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媒体时代网络思政开展现状分析

作者

张茜

黑龙江职业学院(黑龙江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前言: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对青年群体的认知规律和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网络思政教育作为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局限,成为结合理论与实践、贴近青年生活的关键纽带。然而,当前网络思政仍面临诸多挑战,亟需深入分析其开展现状与问题。本文基于新媒体时代特征,从意义阐释、问题剖析与路径优化三个维度展开研究,旨在为提升网络思政教育的效果提供解决方案。

1 新媒体时代开展网络思政的意义

1.1 扩大思政教育覆盖范围与互动效果

新媒体时代开展的网络思政教育,借助多元化平台突破了传统教育的局限,使原本局限于课堂的思政内容能够通过短视频、直播、社交软件等形式跨地域、跨群体进行广泛传播,覆盖范围从校园内的学生群体拓展到更广泛的社会群体,让优质的思政教育资源传递到更多人身边。同时,新媒体时代网络的互动功能改变了传统教育单向传输的模式,学生可以通过弹幕、评论、实时问答等方式即时反馈疑问和想法,与教师进行双向的沟通,这种互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参与感,还让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内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1.2 符合年轻学生的认知规律

当代年轻学生作为在网络环境中成长的青年,其认知规律符合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模式。与传统教育依赖文字和理论的抽象表达不同,新媒体时代的网络思政教育通过短视频、动画、互动场景等多元化形态,将思政内容转化为符合青年认知偏好的碎片化、视觉化载体,使抽象的理论更容易被学生直观地理解。同时,新媒体时代网络思政教育善于通过热点事件解读、网络热词运用等方式,让思政教育从严肃的说教转变为贴近青年日常的平等交流和新颖知识,有效拉近思政教育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2 新媒体时代网络思政开展现存的问题

2.1 内容与学生需求存在偏差

当前新媒体时代的网络思政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存在明显偏差,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教学内容远离学生实际生活,多数以政策文件解读、理论论述为主,很少关注学生关心的学业压力、职业规划、人际交往等贴近现实的问题,让学生觉得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太过遥远;二是呈现形式和语言风格生硬,沿用传统的官方化表达,缺乏生动案例,难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三是重理论轻实践,对学生在网络空间面临的信息甄别、价值判断等实际问题,缺乏具体的方法指导,最终削弱了新媒体时代网络思政的实际效果。

2.2 平台之间缺乏协作与资源整合

当前新媒体时代的网络思政在平台协作与资源整合上存在明显的问题,导致整体传播效果受限。一些学校虽然搭建了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等多个网络思政平台,但各平台功能定位模糊、缺乏统筹规划,常出现同一内容在不同平台重复发布等情况,既造成资源浪费,也因内容同质化导致学生产生疲劳和厌倦情绪。同时,学校与主流媒体、文化企业等社会力量合作深度不足,未能有效整合优质素材,内容来源单一且影响力有限。这些问题使得网络思政的传播效果分散,既无法通过校内平台联动形成传播合力,也难以借助跨平台协作扩大影响范围,限制了网络思政教育的整体效果。

2.3 教师能力与网络舆论环境的挑战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思政在教师能力与网络舆论环境方面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影响其教学效果。从教师能力来看,部分教师存在对新媒体技术应用和网络热点不熟悉的问题:一方面,对网络工具操作不熟练,导致网络思政内容形式单一,不符合新媒体传播规律;另一方面,缺乏对青年感兴趣区域、网络热点的了解,在解读一些学生关注的话题时,仍沿用传统说教方式,削弱了教育的亲和力。从网络舆论环境来看,复杂多元的信息生态对教师的舆情应对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教师对网络舆情的敏感性不足,面对热点事件时,未能及时介入引导。这些问题使得教师既难以提升教育吸引力,也难以在舆论引导中发挥主导作用,导致网络思政面临严峻挑战。

3 新媒体时代网络思政的优化路径

3.1 创新内容,贴近学生需求

从创新内容、贴近学生需求角度优化新媒体时代网络思政,关键在于将思政教学内容通过创新性表达融入生活场景,贴近实际生活。具体需做到以下方面:一是聚焦学生在学业压力、职业规划、人际交往等现实生活中的困惑,通过调研精准识别学生最关注的问题,将空洞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让思政教育走进学生生活,成为实践性强的成长指南;二是摒弃严肃的官方语言,使用网络热词、结合网络热点,采用短视频、动画等形式,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价值理念;三是提高对热点事件的敏感度,及时推出符合青年视角的解读内容,让主流价值观在学生关心的话题中自然渗透。通过以上方式,网络思政教学内容将真正贴近学生生活、呼应学生需求,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主流价值观的传递。

3.2 整合平台,构建协同传播体系

从整合平台、构建协同传播体系角度优化新媒体时代网络思政,需注重校内平台联动与跨机构的资源整合。学校应依据不同平台特性明确功能分工,形成各有侧重、优势互补的协同传播体系,并避免同质化内容。同时,打破学校与社会机构的壁垒,联合其他院校、主流媒体、文化企业共建网络思政资源库,实现精品课程、原创视频、专家讲座等优质内容的跨区域共享,引入纪录片素材、社会热点案例等外部资源丰富教学的内容层次。通过校内平台与校外资源整合,构建立体化传播体系,让优质思政教学内容突破单一平台限制,以更精准、更高效的方式传播到青年群体当中,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3.3 提升教师能力,强化网络引导作用

从提升教师能力、强化网络引导作用角度优化新媒体时代网络思政,需聚焦于教师新媒体素养与舆情引导能力的提升。一方面,通过系统培训帮助教师掌握短视频制作、直播策划、数据分析等实用技能,将抽象理论转化为情景短剧、动画解析等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内容形态,增强教育吸引力。另一方面,强化教师对网络热点的理解,通过专题研讨、舆情模拟等方式,提升教师与学生深度交流的能力,避免生硬说教,而是结合学生关注的话题,用贴近学生认知习惯的语言与学生交流;建立常态化舆情监测机制,教师应主动关注学生聚集的社交平台,对虚假信息、错误思潮及时介入,以事实依据与专业理论进行对热点事件的解读,引导学生形成独立和正确的判断能力。通过操作水平与引导能力的提升,教师既能借助新媒体工具创新思政教育形式,又能在复杂舆论环境中主动发声、精准引导,为网络思政教育提供坚实的支撑。

4 结语

本文系统分析了新媒体时代网络思政的开展现状,揭示了其在扩大教育覆盖范围、符合青年认知等方面的显著优势,同时指出内容偏差、平台割裂、教师能力滞后等现实问题。通过聚焦内容创新、平台整合与教师能力提升,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优化策略,为网络思政教育突破发展瓶颈提供了可行路径。未来,需进一步深化新媒体技术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创新,推动网络思政教育在守正创新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储心怡, 王佳豪. 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网络思政育人精准化探究[J].才智 ,2025(13):181-184.

[2] 龙丽丽. 新媒体视域下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耦合的实践路径——以怀化学院为例[J]. 现代商贸工业,2025(03):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