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民间游戏之“陶”乐、“行”乐、“知”乐

作者

汤小青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震泽幼儿园

游戏是幼儿认识世界、探索自我的重要方式。民间游戏作为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生活印记,以其独特魅力与教育价值,为幼儿园游戏教育注入新活力。聚焦民间游戏融入幼儿园教育的独特价值与实践路径,深入剖析民间游戏如何从情感体验、身体锻炼、知识传承三方面为幼儿带来“陶”乐、“行”乐、“知”乐,通过实例展示实施策略,为丰富幼儿园游戏教育体系、传承民间文化提供有益参考。

一、民间游戏带来的“陶”乐:情感与文化的双重熏陶

(一)情感滋养,营造温暖氛围

民间游戏中常伴随着朗朗上口的童谣、儿歌,充满着童趣与温情。孩子们围坐一圈唱着“丢呀丢呀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在歌声中,孩子们能体验期待、紧张与惊喜等多种情绪,这就是民间游戏“丢手绢”,幼儿感受到同伴间的友好、集体的温暖,增强归属感与安全感,在情感上得到滋养与慰藉,为心理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二)文化传承,厚植民族情怀

民间游戏扎根于本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生动体现。如蒙古族的“射箭”游戏,蕴含着蒙古族的游牧文化与尚武精神;傣族的“竹楼搭建”模拟游戏,展现傣族独特建筑风格与生活方式。幼儿参与这些游戏,如同打开一扇扇通往传统文化的大门,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历史变迁,激发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厚植民族情怀,在文化传承中实现精神层面的“陶”乐。

扎根于本土文化的民间游戏是民族文化的鲜活表现形式。如蒙古族的“射箭”游戏,包含了蒙古族的游牧文化和尚武精神;傣族的“竹楼搭建”将傣族的建筑独特风格和生活方式展示出来,傣族“竹屋”的建筑风格和生活形态得以彰显,激发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在文化传承中厚植民族情怀,从而达到“陶”的精神境界,达到心灵上的“陶”乐,让傣族的“竹屋”成为我国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民间游戏实现的“行”乐:身体机能与运动兴趣的协同发展

(一)多样运动,锻炼多元机能

民间游戏形式丰富,运动方式多种多样,有走的、跑的、跳的、投的,也有爬的。可以锻炼孩子腿部肌肉力量,身体协调性和节奏感的“跳绳”游戏;《踢毽子》考验的是孩子的身体平衡能力,是孩子的控制能力,也是孩子的反应速度;奔跑躲藏在“躲猫猫”里,可以增强孩子的敏锐性和爆发力。这些民俗游戏从多维度对孩子的身体机能进行锻炼,促使他们的身体正常发育。

(二)趣味引导,激发运动热情

民间游戏寓教于乐,具有趣味性与挑战性,容易激发幼儿的运动兴趣。“打陀螺”就是以幼儿观看陀螺快速旋转为例,会被其吸引而迫不及待地尝试将陀螺抽起,使其不断地转动起来。幼儿在一次次的尝试中不断挑战自己,克服困难,循序渐进地掌握本领,收获成功的喜悦。这种主动体验使幼儿在快乐运动中达到“行”乐,从而对体育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

三、民间游戏促成的“知”乐:知识增长与思维拓展的有机融合

(一)知识传递,拓宽认知边界

民间游戏蕴含丰富知识,涉及自然、科学、数学等多领域。幼儿在“斗草”游戏中,了解各种植物的名称、特性和生长习性,以此来拓宽自己的自然知识储备;《七巧板》游戏紧扣数学知识,幼儿认识图形形状、大小、位置的关系,并通过七巧板的拼装,使空间认知能力和数学思维得到提高。这些民间游戏就像知识的载体,让孩子们在玩乐中很容易得到知识,拓宽了认知的界限。

(二)思维启发,培养创新能力

民间游戏以幼儿自我的探索和创新玩法为目的,鼓励幼儿自主探索。如“翻花绳”,幼儿用自己天马行空的想法,通过改变翻绳的先后顺序和手法,进行游戏创新。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发挥。同时,幼儿在解决游戏中遇到的问题时,学会分析、判断、推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在享受“知”的同时,实现由知识学习向思维拓展的跨越,从而达到“知”乐的目的。

四、民间游戏在幼儿园的实施策略

(一)精心筛选,适配幼儿发展

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与发展水平,筛选合适民间游戏。小班选择简单、规则少的游戏,如“摇啊摇”“拉大锯”,便于幼儿理解与参与;中班引入稍复杂游戏,如“跳皮筋”“踢毽子”,锻炼幼儿协调性与合作能力;大班开展更具挑战性游戏,如“放风筝”“打陀螺”,培养幼儿自主性与竞争意识。

(二)创新改编,贴合现代需求

创新改编传统民间游戏,融入现代元素。在“老鹰捉小鸡”游戏中,加入角色扮演,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与教育性,如“老鹰捉住小鸡”需要完成特定的任务;利用多媒体资源,制作民间游戏动画、视频,辅助幼儿理解游戏玩法,丰富游戏体验。

(三)整合课程,全面渗透教育

把民间游戏与幼儿园课程有机整合。在语言领域,通过讲述民间游戏故事的讲述和儿歌的传唱,让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在科学领域,引导幼儿探索“放风筝”与空气动力学关系等民间游戏的科学小原理;艺术领域,鼓励幼儿进行风筝、毽子制作等与民间游戏有关的绘画、手工创作,在多个领域实现民间游戏的全面渗透,将最大的教育价值发挥出来。

(四)家园共育,形成教育合力

加强家园合作,邀请家长参与民间游戏活动。开展亲子民间游戏日,家长与幼儿共同玩民间游戏,增进亲子关系;家长分享自己儿时玩过的民间游戏,丰富幼儿园游戏资源库;鼓励家长在家中与幼儿一起玩民间游戏,延续幼儿园教育效果,形成家园共育的良好局面。

民间游戏以其独特的“陶”乐、“行”乐、“知”乐魅力,成为幼儿园游戏教育的一项宝贵资源。它通过情感熏陶、身体锻炼、知识传递与思维拓展,为幼儿提供了全面发展的契机。在实施过程中,精心筛选、创新改编、整合课程与家园共育等策略,有效推动民间游戏在幼儿园落地生根。传承传统文化,发展幼儿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让民间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绽放光彩,让孩子们在民间游戏中收获快乐,茁壮成长,这是值得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