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指向减负增效的高中地理课外作业设计

作者

张剑 曹鑫瑞

山西省运城市平陆县平陆中学 044300

摘要:作业是课堂的延伸,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成果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全面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背景下,教师需要优化课外作业设计,以达到减负增效、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水平的目标。

关键词:减负增效;高中地理;课外作业设计

引言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和持续推进,解决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作业质量不高等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要面向每一个学生,既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差异性,还要根据学科内部知识的系统性,加强与生活之间联系的针对性和多样性。

1高中地理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1.1学生对地理课外作业的满意程度较低。就作业内容而言,以各年级配套练习册为主。学生普遍认为,目前高一年级的作业难度较低,缺乏挑战性,高二、高三年级的作业量偏大,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完成难度较大。就作业形式而言,以书面作业为主,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是主要的作业形式,作业缺乏趣味性。就作业效果而言,学生认为能够达到一定的复习巩固效果,但是作业对思维进阶影响甚少,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作用不大。这样的课外作业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容易使其产生抵触情绪。

1.2忽视学情差异,内容统一化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知识的习得不是教师灌输的结果,而是自主建构的结果。作业就是一种知识建构的支架,作业的难易度应与学情相适应。只有当作业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时,才能激发学生以同化和顺应的方式建构知识。高中学生在地理学科学习中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作业设计。但在以往高中地理作业设计中,教师往往会将学生视为能力均质的个体,习惯采取“齐步走”的方式,为学生设计相同的作业,对作业的完成方式也进行统一要求。这样的作业设计往往与学情不符,使得能力较弱的学生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虽然能勉强完成作业,但能力并未得到提高。

2指向减负增效的高中地理课外作业设计策略

2.1合理安排作业量

高中阶段的学生面对高考的挑战,作业是其备考训练的环节之一,不可或缺。但对于学生来说,他们不仅要进行地理学科的学习,还要进行语文、数学、外语等科目的学习,因此教师必须合理安排学生的作业量。具体来说,地理教师在布置作业时,首先要本着“精选精练”的原则来安排作业,合理使用教学辅导资料,在教师试做的前提下给学生精挑细选作业题,切忌不加选择地盲目推送给学生;其次,要控制好作业难度的梯度,基础性作业量可以稍多,但提升性作业不宜过多,可以适当增加选做类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适合自己能力水平的作业,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最后,结合学生交作业的时间和其他学科的作业量来布置作业,保证学生有做作业的时间,以免出现学生为了完成作业而应付的现象。

2.2实施分层设计,支持学生异步学习

(1)针对发展层次,区分作业难度。学生的发展存在不同层次,因此作业设计应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区分不同的作业难度。在高中,学生的个体差异相对而言更加显著。教师可根据能力的强弱对学生进行分层,将其分为基础层、提高层、拓展层,并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相应的作业。分层式作业能满足学生异步发展的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能力基点上学习。(2)创设选做模块,增加弹性空间。高中地理作业可创设选做模块,以增加作业的弹性空间。在传统的作业设计模式中,学生完成作业的方式完全由教师决定,缺少自主权。选做模块是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做和不做的模块,选择做的学生也可以自己调节用时,自主选择探索的范围和深度。选做模块的创设,可以让作业更好地适应“学”的需求,更具针对性和灵活性。

2.3强调自主性和创新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地理作业应该鼓励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在传统的地理作业中,学生常常是按照固定的模板和要求完成作业,缺乏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意的空间。然而,在新的设计中,地理作业可以提供更多的选择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进行创新设计和展示。比如,教师可引入课外实地考察报告、地理项目设计、地理调查报告等形式,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和工具表达自己的地理观点和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例如,教师可设计开放性的课题,提供多样化的资源和信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自主选择探究方向,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同时,可以鼓励学生尝试新的研究方法和技能,如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4注重实践,提高动手能力

实践型作业能提高学生动手实践与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是加深学生理解的重要途径。实践型作业更加突出和强调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能够帮助学生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高中地理实践作业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延伸,能够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高中地理“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这一课的课后作业里,第二道题的内容是:“在我国西北荒漠化地区,应当怎样处理保护环境与脱贫致富的关系?”思考如何让荒漠化的治理与脱贫致富共同发展、相互促进,是学生解决这道作业题的关键。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来完成作业。学生可以利用小长假的时间去西北地区进行实践调查,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搜集与西北地区荒漠化治理和因地制宜脱贫攻坚等方面相关的信息,然后小组集中讨论,探索出利于生态治理和脱贫致富相互制衡、相互促进的策略方法,并一起制作项目报告。实践型的作业需要学生以自身的知识结构为基础,将课程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再通过小组合作、活动探究、实地调查等形式来完成,是学生对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体现。

结语

在“双减”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外作业设计要突出“减负增效”。教师要切实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系统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课外作业;精心选取作业内容设计多样化完成形式,提高作业质量;让课外作业发挥巩固知识、提升能力等功能,落实高中学段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宝科.“双减”政策下高中地理实践性作业的设计[J].学园,2022(29).

[4]李华,李琳,沈瑞琪.双减背景下高中地理作业设计的路径[J].地理教学,2022(12).

3.1.1 强化媒体宣传,发挥劳模示范效应

媒体应成为宣传劳模精神的主力军,培养其开放包容的胸襟,并激励他们向劳模学习。同时,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劳模精神的传播和弘扬工作,成为劳模精神的传承者和践行者。

3.1.2 净化网络空间,营造崇尚劳动氛围

在互联网时代,社会应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净化网络空间,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输出真实、可信、可靠的网络信息给大学生,引导他们向往并追求劳动模范的精神境界。

3.1.3 搭建实践平台,注重实践养成

社会应搭建多样化的实践平台,为大学生提供接触劳模、了解劳模工作的机会。通过组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劳动体验等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中真正走近劳模、体验劳动,感悟劳动的价值和快乐以及劳模精神对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以此来激发大学生的劳动潜能,引导大学生树立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信念。

3.1.4 构建完善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积极性

社会还应构建完善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将劳动教育的成绩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作为学生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通过设立劳动专项奖学金等方式,激发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坚持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在不同劳动教育形式中的获得感。

3.2 优化高校培育路径,增强劳模精神培育针对性

高校应完善教育体系,将劳模精神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中,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理论学习把劳模精神真正装进头脑。同时,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使用更加合适的教学案例,增强劳模精神培育的针对性。

3.2.1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高校应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教育等课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使大学生认识到劳动是创造财富、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培养其对劳动的敬畏之心。

3.2.2 学习劳模事迹,汲取榜样力量

高校应组织大学生学习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通过讲座、展览、影片等多种形式,让大学生深入了解劳模的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和拼搏精神。同时,鼓励大学生以劳模为榜样,将劳模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2.3 参与社会实践,锻炼劳动能力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劳动精神的重要途径。高校应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实习实训等活动,纳入日常考核,从制度上要求同学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服务社会,锻炼自己的劳动能力。通过实践,大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劳动的价值,培养他们对劳动的热爱和敬畏。

3.2.4 注重培养劳动技能,提升综合素质

劳动技能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基础,也是弘扬劳动精神的重要体现。大学生应通过学习专业知识、参加技能培训、实践操作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水平。同时,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劳动技能的培养和考核,将劳动技能作为评价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各类课程设置中,增加实践课比例,增加学生劳动技能展示的平台。

3.2.5 发挥校园文化引领作用,营造劳动光荣氛围

高校应发挥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通过举办劳动主题文化活动、设立劳动荣誉奖项等方式,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校园氛围。同时,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园劳动文化建设,为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贡献自己的力量 [3]。

3.2.6 构建协同育人模式

高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着重培育青年的自主性与责任感。社会各界也应承担起宣传劳模事迹、弘扬劳模精神的责任,为青年创造更多的学习与实践机会。

3.3 强化家庭教育作用

3.3.1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

家长应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将劳模精神融入家庭教育中。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让他们明白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家长要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行示范,向孩子传递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精神。

3.3.2 营造良好的家庭劳动氛围

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家长可以创设一些家庭劳动场景,如家务分配、家庭园艺等,让孩子参与其中,体验劳动的乐趣。同时,家长还可以与孩子一起分享劳动的成果,增强孩子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劳动的内在动力。

3.3.3 注重孩子的劳动习惯养成

良好的劳动习惯是劳模精神的重要体现。家长应从孩子小时候开始,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如让孩子自己整理房间、洗衣服、做饭等,这些看似简单的家务劳动,实则能够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责任感。家长还应鼓励孩子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和志愿服务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3.3.4 强化劳动教育的激励机制

家长可以通过设立家庭劳动奖励制度,对孩子在劳动中的表现给予肯定和奖励。这种正向激励可以激发孩子的劳动热情,让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劳动中来。同时,家长还应关注孩子在劳动中的成长和进步,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

3.3.5 借助社会资源拓展劳动教育

家长可以积极借助社会资源,如参加社区组织的劳动教育活动、参观劳模事迹展览馆等,让孩子更加直观地了解劳模精神,感受劳模的魅力和风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孩子的社会经验,还可以激发他们向劳模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3.4 充分发挥大学生个人主观能动性

大学生个人在自我劳模精神培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应将劳模精神融入日常学习生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参与社区服务、支教、环保等公益活动,锻炼自己的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深刻理解劳模精神的内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抓住实习、实践的机会,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中,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参与到宣传劳模精神中。通过演讲、写作、座谈会等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接纳这种精神。此外,大学生在家庭中也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无论是做家务还是照顾家人,都是培养勤劳和负责任态度的重要机会。通过家庭劳动的参与,大学生可以了解劳动的辛苦与价值,培养感恩的心态,进一步加深对劳模精神的理解和认同。

结语

目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到了不可逆转的历史时期,2025 至 2035 年的十年,也是当代大学生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十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离不开新时代大学生劳模精神的培育,新时代大学生劳模精神的培育需要社会、高校、家庭和大学生个人的共同努力。通过多方协同育人,通过大学生自身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学习劳模事迹、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劳动技能等,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王中对.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困境与路径[J]. 高教探索,2022(03).

[2] 吴兵兵. 新时代大学生劳模精神培育路径研究[D]. 安徽:安徽工程大学,2023(06).

[3] 赵越. 新时代高校弘扬劳模精神研究[D]. 吉林:吉林大学,2023(12).

本文系 2024 年度校级教育科学研究课题“新时代大学生劳模精神培育路径研究”(项目号:GJY2024YB06)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李元元,1989.08, 女,河南滑县,江苏护理职业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