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电力电气工程中线路安装与施工技术分析
郭志辉
南京扬子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江苏南京 210000
摘要:在建筑工程中,电力电气工程为重要的构成,而线路安装与施工技术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与稳定运行。本文详细分析了建筑电力电气工程线路安装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深入探讨了电线电缆敷设、母线安装、桥架安装等主要线路安装施工技术,同时阐述了线路连接、接地等关键施工技术,旨在为提高建筑电力电气工程线路安装与施工质量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建筑电力电气工程;线路安装;施工技术
1引言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建筑的功能和规模日益复杂和庞大,对电力供应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所谓的建筑电力电气工程,亦即进行建筑工程建设的过程里,通过电气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完成好电力供应、控制等环节的工作。以目前的建筑项目而言,线路安装、施工技术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彼此关系密切。通过建设高质量的线路工程,能够确保电气设备可靠运转,并能够保障现场安全[1]。因此,深入研究建筑电力电气工程中线路安装与施工技术,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是当前建筑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2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2.1设计图纸审核
设计图纸是线路安装施工的重要依据,施工前必须对其进行严格审核。审核内容包括图纸的完整性、准确性、合理性以及与其他专业图纸的协调性等。检查线路走向是否符合建筑布局和使用要求,电缆规格、型号是否满足负载需求,插座、开关位置是否合理等。若发现图纸存在问题的话,要在第一时间和关联方展开交流,并完成相应的修改与调整。
2.2材料和设备采购
材料和设备的质量直接影响线路安装施工的质量和安全。在采购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选择合格的产品。对电线电缆,要检查其绝缘性能、导体材质和规格等;对母线、桥架等设备,要检查其外观质量、结构强度和防腐性能等。同时,要确保所采购的材料和设备具有质量合格证明文件,并进行必要的抽检和试验。
2.3施工场地准备
施工场地应具备良好的施工条件,包括场地平整、清洁,无障碍物和积水等。要根据施工进度计划,合理安排材料和设备的堆放场地,确保材料和设备的存放安全和便于取用。此外,还要设置必要的临时用电、用水设施,为施工提供便利。施工人员提前深入建筑施工现场,勘察作业环境,了解建筑构造特点,重点关注梁、柱、墙等结构位置,为线路合理规划路径,规避障碍物,同时制定应对现场复杂情况的预案。
2.4施工人员培训
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操作技能直接影响线路安装施工的质量。因此,在施工前要对施工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使其熟悉施工图纸、施工工艺和质量标准,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安全注意事项。培训内容可以包括理论知识讲解、实际操作演示和案例分析等,通过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3主要线路安装施工技术
3.1电线电缆敷设
3.1.1直埋敷设
直埋敷设是将电线电缆直接埋入地下的一种敷设方式,具有施工简单、成本低等优点。在直埋敷设前,要先开挖电缆沟,电缆沟的深度和宽度应根据电缆的数量和规格确定。电缆沟底部应平整,无杂物和尖锐物体,以免损伤电缆。电缆敷设时,先是要完成好沟底的铺设工作,对应的厚度要大于10cm,其会发挥出垫层的作用。在结束敷设工作后,还应该覆10cm的土、砂层,然后用砖块或混凝土板进行保护,防止电缆受到外力破坏。
3.1.2电缆桥架敷设
电缆桥架敷设是将电线电缆敷设在桥架内的一种敷设方式,具有整齐美观、便于维护等优点。在桥架安装前,要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定位和放线,确保桥架的安装位置准确无误。桥架的安装应牢固可靠,水平度和垂直度应符合要求。电缆在桥架内敷设时,要分层排列,不同电压等级、不同用途的电缆应分开敷设,并用隔板进行分隔。同时,要在桥架内设置电缆标识牌,注明电缆的型号、规格、起点和终点等信息,便于日后的维护和管理。
3.1.3电缆排管敷设
电缆排管敷设是将电线电缆敷设在排管内的一种敷设方式,适用于电缆数量较多、路径集中的场合。在排管安装前,要先进行排管的预制和组装,排管的材质可以选用钢管、塑料管或混凝土管等。排管的排列应整齐有序,管与管之间应保持一定的间距,以保证电缆的散热和通风。电缆在排管内敷设时,要采用牵引机或输送机等设备进行牵引,防止电缆在排管内受到损伤。
3.2母线安装
母线是电力系统中用于传输电能的重要设备,其安装质量直接影响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在母线安装前,要对母线进行外观检查,确保母线表面无裂纹、划痕和变形等缺陷。母线的连接应采用螺栓连接或焊接连接,连接部位应牢固可靠,接触电阻应符合要求。母线安装时,要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定位和固定,母线的支持间距应符合规定,以保证母线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要在母线的连接处设置防护罩,防止人员触电。
3.3桥架安装
桥架是电缆敷设的支撑结构,其安装质量直接影响电缆的敷设质量和安全。在桥架安装前,要根据设计要求进行选型和采购,桥架的材质、规格和型号应符合设计要求。桥架的安装应牢固可靠,水平度和垂直度应符合要求。桥架的连接应采用螺栓连接或焊接连接,连接部位应牢固可靠,密封性能应良好。桥架安装完毕后,要进行接地处理,以保证桥架的电气连续性和安全性[2]。
4关键施工技术
4.1线路连接技术
线路连接是线路安装施工中的关键环节,其连接质量直接影响线路的安全运行。在电线电缆连接时,要采用合适的连接方式,如压接、焊接等。连接部位应清洁干净,无油污、氧化层等杂质,以保证连接的可靠性和导电性。同时,要在连接部位进行绝缘处理,采用绝缘胶带或绝缘套管等材料进行包裹,防止发生漏电事故。
4.2接地技术
接地是保障电气设备安全运行和人员生命安全的重要措施。在建筑电力电气工程中,要设置可靠的接地系统。接地装置的安装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规范,接地电阻应满足规定值。接地极的材质可以选用钢管、角钢或扁钢等,接地极的埋设深度应不小于0.6m。接地母线应采用扁钢或圆钢,其截面积应符合要求。接地系统安装完毕后,要进行接地电阻测试,确保接地电阻符合要求。
4.3防火封堵技术
防火封堵是防止火灾蔓延的重要措施。在电缆桥架、母线槽、电缆穿越楼板和墙壁等部位,要结合实际展开防火封堵作业。而在防火封堵材料方面,必须要使用满足规范要求的防火材料。防火封堵应严密可靠,无孔洞和缝隙,以防止火灾时火焰和烟雾通过电缆桥架、母线槽等部位蔓延到其他区域[3]。
4.4保障措施
质量控制,建立严格的质量检查制度,分阶段对线路安装工程进行自查、互查与专项检查。从材料进场检验、工序交接验收,到隐蔽工程验收、竣工总验收,层层把关,对发现的质量问题,如导线绝缘破损、接线不规范、接地电阻不合格等,立即整改,确保工程质量达标。
安全保障,强化施工人员安全培训,通过切实可行的培训,强化人员安全意识,帮助其能够更为深刻地掌握操作规程。还有,应该做好安全警示标识工作。配备齐全的安全防护用品与消防器材,定期演练应急预案,确保施工安全有序。
结束语
建筑电力电气工程中线路安装与施工技术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涉及多个环节和多个专业领域。在施工过程中,要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规范进行施工,采用科学合理的施工技术和工艺,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建筑电力电气工程线路安装施工的质量和安全,为建筑的正常使用和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魏泽林.建筑电气工程中的线路施工策略[J].集成电路应用,2022,39(07):134-135.
[2]蒲琴.基于高层建筑的电力电气线路安装和施工技术分析探析[J].海峡科技与产业,2018,(12):51-52.
[3]韩钱茂.建筑电力电气工程线路安装及施工策略探讨[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8,(09):85-86.
中老年传承群体中,传承人平均年龄超 70 岁,传承活动依赖节庆展演,歌圩场次锐减,部分传承人创新不足,表演程式化。儿童群体仅
能完整唱山歌,因害羞拒绝演唱的情况普遍,存在认知断层,
喜欢短视频,但对绘本民族元素感兴趣。目前刘三姐歌谣传承存在传播形式单一(依赖口传心授和线下展演,缺乏数字化融合)、代际断裂(壮语使用减少,儿童对传统对歌兴趣低)和商业化悖论(旅游表演扩大受众却削弱即兴互动性)等问题。
依据文化转译理论和教育整合理论,结合 STEAM 教育理念进行绘本设计。《采茶歌》绘本分自然共生、生命疗愈、行动倡议三层传递环保理念,设 “谜语问答” 强化文化隐喻;《山歌好比春江水》以 “三月三” 歌圩为背景展现传承脉络。绘本开发可运用 AR 技术,扫描绘本即可触发 3D 场景,还可将开发 “山歌 AI 合成器”。试点学校试读,促进儿童山歌传唱意愿从
升至
,目标将
的儿童能识别相关民族符号,比传统教学提高
,以证明绘本设计的有效性。
三、绘本创作理念和案例分析
刘三姐歌谣绘本创作致力于平衡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表达。鉴于其传统传播方式局限年轻受众少的现状,绘本在保留文化内核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艺术语言。如《采茶歌》保留壮族 “茶仙” 传说和劳作场景,用动态构图和色彩渐变增强视觉效果,通过拟声词和分镜设计展现语言特色,降低儿童理解难度。同时,针对儿童兴趣特点,设计互动叙事结构。《铜鼓桥的谜语》通过 “谜语问答” 传递壮族智慧,激发想象力,“茶歌种子计划” 强化教育实践性,实现寓教于乐。
《采茶歌》以壮族茶文化为载体,分自然共生、生命疗愈、行动倡议三个层次传递环保理念。开篇小满与自然和谐共处,枯黄茶叶因歌声转绿,七彩茶芽隐喻可持续发展,运用拟人化和超现实元素避免说教。《山歌好比春江水》以 “三月三” 歌圩为背景,通过小满成长叙事展现歌谣传承。大榕树、舞台等场景串联 “学歌 — 练歌 — 表演” 过程,文化符号凸显歌圩社交功能,结尾隐喻山歌文化永恒,分镜节奏和色彩对比融合节庆与文化。
在符号运用上,铜鼓在绘本中连接古今,《铜鼓桥的谜语》里鼓面纹样抽象呈现,古壮文以 “漂浮荷叶” 为载体弱化识读难度,强调装饰与文化意义,引导读者探索民族历史。构图设计方面,绘本通过服饰与场景互动强化民族身份认同。小满服饰色彩与自然景观对比突出主体性,梯田曲线和下枧河形态各有象征意义。“散点透视” 和 “留白手法” 的运用,营造无限意境,体现壮族 “天人合一” 哲学观。
四、课题研究的实践成效与推广策略
儿童阅读兴趣与文化认同显著提升:刘三姐歌谣绘本创编将传统山歌转化为视觉化叙事,成功激发了青少年的文化感知兴趣。试读期间,儿童对绘本中壮族服饰、铜鼓图案以及自然景观拟人化内容展现出浓厚好奇。以《采茶歌》绘本为例,“茶树精灵” 这一角色设计,使儿童理解了 “采茶一篓,护林一方” 的隐喻,通过图文互动体会到劳动与自然的共生关系。绘本的视觉语言让儿童更易捕捉山歌对唱中的情感,部分学生还模仿押韵句式创作,体现了绘本在文化输入与输出间的重要作用。
在文化认同上,绘本的 “在地化叙事” 效果显著。《山歌好比春江水》描绘儿童参与歌圩的情节,打破了传统与现代的界限,强化了儿童的本土身份意识。绘本中的古壮文符号虽难识读,但激发了儿童探索欲,部分学校借此开展趣味课堂,延伸了教育价值。
校园文化活动应用潜力巨大:绘本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可作为强大的跨学科教育工具。未来河池市多所小学可试点将其纳入 “民族文化浸润工程”,形成 “学科渗透 — 主题活动 — 校本课程” 的应用模式。在语文、美术、音乐课中,分别引导学生分析山歌修辞、临摹民族图案、开展山歌演唱训练,构建多维文化体验场。
在主题活动方面,绘本是校园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民族文化周” 的 “绘本剧展演”,让学生改编绘本、融合多种艺术形式,突破传统非遗进校园的局限,赋予学生文化表达权。将绘本与劳动教育结合,如参照《采茶歌》组织实践并即兴创作山歌,符合 “经验教育” 理论。此外,构建 “山歌绘本创编” 特色课程,能培养学生跨媒介叙事能力,让学生成为文化创造者。
结合 “三月三” 节庆宣传:广西 “三月三” 歌圩为绘本推广提供了绝佳机会。采用 “节庆— 空间 — 体验” 传播策略,在刘三姐故里景区搭建 “山歌绘本主题馆”,通过虚实结合的展陈设计,让游客在实体展区参与互动制作纪念卡片,在数字展区感受歌圩场景和山歌曲目,使绘本从私人阅读走向公共文化展示。
针对家庭受众,举办 “亲子共读工作坊”,邀请非遗传承人演绎山歌,家长和儿童共同创作 “山歌接龙绘本”,促进代际文化交流,创作成果还能二次传播。文旅部门将优秀作品纳入馆藏,形成良性循环。同时,推出 “绘本主题旅游线路”,游客打卡集章换文创产品,实现文化传播与文旅经济双赢。
数字化传播:数字技术助力绘本构建 “线上线下” 协同传播网络。电子绘本运用 AR 技术,兼顾纸质书触感与数字交互体验。针对学校和图书馆,开发 “山歌绘本资源库” 平台,方便教学资源共享。
短视频推广依据 “分众化、场景化、IP 化” 原则,为不同群体定制内容。为学龄前儿童制作 “山歌手势舞” 短片,通过亲子模仿扩大传播;为青少年举办 “山歌新声代” 创作大赛,借助算法推荐推广;为文化爱好者推出 “绘本背后的故事” 纪录片,塑造文化 IP。短视频平台的用户生成内容还能为绘本创作提供灵感,体现了受众与生产者的角色融合。
结 语
本研究存在调研地域范围有限和艺术形式多样性探索不足的问题。在调研地域上,主要集中于河池市宜州区,未覆盖其他地区,导致未能充分挖掘市域内文化多样性,忽视城乡文化传播差异,也未考虑周边地区文化对河池刘三姐歌谣的影响。在艺术形式探索方面,绘本创编中传统艺术与现代技术结合不足,跨媒介叙事链条断裂,文旅融合实践缺位。未来需扩大调研范围、加强艺术形式融合创新。
未来研究方向主要有跨学科合作和长期跟踪评估绘本教育影响。跨学科合作旨在构建“文化
科技
教育” 协同创新网络 ,通过 “绘本
音乐剧” 地化开发、“
非遗” 数字化创新以及 “文化
协同,推动刘三姐歌谣发展。长期跟踪评估绘本教育影响则需构建综合评估体系,选取样本进行 3 年追踪研究,综合量化和质性研究方法,关注绘本对个体社会行为的影响,最终为少数民族非遗活态传承提供可借鉴的 “河池模式”。
参考文献
[1] 梁嘉 . 刘三姐歌谣文化的重构与发展 [J]. 广西民族研究 ,2015(5):106-113.
[2] 韦杨波 .“刘三姐歌谣”考辨——兼谈作为非遗的“刘三姐歌谣”的保护与传承 [J].河池学院学报 ,2014,34(01):55-61.
[3] 罗相巧 . 壮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以刘三姐歌谣为例 [J]. 广西社会科学 ,2015,(02):196-200.
[4] 张艺兵 , 黎日明 . 新媒体时代刘三姐歌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8,44(01):79-84.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310605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