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孙岩

沧州市黄河路小学

摘要:本论文旨在探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实践研究提出改进方法。研究分析了教师教学理念和方式的现状,提出了围绕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递四个方面的教学方法。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践案例,展示了这些方法的有效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教学方法;语言建构;思维发展;文化理解

引言

小学语文教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教师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本研究旨在通过实践探索,提出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1、 教师未及时更新教学理念

(1)外界环境的因素

物质条件:任何的理念都不可能脱离它所依赖的社会现实而单独存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在我国相当严重,很多学校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无法使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无法了解最新的教育教学讯息。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教育信息渠道不畅通,严重影响了教师教学理念的交流沟通与更新。文化传统:教学活动还是一种明显带有种种文化特征的社会实践。在我国,深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重经典知识的学习记忆,轻实践操作方面的探究,这种文化传统严重影响了教师教学理念的发展与更新。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影响教师教学理念变化的一个重要外在因素。国家各级各类的教育政策的出台与调整,教育管理制度与教育评价制度的不断完善,都深深影响着教师教学理念的改变。同时,我国目前的教学评价制度陈旧落后,也进一步阻碍了教师对教学理念的研究探索。

(2)教师自身的因素

人格因素:言传身教是教师的基本职责,然而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之下,物质[1]和享受正在一步步侵蚀教师群体,教师的表率作用难以体现,这不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知识水平:教师的知识是认识的范畴,是个人长期认识客观事物的结果。目前,我国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已经不再是棘手问题,然而由于学科越分越细,教师知识面的狭隘严重影响了其教学理念的发展。此外,一线教师教育科学知识的匮乏也相当严重,难以将教学理念系统化。教学实践经历:教学实践经历是教师教学理念形成的一个主要来源。然而,一些教师在正式进入岗位之前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与理念,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砺后,他们虽然会主动修正自己原有的一些想法,但难以构建起真正适合自己的新理念。教学态度:教师对待教学的态度与看法也是影响其教学理念的重要因素。目前,很多教师仍然以应试教育为导向,将重点放在提升学生成绩上,忽视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阻碍了其自身以及学生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发展。

2、教师的教学方式相对单一

以讲授为主: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实践的机会。这种教学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下降。缺乏创新:随着教学任务的加重,教师需要在满足教学大纲要求的同时,不断拓展教学内容。这使得教师没有足够的精力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学方式单一化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互动不足: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和沟通渠道。学生的诉求教师听不到,教师的理念又不能良好地传达给学生,这使得整体的教学氛围压抑,教学方式难以得到及时的反馈和改进[2]。

二、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实践探究

1、围绕语言建构与运用展开教学

(1)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

模拟真实情境: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对话等方式,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语言,感受语言的作用和魅力。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增强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提高语言运用的准确性。结合生活实际:将语文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如写日记、记录生活琐事、进行日常对话等,让学生在生活中不断运用语言,从而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

(2)注重语言知识的积累

增加阅读量: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各类文本,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新闻等,以丰富语言知识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强化词汇积累:词汇是语言表达的基础,教师可以通过词汇听写、词汇背诵、词汇拓展等方式,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词汇量。学习语法规则: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法规则,并能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以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3)鼓励多说多练

课堂互动:在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发言,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课后练习:布置适量的口语练习作业,如朗读、背诵、复述等,以巩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围绕思维发展与提升展开教学

(1)培养分析能力

文本分析: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和语言特点,从而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和分析能力。例如,可以让学生分析文本的主题、结构、语言风格等。问题引导:通过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分析问题,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2)增强反思意识

自我反思: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如对自己的作文进行自我评价和修改,或者让他在小组讨论中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和经验,以发现自身在语言运用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同伴互评:通过同伴互评的方式,让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拓展迁移

阅读迁移:学生在学习完一篇课文后,教师可以推荐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在阅读中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生活迁移:鼓励学生将所学的语言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如参加演讲比赛、写作比赛等,以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3、围绕审美鉴赏与创造展开教学

(1)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

经典作品赏析:选取古今中外经典文学作品,通过教师引导或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体会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这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为学生呈现作品的多种表现形式,如配乐朗诵、戏剧表演等,以丰富他们的审美体验。创作与分享:鼓励学生尝试创作,如仿写诗歌、编写故事等,并在班级内分享,通过互相评价来增进对美的理解和鉴赏。

(2)创造能力的培养

想象力激发:通过故事续写、角色设定、场景描绘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他们跳出常规思维,创造独特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手工制作、绘画、表演等实践活动,将他们的创意转化为具体作品,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跨学科融合:将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如音乐、美术、科学等相结合,通过跨学科的项目式学习,激发学生的综合创造力。

4、围绕文化理解与传递展开教学

文化理解与传递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有助于学生形成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与包容,增强文化自信。

(1)文化知识的渗透

教材挖掘: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元素,如传统节日、民俗风情、历史故事等,通过讲解、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并传承中华文化。课外拓展:鼓励学生阅读与文化相关的课外书籍,如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拓宽文化视野。文化体验活动:组织文化体验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民俗手工艺制作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文化的魅力。

(2)文化传递的促进

文化交流:通过班级间的文化交流活动,如文化展览、文化讲座等,增进学生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和尊重。文化传承:鼓励学生参与文化传承活动,如成为小小讲解员、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将所学文化传递给更多人。跨文化对比:通过对比不同文化的异同,引导学生形成开放包容的文化观,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3]。

结论

本研究通过分析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提出了有效的教学方法,并通过实践验证了这些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这些方法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凡荣. 小学语文课堂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J]. 甘肃教育研究, 2022, (02): 88-91.

[2]冯春,韩宁.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J]. 知识经济, 2014, (16): 155.

[3]张桂林,袁开文.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设计中的问题与对策 [J].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2, 26 (03): 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