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绿化景观生态功能与设计优化策略
吴远英
511222197904142426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市政道路网络不断扩张,其附属绿化景观已从单纯的 “装饰性存在” 演变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面临的热岛效应加剧、空气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环境问题,使道路绿化的生态调节作用愈发凸显。文章深入研究市政道路绿化景观的生态功能,探索科学的设计优化策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市政道路绿化景观的生态功能分析
1.1 净化空气与改善气候
市政道路作为城市污染物排放的高发区域,绿化景观在此扮演着空气净化器的角色。植物通过叶片表面的绒毛、黏液及气孔,可有效吸附空气中的粉尘颗粒,包括 PM2.5 等细颗粒物,同时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调节道路周边的碳氧平衡。部分植物还能通过代谢作用分解或转化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硫化物等有害气体,降低空气中有毒物质的浓度。在改善局部气候方面,绿化植物的蒸腾作用会向空气中释放水分,通过蒸发吸热降低周边环境温度,而植被覆盖形成的 “绿色屏障” 可减缓地表热量的快速积聚,削弱城市热岛效应。
1.2 涵养水源与净化水质
城市道路绿化的植被可以通过截留部分雨水,减小到达路面的雨水体积,土壤与植被的根系连带结构体系能够提升雨水的入渗率,转化为地下水形式的雨水,减少雨污水管道的排放量,同时植物叶冠截流净化水体,土壤微生物对雨水中的有机物进行生物降解,植物根系的吸附、吸收功能对雨水中的氮、磷营养元素以及重金属元素进行有效去除,从而减少面源污染对水环境的污染程度。
1.3 保护生物多样性
市政道路网络将城市生态系统分割,道路两侧的乔、灌、草等多种形式的植物景观可以通过合理的规划成为碎片化生境间的“生态廊道”,道路两侧植物群落为鸟类、昆虫及小型哺乳动物等动物群体提供取食、栖息及繁殖的场所;道路选择乡土植物,为本地区物种提供了适合觅食的食物源,如浆果、花蜜等食物等,有利于保护物种食物链结构。不同的植物搭配构建了丰富的微生境,满足不同种群的需求。
1.4 降低噪声与改善环境
道路噪声是公路周边环境污染的一个主要因素,绿化景观通过“阻隔 + 吸音”两个环节的减噪作用。乔灌木密集群落,特别是枝繁叶茂的乔灌植物通过枝叶振动和摩擦降低声波能量,把噪声反射、散射,减弱声波传播强度。高乔木的“绿色围墙”阻断噪声直线传播,地被植物吸收地面反弹的噪声,二次降低噪声污染。除了降低噪声,绿化景观通过“增美”的功能优化了路域环境的感官体验感,丰富的植被色彩和植物的形态变化,缓解驾驶员视觉疲劳,提高行车安全。
二、市政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设计现状
现阶段,不同的市政道路绿化在景观设计上是不一样的。主干道路由于车辆流量高、道路红线宽、绿化带宽度大等原因,植物配置多为乔 + 灌 + 地被的复合模式,追求景观的贯通遮挡性;对于次干道和支路,通常比较简单,一乔一草较为常见,兼顾道路视线和道路基础的绿化。植物配置偏向于具备观赏价值的植物,比如樱花、紫薇等观花树种和女贞、雪松等常绿植物,配置上以规则式为主,强调整齐、对称,部分城市开始选用乡土树种,但应用的较少。
2.2 存在的问题
在计中或多或少存在重景观、轻生态的现象,缺乏对植物净化空气、涵养水源等功能的考虑,植物的盲目选择,一些外来种类适应性弱,会诱发病虫害,配置层次单一,难以建立稳定的生态群落,使得生态效益较差。后期缺少管理维护,疏于修剪、灌溉等问题,导致植被的生长较差,绿化景观的生态与景观效益亦遭弱化。
三、市政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优化策略
3.1 基于生态功能的植物选择策略
宜选用以生态功能为第一指标,地植物,并且必须是乡土物种,这些乡土物种早已在生态环境中与之充分自然融合并经长期的自然选择,这类植物的抗逆性较强,能在各种环境中生长良好,较为稳定,同时与所在地的生态环境彼此相融互补,可共同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圈,有利于维护所在地生态环境的自然平衡。而且选择好适应性物种:悬铃木、夹竹桃能有效吸附一些大气污染物,如粉尘,还有其它有害的气体等。因此,主要种植在道路上的一些比较重要的道路边上,这其实也是车流量比较大的道路边上。因此,适合栽种在行道树的边上。选择水土保持的树种,例如垂柳、枫杨等,可以选择栽种在道路行道树绿化带和水边的连接处。因为这类树木耐水湿,抗污能力较强,能使水体的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这类树种种类有:构树、臭椿等,它们都属于抗性物种,还能在较短的时间之内成活,生长迅速,能迅速形成一道屏障,从而有效隔离对道路的污染。因此,能较迅速地建设为一个生态缓冲系统,让这些植物尽量发挥出自身功能。
3.2 科学合理的植物配置策略
植被配植要克服单调,努力营造多层次、多植物的群落景观。选择“乔木+ 灌木 + 地被 + 藤本”的立体组合模式,上层乔木遮阴和塑造骨架,中层灌木占位,增加群落密度,下层地被和藤木铺地,减少地面裸露,竖向变化。考虑到植物间的生态互补,如搭配固氮和喜氮的植物,增加肥力;深根、浅根的植物结合,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在选择植物时还需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和季节变化,努力做到四季有景:春天有樱花、海棠,夏天有紫薇、合欢,秋天有银杏、枫香,冬天松柏等常绿植物常绿常青,在具有生态功能的同时保证了景观的可持续性。
3.3 融入生态技术的设计策略
将生态技术与绿化景观深度融合,提升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在道路绿化带中嵌入植草沟、雨水花园等设施,利用植被与土壤的过滤、渗透作用滞留和净化雨水,使绿化区域成为 “小型水处理厂”;采用透水铺装与绿化带衔接,让雨水通过缝隙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的同时减轻管网压力。推广立体绿化技术,在道路隔离栏、桥墩等处种植爬山虎、常春藤等藤本植物,在挡土墙、边坡处构建生态植被混凝土,既拓展绿化空间,又能固土护坡。
3.4 结合地域文化的设计策略
地域文化的显性载体———绿化景观方面,绿化配置与规划设计应体现地域文化,运用文化内涵较为显著的地方特色植物,比如江南的乌桕、梅花,北方的国槐、海棠,以植物来体现地域历史文化印记;利用节点绿化规划设计展现当地文化意象,比如以当地剪纸的纹样构思形成灌木修剪,以当地古建筑的飞檐的轮廓进行乔木种植肌理规划。历史文化街区道路结合沿线历史文化遗迹配置相应的植物,比如古驿站周边种植榆、柳,对传统文化“驿路梨花”的回应。
结语
本研究揭示了市政道路绿化景观在净化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的核心功能,剖析了设计中重景观轻生态等问题,提出的植物选择、配置及技术融合等优化策略,为实践提供了方向。但研究对生态功能量化评估不足,未来可结合监测技术深化研究,助力构建生态与人文兼具的道路绿化体系。
参考文献
[1] 吕江浩 . 城市市政道路绿化景观工程管理要点研究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电子版 ),2023,(12):31-33.
[2] 孙程 . 市政道路绿化园林景观设计及施工管理 [J]. 城市建筑空间 ,2022,29(S1):14-15.
[3] 李文旭 . 市政道路绿化园林景观设计及施工探析 [J]. 建筑与预算 ,2021,(12):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