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科学课中小实验学习方式对学生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作者

梁玉

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大堡子小学, 青海 西宁 810000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基于小实验的学习方式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应用。阐述小实验如何以其直观性、趣味性和操作性,有效激发小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欲望与学习热情。分析小实验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方面的独特作用,并从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实验过程的引导性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性等多维度,探讨如何优化小实验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应用策略,旨在为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提升小学科学教学质量,助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育;小实验;学习方式;科学素养;教学策略

0引言

小实验主要是指将传统的科学教学实验中的实验材料易化、实验步骤简化,达到实验随堂化,也包括完成实验探究过程的小实验或者小活动。即以小实验为中心,以小实验带动知识点的一种特殊化的教学方式,是科学实验和科学理论课教学的一个有效结合点,使得实验过程便于操作,有助于提高科学效率。通过合理设计与有效实施小实验,能够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验证结论,逐步构建科学知识体系,为其未来的科学学习与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开启小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大门,让科学教育充满活力与生机。

1小实验对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1.1激发学习兴趣与好奇心

小实验往往具有新奇有趣的特点。例如,在“会跳舞的盐”实验中,将盐放置在一个碗口覆盖着保鲜膜的碗上,当对着碗大声喊叫时,盐会在保鲜膜上跳动。这种神奇的现象能够瞬间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对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小实验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学生对未知科学世界探索的大门。它使学生不再觉得科学是枯燥的理论知识,而是充满趣味与惊喜的探索之旅。

1.2培养观察能力与专注力

在进行小实验时,学生需要仔细观察实验中的各种现象。比如在“植物的吸水性”实验中,学生要观察植物茎在不同颜色水中的颜色变化以及叶片的变化情况。从实验材料的初始状态,到实验过程中的细微变化,再到最终的结果呈现,学生都需要用心去观察。这个过程中,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而且,小实验通常需要学生持续一段时间的关注,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专注力。只有专注于实验,才能不错过任何一个重要的现象,才能更好地理解实验所蕴含的科学知识,从而养成认真观察、专注做事的良好习惯,为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2小实验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2.1实验设计的趣味性与科学性结合

实验设计既要有趣味性以吸引学生,又要有科学性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例如在设计“自制彩虹”实验时,利用光的折射原理,让学生在阳光下通过喷雾器喷水制造彩虹。这个实验充满趣味,学生可以在户外感受阳光与彩虹的奇妙。同时,它又很好地体现了光的折射这一科学知识。教师在设计小实验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选择合适的实验主题和实验材料。可以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材料,如利用塑料瓶制作水火箭实验,既环保又能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通过精心设计趣味性与科学性兼具的小实验,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2.2实验过程的引导与自主探究平衡

在小实验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同时也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比如在“电路连接”实验中,教师首先要讲解基本的电路原理和安全注意事项,这是引导部分。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连接电路,尝试不同的连接方式,如串联和并联,观察灯泡的亮灭情况,这就是自主探究。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当学生遇到困难时,适时给予启发,而不是直接告诉答案。例如,当学生发现灯泡不亮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检查电路是否连接正确、电池是否有电量等。这样既能保证学生在正确的方向上进行实验探究,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实验结果的分析与拓展延伸

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至关重要。在“物体的沉浮”实验中,学生观察到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物体的密度、形状等因素对沉浮的影响。通过讨论、总结,让学生深入理解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同时,还要进行拓展延伸。比如,让学生思考如何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鼓励他们设计新的实验方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给下沉的物体增加浮力装置,使其上浮,或者改变上浮物体的重量使其下沉。这样的拓展延伸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应用,拓宽科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小实验应用于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保障

3.1实验资源的充足准备

充足的实验资源是小实验顺利开展的前提。学校要配备专门的科学实验室,实验室中应储备丰富的实验器材,如放大镜、显微镜、各种化学试剂、电路元件等。同时,还要有充足的实验材料,像植物种子、动物标本、塑料瓶、纸张等常见材料要定期补充。此外,学校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如虚拟实验室平台,让学生在课后也能进行一些模拟实验,拓宽实验学习的渠道。教师也要积极挖掘身边的资源,鼓励学生自带一些实验材料,如废旧电池、小磁铁等,实现资源的多元整合,为小实验的开展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3.2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小实验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教师要具备扎实的科学知识,不仅要掌握小学科学教材中的知识,还要对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例如,在教授天文知识时,教师要对宇宙探索的最新成果有所知晓。教师还要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技能,能够规范、准确地进行各种小实验演示。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良好的教学组织能力,能够合理安排实验环节,引导学生有序进行实验。

3.3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

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对于小实验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应用十分必要。评价应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在过程性评价方面,要关注学生在实验中的参与度、操作技能的掌握、团队合作精神等。评价主体也要多元化,除了教师评价,还可以引入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自评可以让他们反思自己在实验中的表现和收获,互评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通过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在小实验学习中的表现,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学习,提高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质量。

4总结

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小实验的重要性,积极探索并优化其应用方式,让小实验成为小学科学课堂的精彩亮点,使小学生在小实验的探索中不断提升科学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他们未来的科学学习与成长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科学的海洋中扬帆起航,开启充满无限可能的科学探索之旅。

参考文献:

[1]郑春霞.科学小实验促进小学学生探究能力发展的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0,(22):177.

[2]顾潇烨.浅谈实验对学生能力发展的意义[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20,49(04):83.

[3]潘凡.科学小实验对学生能力的发展探究[J].小学生(下旬刊),2019,(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