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恐龙山镇干热河谷区生态修复与造林绿化协同机制研究

作者

梁春勇

禄丰市恐龙山镇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 云南 禄丰 651212

摘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然而生态退化已成为制约干热河谷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文章以恐龙山镇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该地区生态退化现状及成因,剖析了当前生态修复面临的突出问题与挑战。在此基础上,从体制机制、部门协调、投入保障、社会参与等方面入手,提出了构建生态修复与造林绿化协同推进机制的对策建议,为推动干热河谷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修复;造林绿化;协同机制

引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其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干热河谷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生态恢复与重建任务艰巨。文章聚焦恐龙山镇,旨在通过总结该地区生态修复实践经验,探索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生态修复与造林绿化协同推进机制,为在更大范围推动干热河谷区生态保护和修复提供有益借鉴,对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恐龙山镇干热河谷区生态修复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恐龙山镇干热河谷区生态系统特点与退化现状

恐龙山镇地处云南省滇中干热河谷地带,这一区域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特征塑造了其独特的生态环境。干热河谷具有年降水量小、气温高、蒸发强烈等特点,形成了以稀树灌木草丛为主的天然植被。同时,由于人口增长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区域内水土流失严重、植被覆盖率低等问题突出。近年来,恐龙山镇干热河谷区生态退化状况日益严重,体现在植被破坏、土壤贫瘠、生物多样性锐减等方面,生态系统极其脆弱。

(二)恐龙山镇生态修复工作开展情况

针对干热河谷区面临的生态问题,恐龙山镇积极采取生态修复措施,开展了一系列工作。镇政府大力实施封山育林、国土空间绿化、国家储备林、国家地质公园保护、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通过合理划分保护区,减少人为干扰,促进植被自然恢复。同时,选择适宜干旱环境的乡土树种和先锋植物,因地制宜开展人工造林绿化。此外,恐龙山镇还利用国家公益林补偿等政策,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与管护,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受制于资金投入和技术条件,生态修复成效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当前,恐龙山镇干热河谷区生态修复工作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一方面,生态修复和造林绿化缺乏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部门间职责交叉、缺乏统筹,导致生态修复资源分散、效率不高。另一方面,干热河谷区生态环境恶劣,修复难度大,而相关投入资金不足,配套政策扶持有限,难以满足大规模治理需求。此外,当地群众保护生态意识还有待提高,部分区域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现象时有发生,给脆弱的生态系统造成持续损害。这些问题制约了生态修复成效,亟需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多方协作补齐短板,形成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构建恐龙山镇干热河谷区生态修复与造林绿化协同机制

(一)建立健全生态修复与造林绿化协调推进工作机制

构建恐龙山镇干热河谷区生态修复与造林绿化的协同机制,首要任务是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推进机制。镇党委政府成立高规格的生态修复与造林绿化协调领导小组,由镇党政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统筹指导和推动生态修复工作。在此基础上,领导小组牵头组织林草、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深入调查研究,系统梳理生态退化状况,科学编制生态修复与造林绿化总体规划[1]。规划要因地制宜,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各要素,分区分类提出保护修复措施,并建立台账、挂图作战,明确责任主体、时间表和路线图。在实施过程中,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形成党政主导、部门协同、公众参与的生态修复大格局。实践表明,这一机制的建立,整合了分散的生态修复力量,发挥工作合力,有力推动了当地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二)创新体制机制,破解跨部门协调难题

生态修复与造林绿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众多部门职责,需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破解跨部门协调难题。恐龙山镇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完善部门管理体制,明确各部门在生态修复中的职责分工,厘清管理边界,建立部门联动响应机制,形成分工协作、各司其职的工作格局。同时,创新建立生态修复部门信息共享平台,整合林业、水利、气象等数据资源,及时掌握区域生态变化动态,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撑。针对破坏生态资源行为,镇政府还建立生态环境联合执法机制,充分发挥综合执法优势,形成执法合力,从严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在跨区域生态保护方面,恐龙山镇与周边乡镇积极开展横向生态补偿,通过签订协议、建立台账等方式,落实补偿资金和项目,激励流域上下游加强协作,共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生态修复体制机制的系列创新举措,有效整合了多方力量,形成了工作合力,保障了生态修复工作高效有序推进。

(三)建立多元投入机制,拓宽资金筹措渠道

生态修复是一项投入大、周期长的工作,必须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形成稳定持续的资金保障。一方面,恐龙山镇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和专项资金支持,将生态修复作为重点民生实事项目,优先保障必要投入。同时,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湿地保护奖励等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加大对农户和社区参与生态修复的奖励力度,调动各方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创新生态产业融合发展模式,通过“生态+旅游”、“生态+扶贫”等产业融合,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修复领域,打造一批生态产业示范项目,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2]。如恐龙山镇利用干热河谷特色生态资源,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康养等产业,通过整合旅游收益反哺生态保护,形成了良性循环。此外,镇政府还积极向上争取国家和省级重大生态工程项目,努力将本地纳入国家江河源头保护、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大工程实施范围,争取更多项目和资金支持。通过“投入+激励+产业”的综合措施,恐龙山镇的生态修复投入机制日趋完善,为生态保护事业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强化宣传引导,营造全社会参与氛围

生态修复和造林绿化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因此必须强化宣传引导,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浓厚氛围。恐龙山镇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等载体,大力宣传生态文明理念,普及生态保护知识,提高公众生态意识,推动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同时,总结推广本地生态修复实践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通过开展“生态修复标兵”、“最美护林员”等评选表彰活动,树立生态保护楷模,用身边人感染和带动身边人,掀起全民参与生态修复的热潮。镇政府还充分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将生态保护行为规范纳入村规民约,加强村民自治,引导群众自觉抵制乱砍滥伐、破坏生态资源等不良行为。针对辖区内企业,镇政府通过召开生态环保培训会、开展“绿色企业”创建等,引导企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主动承担起生态修复责任。

三、结语

生态修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党委政府高位推动,相关部门通力合作,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恐龙山镇生态修复实践表明,构建"党政主导、部门联动、多元投入、公众参与"的协同推进机制是破解制约瓶颈、激发生态活力的关键举措。这一机制的建立健全,为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修复、造林绿化等工作提供了体制保障,为形成全社会共建美丽中国的生动局面汇聚了强大合力。

参考文献:

[1]侯晓丹.造林绿化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分析[J].农业与技术,2020,40(11):88-89.

[2]王仁全.滨江湿地不同造林绿化模式生态修复技术比较[J].南方农业,2019,13(03):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