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遵循等保标准完善系统安全架构的边界防护措施

作者

朱春祥

固平信息安全技术有限公司

一、引言

在数字化时代,信息系统承载着各类关键业务和敏感数据,其安全性至关重要。等保标准作为我国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不同安全等级的信息系统提出了相应的安全保护要求。系统安全架构的边界作为抵御外部攻击的第一道防线,其防护措施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系统的安全。遵循等保标准,加强系统安全架构的边界防护,能够有效降低安全风险,保障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

二、等保标准概述

2.1 等保标准的内涵与分级

等保标准是一套基于信息系统重要性和受破坏后影响程度进行分级保护的标准体系。根据信息系统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公共利益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重要程度,将信息系统划分为五个安全保护等级,从第一级到第五级,安全要求逐步提高。不同等级的信息系统在技术和管理方面都有明确的安全保护要求,涵盖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和数据安全等多个层面。

2.2 等保标准对边界防护的要求

1. 访问控制:等保标准要求在系统边界设置访问控制机制,根据业务需求和安全策略,对进出边界的信息流进行严格控制。明确允许或拒绝特定的网络连接、端口访问等,确保只有授权的主体能够与系统进行交互。

2. 入侵防范:应具备检测和防范外部入侵行为的能力,通过部署入侵检测系统(IDS)、入侵防范系统(IPS)等设备,实时监测边界网络流量,及时发现并阻止恶意攻击,如端口扫描、DDoS 攻击等。

3. 边界完整性检查:定期对系统边界的完整性进行检查,确保边界设备、网络连接等处于正常状态,防止未经授权的设备接入或网络链路被篡改,保障系统边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4. 恶意代码防范:在系统边界处部署恶意代码防范机制,如防火墙、防病毒网关等,对进出边界的数据进行检测和过滤,防止恶意代码(如病毒、木马、蠕虫等)进入系统内部,保护系统免受恶意软件的侵害。

三、系统安全架构边界防护存在的问题

3.1 访问控制策略不完善

1. 策略制定不精细:部分企业在制定访问控制策略时,缺乏对业务需求的深入分析和对安全风险的全面评估,导致策略过于宽泛或模糊。2. 策略更新不及时:随着业务的发展和网络环境的变化,系统的访问需求也会相应改变。然而,一些企业未能及时更新访问控制策略,使得策略与实际需求脱节。

3.2 入侵防范能力不足

1. 检测手段单一:一些系统仅依赖简单的防火墙规则进行入侵防范,缺乏对网络流量的深度检测能力。对于复杂的攻击手段,如零日漏洞攻击、隐蔽的恶意代码传播等,单一的检测手段难以有效识别和防范。

3.3 边界完整性检查不到位

1. 检查方法落后:部分企业仍采用人工定期检查的方式对系统边界完整性进行检查,效率低下且容易出现疏漏。对于大规模网络和复杂系统,人工检查难以全面覆盖所有边界设备和连接。

2. 缺乏自动化监测工具:没有引入先进的自动化监测工具,无法实时监测边界设备的运行状态、网络连接的稳定性等。当边界出现异常时,不能及时发现并预警,增加了安全风险。

3.4 恶意代码防范效果不佳

1. 病毒库更新不及时:防病毒软件的病毒库是识别和防范恶意代码的关键。然而,一些企业未能及时更新病毒库,导致对新出现的恶意代码无法有效识别和清除,降低了恶意代码防范的效果。

四、遵循等保标准完善系统安全架构边界防护措施的策略

4.1 优化访问控制策略

1. 精细策略制定:深入了解业务流程和安全需求,制定详细、精准的访问控制策略。根据不同的业务功能、用户角色和数据敏感性,细化访问权限设置。

4.2 增强入侵防范能力

1. 多元化检测手段:综合运用多种入侵检测技术,如基于特征的检测、基于异常的检测和基于行为的检测等。通过结合不同检测技术的优势,提高对各类入侵行为的检测准确率。同时,引入先进的威胁情报平台,实时获取最新的攻击信息和漏洞情报,及时调整入侵防范策略。

4.3 强化边界完整性检查

1. 采用先进检查方法:引入自动化的边界完整性检查工具,利用网络拓扑发现技术、设备状态监测技术等,实现对系统边界的全面、实时监测。这些工具能够自动扫描边界设备的配置信息、网络连接状态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4.4 提升恶意代码防范水平

1. 及时更新病毒库:建立病毒库自动更新机制,确保防病毒软件的病毒库始终保持最新状态。设置合理的更新频率,根据病毒的流行趋势和企业的安全需求,定期或实时更新病毒库。同时,加强对病毒库更新过程的监控,确保更新操作的顺利进行。

五、案例分析

5.1 案例背景

某大型企业的信息系统承担着企业的核心业务运营,包括生产管理、财务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多个重要模块。随着业务的拓展和网络环境的变化,系统安全架构的边界防护面临诸多挑战,存在访问控制策略混乱、入侵防范能力不足、边界完整性检查缺失以及恶意代码防范效果不佳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5.2 改进措施

1. 优化访问控制策略:组织专业的安全团队,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全面梳理,结合等保标准的要求,制定了详细的访问控制策略。根据不同业务模块和用户角色,细化了访问权限,同时设置了访问时间限制和访问频率控制。利用自动化的策略管理工具,实现了访问控制策略的动态更新,确保策略与业务需求同步变化。

2. 增强入侵防范能力:部署了先进的入侵检测系统和入侵防范系统,并结合威胁情报平台,实现了对网络流量的深度检测和实时监测。采用多元化的检测手段,能够有效识别各类入侵行为。建立了完善的实时响应机制,一旦检测到入侵行为,系统自动阻断攻击源,并及时通知安全运维人员进行处理。

3. 强化边界完整性检查:引入了自动化的边界完整性检查工具,实现了对系统边界设备和网络连接的实时监测。通过定期扫描和实时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发现并处理边界异常情况。同时,建立了智能预警系统,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提前发现潜在的安全风险。

4. 提升恶意代码防范水平:建立了病毒库自动更新机制,确保防病毒软件的病毒库每天自动更新。加强了对新型恶意代码的研究,投入资金建设了恶意代码分析实验室,针对新型恶意代码开发了专门的检测和清除工具,提高了对恶意代码的防范能力。

5.3 实施效果

经过一系列的改进措施,该企业信息系统的边界安全性得到了显著提升。访问控制策略更加精细合理,有效避免了权限滥用和非法访问的发生;入侵防范能力增强,成功拦截了多次外部攻击,保障了系统的正常运行;边界完整性检查实现了自动化和实时化,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边界异常情况;恶意代码防范效果明显改善,病毒感染率大幅降低。系统在符合等保标准要求的同时,有效抵御了各类外部安全威胁,为企业的业务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安全保障。

六、结论

遵循等保标准完善系统安全架构的边界防护措施是保障信息系统安全的重要环节。通过优化访问控制策略、增强入侵防范能力、强化边界完整性检查和提升恶意代码防范水平等一系列措施,可以有效解决当前系统边界防护存在的问题,提高系统边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实际应用中,企业应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和等保标准的要求,不断完善边界防护措施,持续提升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网络安全威胁。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系统安全架构的边界防护也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以适应新的安全挑战。

参考文献

[1] 张婧 ; 赵腾 . 浅谈云架构下融媒新闻生产系统的网络安全设计 [J]. 现代电视技术 , 2020(08): 125 - 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