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马铃薯种植中的引种技术要点与成效研究

作者

王文强

海原县关庄乡人民政府 宁夏回族自治区 755217

摘要:马铃薯种植中引进新品种既需要技术支持,也需要考虑地区环境条件的实际情况。本文以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为背景,探讨马铃薯新品种的引种种植技术要点,并且分析实际成效。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马铃薯种植过程中引种技术的要点包括考虑气候影响,科学引种、注重田间管理,稳定引种成效、提出专项病虫害防治措施,稳定生长状态。力求通过多样化技术措施,优化马铃薯种植质量,取得显著的种植成效。

关键词:马铃薯种植;引种技术;田间管理;取样测产

引言:

不同地区的马铃薯种植需要考虑客观气候条件,也应当明确种植过程中的技术要点,新品种引进后,更需要考虑引种后的环境适应性以及引种种植的实际成效,以便保证后续的大范围引种种植,取得稳定的效果。本文选择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为背景,探讨马铃薯种植中引种技术的关键要点,并进一步通过取样测产,了解种植后的阶段性产量,分析新品种引进后的种植成效。

一、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基本概况介绍

海原县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的县城有非常充足的光热资源,且环境昼夜温差大,马铃薯成为这一地区旱作区的主要种植作物,从气候特征上来讲,海原县属于典型的雨养区,海拔达到1780m,2024年1~10月份统计的总降水量数据显示446.4mm,平均气温达到11.48℃,年有效积温达到24014℃,马铃薯种植区的土壤类型主要是黄绵土、黑垆土。目前马铃薯新品种已引进树台乡、关庄乡、红羊乡、贾塘乡等优势产区进行种植[1]。

二、马铃薯种植中的引种技术要点分析

(一)考虑气候影响,科学引种

海原县的气候特征鲜明,农业发展模式为旱地雨养模式,根据2024年度海原县的气象监测数据显示,4~9月份的总降雨量达到401.3mm,在马铃薯块茎膨大期,即8月至9月这30日内,总降雨量达到176.9mm,且这个时间段内,气温持续升高,干旱使得马铃薯的块茎停止了生长,而后期出现的降雨,则使得新生薯出现了“二次生长”现象。由此可见,气候条件对于海原县的马铃薯生长会造成非常直接的影响,需要在种植前对历史气象数据进行监测分析。并且根据历史数据预测天气情况做好实时监测,马铃薯种植中的品种技术中,尽可能规避气候条件波动,对引种种植效果的影响提升种植效果稳定性。

(二)注重田间管理,稳定引种成效

田间管理工作的要点主要包括中耕除草和水肥管理两方面的内容。在落实田间管理工作时,应当采取如下几方面重要措施。一是考虑马铃薯生长周期中,杂草竞争对产量的重要影响。根据马铃薯的生长特性,考虑海原县的气候条件选准除草的时机。通常情况下,应当在马铃薯幼苗生长到10cm的高度时,进行集中除草。此时,幼苗已经具备抗逆性,能够更好地承受除草作业带来的物理和化学压力。具体来说,若采用化学方法除草,则应当考虑选用21.3%的风奎嗪草酮,按照800~1000倍液的配合比进行定向喷雾[2]。这种除草剂能够有效控制多种阔叶杂草和部分禾本科杂草的生长。对马铃薯幼苗来说,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在进行化学除草时,应当严格控制药液的浓度和喷雾的总量,避免药液出现漂移,影响马铃薯叶片生长,造成药害。同时,要选择晴朗无风的天气进行喷洒,保证药效集中稳定的发挥作用,避免由于环境因素对除草效果造成影响。而若选择物理除草与“五位一体”膜上覆土全机械化旱作马铃薯种植技术,则应当考虑利用机械设备或人工翻动土壤的方式破坏杂草根系,达到抑制生长的目标。这种方法虽然耗时费力,但能够有效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特别是在有机马铃薯的种植区,这种除草方式应当优先考虑选择。另外,结合海原县的地势特点,部分种植区域采用“五位一体”膜上覆土全机械化旱作马铃薯种植技术。这项技术不仅能够提高地温,保持土壤水分,还能够抑制杂草生长,降低除草成本。另外,田间管理还包括水肥管理方面的要求,在水肥管理中应做到科学配比,提高马铃薯的产量,播种前,应当保证底肥的施作量充足。海原县的土壤有机质的含量较低,需要应用有机肥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另外,由于海原县处于半干旱气候区,降水相对较少,分布也不均匀。因此,需要做好灌溉管理,在雨季,可借助自然雨水优化灌溉效果。但在旱季也需要辅助人工灌溉技术,现阶滴灌、喷灌都属于可广泛推广的一种马铃薯灌溉技术。

(三)提出专项病虫害防治措施,稳定生长状态

海原县马铃薯种植中病虫害防治工作也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而病虫害防治的效果也直接关系到马铃薯的健康生长,是提高产量的关键要素。特别是在马铃薯生长的中后期,随着气温的变化和湿度的变化,病虫害的发生几率会显著上升。具体来说,本文研究的海原县主要受到晚疫病的影响。而为了控制这一威胁,需要结合喷施叶面肥,科学防治病虫害,在马铃薯生长的中后期,一旦发生这种秘密的初期症状,就应立即采取措施,选择喷施叶面肥和防治药剂相结合的方式防治病虫害,其中叶面肥选用磷酸二氢钾,每亩用量为30克。另外,在马铃薯的茎和叶上也应当适用这种药剂。一方面为马铃薯的生长提供必要的营养元素,另一方面增强作物的抗逆性。同时,还需要用浓度为百分之0.3配比为1000~1500倍液的丁子香酚作为防治药剂。这种药剂不仅毒性低,而且稳定性和效率较高,对于晚疫病有非常好的防治效果。喷施这种药剂时,需要农户严格控制药剂的浓度和用量,确保药液均匀的覆盖在马铃薯的茎和叶上。另外,病虫害防治还应当重视做好预防工作,一方面合理的进行轮作。另一方面,应当进一步优选病虫害防治的药物,保障马铃薯处于稳定的生长状态。

三、马铃薯种植引种技术的应用成效分析

为了观察上述技术,在海原县马铃薯种植中的应用效果,本文研究中,随机选取了三个点,每个点选取3.3m×2m,先计数收获株数,再称取产量。通过这种操作,分析不同品种在不同乡镇取得的最高产量和最低产量,并且计算平均产量,发现不同的品种在不同示范点表现出特殊的适应性,其中4个品种的产量变幅为767.67-1962.33 公斤/亩,产量变幅最小的品种是沃土5号,产量变幅最大的品种是晋薯16号。从平均产量来看,单产水平最高的品种是冀张薯12号,在4个乡镇的平均单产为1617.67公斤/亩,其次是晋薯16号,平均单产为1617.22公斤/亩;单产水平最低的品种是沃土5号,单产水平在1000公斤/亩以下。另外,本次研究还从不同品种的稳定性、不同品种单株的结薯数量等方面入手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一系列统计数据的分析,拟定按照“乡镇+基地+新型经营主体+托管”模式,联农带农,采用订单生产。建设新品种原种繁育基地12个,建设面积共计0.8万亩。积极开展马铃薯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筛选等项目,解决品种单一问题,满足市场需求。

四、结束语

综合本文分析可知,马铃薯种植中的引种技术需要考虑客观气候条件,同时,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以便成功引种,稳定产量,结合地区需求体现出先进技术和有效管理措施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胜. 青海马铃薯良种繁育关键技术及提高抗病虫害能力的优化分析[J]. 种子世界, 2024, (12): 147-149.

[2]闫珊. 马铃薯高产栽培与病害防治技术分析[J].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2024, (11): 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