意混凝土搅拌时间和搅拌均匀度,确保混凝土组分能够有效搅拌,注意在混凝土浇筑工序中,要检查混凝土浇筑的顺序是否按照施工方案进行,在浇筑时,检查浇筑的厚度和间隔时间是否合理,防止发生冷接头。
3.3 常见问题整改
在施工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在混凝土离析现象发生后应及时找到原因,改变搅拌方法及运输方式。在振捣不密实而造成蜂窝、麻面的现象出现后,应结合混凝土缺陷的严重程度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修补处理。对于轻微的缺陷用砂浆修补处理,严重的要将松动的混凝土剔除,然后用细石混凝土浇筑高一级混凝土振捣密实。
结语
住宅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渗漏问题严重影响建筑质量与居民生活。本文剖析了材料、施工工艺、设计等渗漏原因,阐述了从原材料控制到养护的一系列防渗漏施工技术,强调施工过程管理与质量控制各环节的关键作用。未来,需持续优化技术与管理,紧跟行业发展,攻克渗漏难题,为住宅建筑的防水性能提升不懈努力,推动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晓琳,孙东明,郭富强,等.住宅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结构防渗漏施工技术的探究[J].居舍,2025,(08):80-83.
[2]李雅军.房屋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结构防渗漏施工技术的探究[J].建材发展导向,2024,22(23):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