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轼诗词看古代文人在党校教育中的借鉴意义
左继群
中国共产党茂县委员会党校
引言
党校教育是培养党员干部、传承先进理念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需要不断探索教育资源、深化教育内涵。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大家,其作品蕴含着豁达的人生态度、深刻的处世哲学以及对家国的拳拳深情。从苏轼诗词看古代文人在党校教育中的借鉴意义,能够让党校教育汲取其中养分,为培养新时代兼具人文底蕴与高尚品格的党员干部提供借鉴,助力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心境磨砺等诸多方面迈向新高度。
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党性修养
北宋时期,朝堂之上党争激烈,这也使苏轼的一生宦海浮沉,多次遭遇贬谪,从京都到蛮荒之地,境遇落差极大。在艰难历程中,苏轼始终坚守内心的正道,不会为求仕途顺遂而迎合世俗之风。当新党执政时,推行激进变法,诸多官员为保官位、谋私利,盲目附会,全然不顾政策利弊。苏轼却秉持公正之心,直言上书,针砭时弊,指出变法中的问题,哪怕因此触怒权贵,被排挤出京也在所不惜。旧党得势后,苏轼并未因之前受新党打压而倒向旧党,反而对旧党全盘否定变法、尽废新法之举同样提出异议,再度陷入政治困境。“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恰似苏轼在官场中的坚守,不与奸佞同流合污,不为功名利禄折腰的写照。反观当下,党员干部身处的环境日益复杂,时刻考验着党员干部的党性原则。苏轼的诗词与事迹,警示着党员干部牢记党员身份,以党规党纪为行为准则,用党的先进理论武装自己,不断强化党性修养,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融入血脉,化作日常工作中的点滴行动。无论是面对基层事务,还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决策,都能站稳人民立场,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无论何时何地,都永葆入党时的那片赤诚初心,如苏轼一般,在正道上笃定前行,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光发热。
二、心怀苍生、勇于作为的担当
苏轼的为官生涯,足迹遍布多地,每至一处,苏轼都将百姓的福祉扛于肩头,竭尽全力为民谋利,展现出了心怀苍生、勇于作为的担当。彼时,西湖由于长期淤积,湖面缩小,水利功能几近丧失,每逢雨季,洪水泛滥,周边百姓苦不堪言。苏轼到任后,亲自勘察地形,走访民众,了解水患详情,力排众议,筹措资金,亲率民众疏浚西湖,日夜操劳在施工现场。历经艰辛,苏堤横卧西湖,有效治理了水患,为西湖增添了一道亮丽风景线,安居乐业的美好画卷在杭州徐徐展开。密州,地处偏远,教育资源匮乏,当地孩童求学艰难。苏轼深知教育乃开启民智、振兴一方的根基,于是在操劳政务之余,将心血倾注于教育事业。苏轼积极奔走,四方募集资金,为兴建学堂选址、规划,聘请有识之士任教,亲自制定教学规章,事无巨细,一一过问。在苏轼的努力下,学堂拔地而起,朗朗书声回荡在密州大地,一批又一批的学子由此踏上求知之路。回顾苏轼跌宕起伏的一生,那句“若问平生功绩,黄州惠州儋州”,乍一听饱含无奈与自嘲,然而细细品味,却满是他无论境遇如何艰难、地处多么偏远,都始终心系苍生、勇挑重担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穿越千年历史,为党员干部树立起了榜样。在当今时代,党员干部分布于各个岗位,在基层,乡村振兴任务艰巨,党员干部需像苏轼一样深入群众,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修路搭桥改善交通,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迈向富裕;在城市,面对老旧小区改造、环境治理难题,要毫不退缩,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啃下这些“硬骨头”。面对群众的急难愁盼,党员干部应毫不畏惧、迎难而上,敢于挑起最重的担子,用实际行动成为百姓信赖依靠的“主心骨”,为党和人民排忧解难。
三、豁达乐观、砥砺奋进的心境
苏轼的一生,仿若在惊涛骇浪中前行的孤舟,挫折连连,先是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一些弊端,被新党视作眼中钉,一纸调令将他贬离京城,远赴杭州。此后,在乌台诗案中,苏轼更是险些性命不保,被囚狱中,受尽折磨,后又被贬至黄州,此后多年,惠州、儋州等边远荒蛮之地都留下了苏轼落魄的身影。面对接踵而至的沉重打击,苏轼从未被打倒,反而如傲立霜雪的寒梅,以豁达乐观直面风雨。被贬黄州期间,他生活困苦,缺衣少食,甚至需要亲自耕种东坡以维持生计。但就在这样的境遇下,他却能吟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般豪迈之语。在当今时代,党员干部同样面临着不同的挫折困境,基层干部每日需处理纷繁复杂的群众事务,邻里纠纷的调解、民生政策的落实,事无巨细,常常忙得焦头烂额;身处机关单位的党员干部,面对的是文山会海,加班加点成为常态,身体与精神的双重疲惫如影随形。改革难题更是重重如荆棘,横亘在前进道路上。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时,既要平衡各方利益,又要应对传统产业转型的阵痛,资金短缺、技术瓶颈、人员安置等问题相互交织,仿若一团乱麻,让人无从下手。此时,苏轼的豁达乐观、砥砺奋进的心境,是党员干部学习借鉴的方向。党员干部要以从容淡定的心态接纳一切困境,面对工作失误、群众误解时,不抱怨、不气馁,将挫折当作成长的垫脚石。就如同苏轼在黄州从生活的苦难中汲取灵感,创作出流传千古的佳作一般,党员干部也应在困境中反思、学习,磨砺自身意志,不被逆境压垮,永远怀揣昂扬奋进的力量,向着为人民服务的目标、向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方向砥砺前行,无论风雨如何肆虐,都能如苏轼那般,保持内心的豁达乐观,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结束语
从苏轼诗词看古代文人所展现的高尚品质,为党校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党校教育应深入剖析、挖掘古代文人事迹中的教育价值,激励学员传承古人优秀的风骨血脉,不断锤炼党员干部的党性、能力与心境,在新时代征程中,不惧艰难、积极进取,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书写辉煌。
参考文献
[1]崔婧.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党校学员思想政治教育之对策[J].中国军转民,2024,(22):153-155.
[2] 吕利娟. 发挥党校优势做好新形势下理想信念教育[J]. 七月风,2024,(08):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