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工地场景下建筑施工技术流程智能化优化研究
杨 克 林明智
中航天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 100000
摘要:本文聚焦于智慧工地场景下建筑施工技术流程的智能化优化。通过阐述智慧工地的发展背景及意义,分析传统建筑施工技术流程存在的问题,从施工进度管理、质量管理以及安全管理三方面提出智能化优化策略,并结合实际案例探讨优化效果,旨在提升建筑施工效率与质量,推动建筑行业的智能化转型。
关键词:智慧工地;建筑施工技术流程;智能化优化;施工管理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建筑行业正逐渐向智能化方向迈进,智慧工地作为这一趋势下的产物应运而生。智慧工地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对施工现场各类信息的实时采集、传输与分析,为建筑施工提供更加高效、精准的管理手段。传统的建筑施工技术流程在进度控制、质量保障和安全管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满足现代建筑项目日益增长的复杂需求。在智慧工地场景下对建筑施工技术流程进行智能化优化,不仅能够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成本,还能提升施工质量与安全性,对推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传统建筑施工技术流程存在的问题
2.1 施工进度管理不精准
传统施工进度管理主要依赖人工制定计划和现场巡查来跟踪进度。这使得进度计划往往缺乏对复杂施工环境和多变因素的全面考虑,导致计划与实际施工脱节。同时,人工巡查难以及时准确地获取施工进度信息,一旦出现进度偏差,难以及时采取有效的调整措施。例如,在大型建筑项目中,涉及众多施工环节和参建单位,人工管理难以协调各方进度,容易造成工期延误。
2.2 质量管理缺乏实时性与全面性
在传统施工质量管理中,质量检测主要依靠定期的抽样检查,无法对施工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这就可能导致质量问题在发现时已经造成一定损失,难以进行有效整改。此外,传统质量管控手段难以全面覆盖施工的各个环节和影响因素,对于隐蔽工程等关键部位的质量把控存在一定风险。例如,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若不能实时监测混凝土的坍落度、浇筑厚度等参数,可能会影响混凝土结构的质量。
2.3 安全管理存在滞后性
传统安全管理主要依靠现场安全人员的巡查和安全教育培训。然而,施工现场环境复杂,安全隐患随时可能出现,仅靠人工巡查难以做到全方位、无死角的监控。而且,当安全事故发生时,信息传递往往存在滞后性,无法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导致事故影响扩大。例如,在高处作业时,若工人未正确佩戴安全防护设备,人工巡查可能无法及时发现,增加了安全事故发生的风险。
三、智慧工地场景下建筑施工技术流程的智能化优化策略
3.1 施工进度智能化管理
利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对建筑项目进行三维建模,将施工进度计划与 BIM 模型相关联,实现可视化的进度管理。通过实时采集施工现场的设备运行数据、人员工作状态等信息,与进度计划进行对比分析,及时发现进度偏差。例如,借助物联网技术,在施工设备上安装传感器,实时获取设备的运行时间、工作效率等数据,若设备出现故障导致工作效率降低,系统可及时发出预警,并自动调整进度计划。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历史项目数据进行挖掘,预测潜在的进度风险因素,提前制定应对措施,确保施工进度的顺利推进。
3.2 施工质量智能化管理
采用智能监测设备,如智能传感器、高清摄像头等,对施工质量进行实时监测。在关键施工部位和工序设置质量监测点,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温度、湿度、压力等质量相关数据,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判断施工质量是否符合标准。例如,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通过在模板内埋设传感器,实时监测混凝土的水化热、应力变化等参数,及时发现混凝土裂缝等质量隐患。此外,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对施工现场的施工工艺、材料使用等情况进行监控,自动识别质量问题并及时反馈给管理人员,实现质量问题的快速处理。
3.3 施工安全智能化管理
借助智能穿戴设备和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对施工现场人员和环境的实时安全监控。智能安全帽配备定位、心率监测、跌倒报警等功能,能够实时掌握工人的位置和身体状态,当工人遇到危险时可及时发出求救信号。视频监控系统利用人工智能的行为分析技术,对工人的不安全行为,如未佩戴安全帽、违规操作等进行实时识别和预警。同时,建立安全风险预警模型,结合施工现场的环境数据、设备运行数据等,对潜在的安全风险进行预测,提前采取防范措施,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
四、智能化优化策略的实践案例分析
4.1 案例介绍
某大型商业建筑项目引入智慧工地理念,对施工技术流程进行智能化优化。在项目中全面应用 BIM 技术进行进度管理,部署智能监测设备进行质量管控,配备智能穿戴设备和视频监控系统加强安全管理。
4.2 优化效果分析
通过智能化优化,该项目施工进度得到了有效控制,工期相比原计划提前了 10%,施工现场井然有序,机械设备高效运转,工人们操作熟练,配合默契。施工质量方面,质量问题发现的及时性和处理效率大幅提高,一次验收合格率提升至 95% 以上,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严格把控,确保工程品质。在安全管理上,安全事故发生率显著降低,实现了零重大安全事故,工地配备了先进的监控设备和安全防护设施,定期进行安全培训和演练,保障每一位工作人员的安全。同时,通过智能化管理手段,减少了人工管理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智能系统实时监控项目进展,及时调整资源分配,为项目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赢得了各方的高度评价。
4.3 智能化优化的拓展与深化
除了上述直接效果,智能化优化还在更多层面为项目带来积极影响。在资源管理方面,通过实时监测设备运行和材料使用情况,实现了资源的精准调配,减少了浪费。例如,基于施工进度和设备状态,精确安排建筑材料的进场时间和数量,避免了材料积压和损耗。
在协同管理方面,智慧工地平台打破了各参建单位之间的信息壁垒。各方可以实时共享施工进度、质量和安全等信息,提高了沟通效率,减少了因信息不畅导致的协调问题。例如,设计单位可以及时了解施工过程中的问题,快速提供解决方案,避免了因设计变更不及时造成的工期延误。此外,智能化优化所积累的数据为后续项目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通过对本项目数据的分析,可以更好地预测类似项目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制定更完善的应对策略,进一步提升整个建筑行业的项目管理水平。
结语
智慧工地场景下建筑施工技术流程的智能化优化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对施工进度、质量和安全管理的智能化升级,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施工技术流程存在的问题,提升建筑施工的整体水平。实际案例表明,智能化优化策略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在未来的建筑施工中,应进一步推广和完善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不断探索创新,推动建筑行业向更加高效、智能、绿色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杜慧雨.郑州市建筑工人实名制政策执行研究[D].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4.
[2] 亓立刚,阴光华,马昕煦,张德凯,肖绪文.智能建造研究进展与发展对策[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24,41(05):93-107.
[3] 邢文豪.园林绿化工程智慧工地建设方案优化系统研究[D].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4.
[4] 彭铭梨.新基建背景下工程管理人才知识组合优化研究—能力提升视角[D]. 重庆大学, 2023.
[5] 刘世越,苏义坤.路桥施工企业智能建造能力评价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22,36(02):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