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形势下强化建筑工程监理对策探讨

作者

顾玲书

身份证号:32091119810503221X 江苏嘉越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213200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项目日趋复杂,工程质量、安全与效率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由于工程监理的质量与建筑的经济以及社会效益息息相关,因此成为建筑工程建设中极为重要的内容。然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中国的工程监理存在诸多问题,亟须得到解决。在此背景下,建筑工程监理作为工程建设的重要保障,其作用愈加凸显。本文从当前建筑工程监理面临的新形势出发,分析现存问题,提出强化监理工作的多项对策,旨在提升监理水平,促进建筑工程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建筑工程;监理制度;质量管理

引言

新经济常态下,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建筑行业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同时对项目质量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建筑工程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下,建筑工程监理的职责和压力同步提升。然而,当前建筑工程监理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制度不完善、监督力度不足、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本文将结合当前形势,围绕监理工作的现状与不足,提出相应强化对策,以期推动建筑行业管理模式的优化升级,确保工程安全与质量。

一、建筑工程监理面临的新形势与挑战

(一)建设规模扩大与项目复杂化对监理提出更高要求

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推进,建筑工程项目呈现出体量大、周期长、系统复杂的特点,涵盖内容从传统的土建工程拓展到设备安装、智能化系统集成等多个方面。这种趋势对监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综合管理能力要求。大型项目往往涉及多个承包商与分包商,协调难度显著提升,风险点也更加分散。监理单位不仅需要具备跨专业的知识结构,还必须具备强大的统筹规划与组织协调能力,才能实现对工程全过程的有效把控,确保工程质量与进度同步推进。

(二)绿色建筑、智慧工地等新理念带来监理内容的拓展

建筑行业正在向绿色、低碳和智能化方向转型,新型建筑理念不断融入工程实践。绿色建筑要求节能环保材料使用、施工能耗控制、废弃物合理处置等方面的管理,而智慧工地则包括信息化平台、智能监测设备及大数据分析在内的高科技手段。监理工作由传统的“三控三管一协调”逐步向综合技术监管延伸,需涵盖绿色性能评估、智能设备运行监测等内容。这对监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技术能力构成新的挑战,也对监理工作的精细化、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三)法律法规更新加快,对监理合规性要求提高

近年来,国家不断修订和完善与建筑工程相关的法律法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日益健全,对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监管力度持续增强。新政策强调全过程咨询服务、强化施工阶段质量责任追溯机制,对监理单位提出更严苛的合规要求。任何监管不到位、记录不规范、责任划分不清的情况,都可能引发法律责任甚至刑事风险。监理人员必须紧跟政策更新步伐,深入理解和执行最新法规,确保在监理实践中依法依规操作,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与风险防控能力。

二、当前建筑工程监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监理制度执行不力,监督作用未充分发挥

尽管我国建筑工程监理制度已在法律和政策层面逐步完善,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框架,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显著差距。部分监理单位因缺乏独立性,常受到建设单位利益干扰,导致监理意见难以保持客观公正,监督行为流于形式。现场监理人员存在履职不严、巡查流于表面等问题,未能对工程质量、安全等关键节点进行有效控制,造成隐蔽工程验收、安全防护措施等环节出现监管盲区。此外,一些监理文件资料不完整、不规范,缺乏有效追责依据。监理制度虽已建立,但落实环节的缺失,严重削弱了其实际执行力与权威性,难以真正发挥应有的监督保障作用。

(二)监理人员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当前部分监理人员专业背景不匹配,缺乏复合型技术知识,难以适应现代建筑工程的多样化发展。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面对智能化施工、绿色材料应用等新技术,监理人员常因知识储备不足无法有效识别潜在风险。同时,部分人员责任心不强,现场履职态度不严谨,存在“走过场”现象。此外,沟通协调、应急处理、法律法规理解等综合能力也普遍欠缺。这种能力结构的不均衡,不仅限制了监理工作的专业深度,也影响了团队的整体执行力和公信力。

(三)信息化水平不足,监理方式传统滞后

在建筑工程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监理工作仍以纸质文档、人工记录、口头协调为主,信息化程度明显滞后。大量数据缺乏电子化归档,难以实现实时追溯和动态分析,导致项目管理效率低、响应速度慢。同时,一些监理单位对BIM、智慧工地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掌握有限,未能将其有效融入监理流程,错失提升监理质量与效率的契机。传统监理方式难以适应复杂工程项目对高效、透明和可控管理的现实需求,成为工程质量管控的短板之一。

三、强化建筑工程监理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法规体系,明确监理权责,提升制度保障力

要强化建筑工程监理工作,必须从制度层面入手,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监理单位与人员的职责边界和权利义务。当前部分项目中监理作用边缘化,往往源于权责不清、制度执行缺乏刚性。应推动出台更具可操作性的细则,如在合同中细化监理的强制性参与环节、责任追溯机制、质量安全责任分担等内容。同时,要加强监管部门的执法力度,对违反监理职责、弄虚作假等行为严肃处理,真正形成法律与制度对监理行为的有效约束与激励,提升制度执行的刚性与透明度。

(二)加强人才培养,提升监理队伍专业化和职业道德

高质量的监理服务离不开专业过硬、素质优良的监理人才队伍。当前需要加强对监理人员的职业培训与继续教育,围绕新技术应用、项目管理流程、法规更新等内容开展定期学习,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和判断水平。同时,应建立健全职业准入标准和行为规范,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引导从业者树立责任意识和使命感。对于在岗人员,要通过考核机制与激励措施,推动其持续提升业务能力,形成能上能下的动态管理机制,从而建设一支稳定、专业、敬业的监理队伍。

(三)推动信息技术应用,实现监理工作智能化与高效化

建筑工程信息化水平持续提高,监理工作必须与之同步推进,以实现更高效率和更强控制力。应推动监理单位全面引入BIM、物联网、AI分析等技术,实现从传统人工巡查向自动化、数字化监控的转变。通过建立智慧监理平台,整合项目各类信息,实现实时数据采集与共享,使问题发现与反馈更加及时。同时,提升监理工作的可视化、可追溯性,有助于事前预警和风险防控。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应注重数据安全与操作规范,确保信息化手段真正服务于监理效能的提升。

结论

建筑工程监理作为工程建设的重要监督机制,在保障工程质量、安全与进度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新时代的复杂需求与技术变革,必须正视当前监理工作中存在的短板,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改进。通过完善制度、强化人才、推动信息化发展,可以显著提升建筑工程监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从而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景翔.建筑工程监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智能城市应用,2024,7(8):70-72.

[2]尤泽山.建筑工程监理的现场管理及质量控制优化探讨[J].散装水泥,2024(4):150-152.

[3]汪鸣.建筑工程监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工程建设(维泽科技),2024,7(7):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