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营养管理模式优化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况及预后的影响

作者

古孜兰木•沙拉木

伊犁州新华医院 新疆 伊宁市835000

摘要:随着终末期肾病患者数量的不断增加,维持性血液透析作为关键治疗手段,其患者营养管理问题愈发凸显。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面临营养代谢异常、营养管理不足及影响因素复杂等现状。优化营养管理模式对于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提升预后至关重要。本文旨在探讨营养管理模式优化的策略,并分析其对患者营养状况及预后的积极影响,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营养管理模式;维持性血液透析;营养状况;预后

一、引言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患者重要的肾脏替代疗法,能有效延长患者生命。该治疗无法完全恢复肾脏正常代谢功能,患者在长期透析过程中易出现营养不良等并发症。营养不良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与住院率、死亡率增加密切相关。据相关研究,15%—75%的终末期肾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维持性血液透析1年以上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可达30%—40%,中度营养不良为20%—30%,重度营养不良约占10%。因此,优化营养管理模式对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状况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管理现状及问题

(一)营养代谢异常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存在多种营养代谢异常,蛋白质和能量代谢紊乱较为常见,主要表现为蛋白质分解增加、能量消耗加剧,最终导致蛋白质能量消耗综合征(PEW)。研究发现,约40%的长期透析患者存在PEW。此外,透析过程中钾、钠、钙等电解质容易流失,且磷的代谢紊乱也常见,导致患者出现骨质疏松和肌肉无力等问题。

(二)营养管理不足

目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管理存在诸多不足。一方面,医护人员对营养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系统的营养评估和干预措施。另一方面,患者自身的营养知识匮乏,饮食结构不合理,导致营养摄入不足或失衡。传统的营养管理模式往往缺乏个体化,不能满足不同患者的营养需求。

(三)影响因素复杂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影响因素复杂多样,患者自身因素涵盖诸多方面,终末期肾病引发内分泌与代谢功能出现紊乱状况;患者缺乏营养知识,难以合理规划饮食;代谢性酸中毒、氨质血症等病症影响身体机能;急性或慢性疾病不断消耗身体能量;尿毒症毒素在体内蓄积,对身体造成损害。感染因素、微炎症反应持续影响身体状态;精神心理因素也可能干扰患者的治疗与康复进程。

三、营养管理模式优化策略

(一)个体化营养评估

个体化营养评估是优化营养管理模式的基础,每位患者的营养需求和代谢状况不同,因此评估时需综合考虑其病情、年龄、体重和透析类型等因素。常用的评估工具包括主观整体营养评估(SGA)和生物化学指标监测(如血清白蛋白、肌酐等)。通过定期评估,可动态调整营养摄入计划,确保患者的营养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减少代谢异常的发生。

(二)多元化营养教育

医护人员应通过定期的营养培训和健康教育,帮助患者了解合理饮食的重要性,增强其自我管理能力。教育内容需涵盖多个要点,像阐明科学合理饮食所具有的关键意义,介绍饮食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以及常见的饮食误区。说明热量、优质蛋白、维生素、钙、微量元素等各类营养物质的合理摄入量。强调维持水分平衡以及控制钠、钾、磷等元素摄入的重要性,讲解营养补充剂的科学使用方法,分享实用的饮食烹饪技巧等。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制作通俗易懂的营养教育视频,提高患者的接受度和学习效果。

(三)多学科团队协作

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管理需要多学科医护团队的紧密合作,包括营养师、肾脏科医生、护士和患者本身。团队协作可以确保营养干预措施的制定和实施科学有效。营养师可以参与患者的营养评估和制定个体化的营养计划,肾脏科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调整治疗方案,护士可以负责患者的日常护理和饮食指导,患者本身则应积极参与营养管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四)营养管理新模式应用

“医院—社区—家庭”(HCH)营养管理模式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此模式将营养管理范畴从仅聚焦于患者临床营养治疗,拓展至涵盖个体与群体的营养预防;营养管理的实施空间从医院延伸至社区及家庭;营养管理的对象从患者扩大到患者亲属与居民;营养管理的目标从单纯治疗疾病,延伸至预防疾病、降低疾病发生率以及增强体质。

四、营养管理模式优化对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

(一)改善营养指标

优化营养管理模式后,患者的营养指标得到明显改善。血清白蛋白是透析患者死亡的强预测因子,在接受维持型血液透析的CKD5D期成人患者中,血清白蛋白可作为住院和死亡的预测指标。通过个体化的营养评估和干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得到提高,低蛋白血症的发生率降低。患者的体重、上臂围、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肌围、握力等人体测量指标也得到改善,表明患者的营养状况得到全面提升。

(二)调整营养摄入

优化营养管理模式有助于患者调整营养摄入,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合理的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液体及无机盐等的营养治疗方案。患者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应达到1.2g/kg为宜,同时应以优质蛋白为主,优质蛋白质主要是蛋清、牛奶、牛肉、家禽、鱼等。建议摄入的蛋白质50%以上为高生物价蛋白。热能主要源于碳水化合物与脂肪,二者合理配比为:碳水化合物占比60%—65%,脂肪占比35%—40% 。通过合理的营养摄入调整,患者能够满足身体的营养需求,维持正常的代谢功能。

(三)提高营养知识水平

多元化营养教育和多学科团队协作使患者的营养知识水平得到提高,患者了解合理饮食的重要性后,能够主动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营养摄入。患者对营养补充剂的使用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能够正确选择和使用营养补充剂,提高营养摄入的效果。

五、营养管理模式优化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一)减少并发症发生

科学的营养管理可以有效减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并发症发生,营养不良会致使患者抵抗力降低,进而使其更易遭受感染,且创伤愈合困难。这一状况不仅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不良影响,还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以及患者的死亡率。通过优化营养管理模式,患者的营养状况得到改善,免疫力提高,感染和并发症的风险降低。合理的营养摄入可以减少贫血、微炎症状态和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二)提高生活质量

营养管理模式优化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患者体力增加,活动能力增强,能够更好地参与社会活动,提高自我价值感。患者的心理状态也得到改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减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三)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

营养不良是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化营养管理模式可以降低患者的住院率和死亡率。研究表明,营养不良患者的死亡风险较正常营养状态患者高出2至3倍。通过个体化的营养评估和干预措施,患者的营养状况得到改善,生存率提高。长期的个体化营养管理可将透析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降低约20%—30%,死亡率降低10%—20%。

六、结束语

营养管理模式优化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状况及预后具有重要影响,通过个体化营养评估、多元化营养教育、多学科团队协作和营养管理新模式应用等策略,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和降低住院率及死亡率。未来,应进一步探索新型营养干预方法,并持续优化长期的营养管理策略,推动透析患者的全生命周期营养管理,从而实现更好的预后与生活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晓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管理策略的研究进展[J].中华肾脏病杂志,2021, 37(5): 398-403.

[2]李静.个体化营养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况及预后的影响[J].中国血液净化,2020, 19(8): 542-546.

[3]孙悦.营养管理模式优化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实用医学杂志,2019, 35(22): 3567-3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