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时代背景下党史学习教育长效机制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

高敬旗

河北大学 党委组织部 河北保定 071000

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党史学习教育长效机制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选择,亦是应对青年群体认知特征与教育数字化转型挑战的系统性工程。研究聚焦课程体系、实践模式、评价机制三维度构建实践路径,通过“三全育人”课程整合、“四维联动”场景重构、“双向反馈”动态监测形成闭环育人体系。在保障层面强调制度设计、师资培育与数字载体的协同支撑,突出党委主体责任落实、跨学科教研机制创新及智慧化资源平台建设,为破解教育碎片化、形式化难题提供可复制方案,实现党史学习教育从周期性活动向常态化育人生态的范式转换。‌

关键词:新时代;党史学习教育;长效机制

引  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党史学习教育作为战略性工程部署推进。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需立足“两个大局”历史方位,着力破解教育碎片化、形式化、阶段化等问题,构建起具有时代特征、教育规律和校本特色的长效机制。本研究基于政策导向与实践需求,探讨新时代高校党史学习教育长效机制的系统构建路径。‌

一、新时代党史学习教育长效机制建设的必要性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要求

党史学习教育作为培根铸魂的核心载体,是高校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关键抓手。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蕴含的理想信念、精神谱系与实践经验,为青年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价值观提供了丰富养分。通过系统化学习,学生得以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必然性,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与情感归属[1]。而长效机制的构建,则是将党史学习教育从短期活动升华为常态化育人体系的必要保障,通过制度固化确保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的深度耦合。

(二)应对青年思想认知特点的现实需要

Z世代群体成长于信息爆炸与多元文化交织的媒介环境中,其历史认知呈现碎片化、浅表化特征,易受网络空间中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侵蚀。高校作为青年思想引领主阵地,亟须通过长效机制破解“快餐式”学习带来的认知偏差,以系统化、持续性的教育供给抵御意识形态渗透风险。尤其在“后真相时代”,西方势力借助新媒体技术解构主流叙事,高校需以长效教育机制重构党史话语体系,强化青年对历史本质的辩证思考能力。

(三)推动教育模式转型升级的内在驱动

传统党史学习教育依赖课堂讲授与文本解读,难以满足数字化时代学生对沉浸式、交互式学习体验的需求,教学内容与传播方式的适配矛盾日益凸显。同时,阶段性主题教育易陷入“活动期热、间歇期冷”的实践困境,短期成效难以转化为持久育人效果。构建长效机制需突破“运动式”教育窠臼,通过课程体系重构、数字技术赋能、评价机制创新,实现教育模式从“任务驱动”向“价值内化”的转型升级,确保党史育人的深度与广度。

二、高校党史学习教育长效机制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三全育人”课程体系

建议高校完善思政课党史专题模块设计,以思政课为核心载体,系统重构党史学习教育内容框架。先整合《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改革开放史》等专题课程,形成覆盖“革命、建设、改革、复兴”四大历史阶段的必修课体系,确保学生全面掌握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与理论创新成果。推行“理论讲授+史料研读”双轨教学模式,在课堂讲授中融入《中国共产党简史》等权威文献精读,辅以“中共一大代表人生轨迹”等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从历史细节中领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逻辑。建立党史教学案例库,定期更新“脱贫攻坚”“科技自立自强”等新时代案例,强化课程内容的现实关联性。

还应建立学科党史元素挖掘机制‌。理工科专业可通过梳理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科技报国事迹,在专业课中嵌入“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专题模块,引导学生理解科技发展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人文社科类课程可结合党史重大事件,开设“延安文艺座谈会与当代文化发展”等跨学科研讨课,推动党史学习教育与专业知识的深度融合[2]。艺术类专业需开发红色主题创作项目,如编排《觉醒年代》舞台剧、设计“长征路线”数字可视化作品,通过艺术实践深化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认同。

(二)创新“四维联动”实践模式

应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建设VR党史馆还原“红军长征过草地”“开国大典”等历史场景,让学生在360度全景体验中增强历史代入感。同时,开发“红色剧本杀”互动项目,以“遵义会议决策模拟”“改革开放政策推演”为主题,通过角色扮演与任务驱动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党史的动力。此外,系统整理校史中的革命人物事迹,建立“校友革命家口述史档案”,组织学生参与史料采集与数字化修复,在实践过程中强化历史使命感。

建议高校从‌社会化协同的角度出发构建校地合作平台‌,与属地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红色场馆签订共建协议,联合开发“重走一大路”“寻访抗战遗址”等实践路线,形成“现场教学+专题研讨+志愿服务”一体化育人链条。实施“红色遗址保护”志愿服务计划,组织学生参与革命文物普查、遗址数字化建模等工作,将专业能力培养与红色基因传承有机结合。此外,建立“党史学习教育实践学分”制度,将参与红色宣讲、基层党史普及等活动纳入学分考核体系,构建“校-地-社”协同育人生态。

(三)完善“双向反馈”评价机制

高校应‌建立量化评估指标体系,‌围绕党史学习教育目标,设置理想信念(如对“两个确立”的认同度)、历史认知(如重大事件脉络掌握度)、实践转化(如志愿服务参与率)等6项核心观测点,形成覆盖“知识-情感-行为”三维度的评价框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行为观察等方法,定期开展教育成效诊断分析,重点检测学生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辨析能力及政治认同水平。建立教师教学效果动态监测机制,将学生党史素养提升率与教师绩效考核挂钩,激发教学创新内生动力。

建议‌构建动态监测数据平台‌,研发党史学习行为分析系统,通过采集线上课程学习时长、互动讨论热点、实践任务完成度等数据,生成学生个体党史素养“数字画像”,精准识别认知薄弱环节[3]。搭建“学生党史素养成长档案”数据库,记录从入学至毕业全周期的学习轨迹,为个性化教育干预提供依据。同时,建立教学质量预警机制,对党史课程到课率低于85%、实践项目参与度不足60%的教学单位实施专项督导,确保教育过程质量可控。

三、新时代党史学习教育长效机制建设的保障体系构建

(一)强化制度保障顶层设计

高校需依据中共中央《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精神,由党委牵头成立专项工作组,系统梳理课程设置、师资标准、资源保障等核心要素。细则应明确党委“把方向、管大局”的主体责任,规定院系需将党史学习教育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并建立“课程建设-教学督导-成效评估”全流程执行标准。例如,要求马克思主义学院每学期提交党史专题教学改革方案,由党委组织校内外专家进行可行性论证。同时,建立由宣传、教务、学工等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召开资源协调会,统筹解决跨部门协作中的课程排课冲突、实践基地调配等问题。建议在教师评价体系中增设“党史育人成效”专项指标,将参与红色课程开发、指导学生党史社团等纳入职称评审加分项,对获评省级以上党史教学成果奖的教师实行岗位晋升优先政策。针对课程建设实施“项目制”经费管理,设立“党史金课培育”“红色实践创新”等专项基金,按照“申报-中期检查-结项验收”流程动态拨付资金,确保资源向高质量项目倾斜。例如,对获批省级思政课示范课的党史专题课程,可按1:1比例配套建设经费,激发教学团队创新活力。

(二)培育专业化师资队伍

高校可‌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制定“理论素养+实践能力”双提升计划,组织思政课教师赴延安、井冈山等干部学院开展暑期研修,重点强化党史史料辨析、红色文化传播等实务技能。实施“党史名师引育工程”,聘请党校、社科院党史专家担任特聘教授,组建“1名校内导师+1名校外专家”的联合教研团队,共同开发《党史重大事件案例库》等教学资源。对于艺术、新闻等学科教师,需定期开展“红色主题创作工作坊”,提升将党史元素融入专业教学的能力。建议设立“党史学习教育创新工作室”,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联合历史学、教育学、传播学等多学科教师,开展“党史叙事数字化转化”“红色资源课程化开发”等跨学科课题研究。每学期组织“党史教学案例研讨会”,发布《党史融入专业课程指南》,明确理工科需挖掘“科技自立自强史”、经管类需剖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索史”等学科融合路径[4]。例如,计算机专业可围绕“国产操作系统研发历程”设计课程案例,揭示技术创新背后的制度优势。

(三)拓展数字化载体矩阵

为了破解资源分散与供给失衡难题‌,建议高校依托教育信息化技术,构建覆盖“资源整合—智能应用—动态优化”全链条的党史学习数字平台。首先,整合《中国共产党简史》《改革开放史》等权威文献资源,联合中央档案馆、党史研究院等机构,将红色影视、口述史影像、革命文物3D模型等数字资产纳入统一数据库,按照“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大历史阶段分类标引,形成结构化知识图谱。其次,建立“高校红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通过校际协议明确资源调用规则与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实现VR党史馆、微党课视频等优质资源的跨校流通。例如,西部地区高校可通过联盟调用东部院校开发的“长征路线虚拟漫游”资源,弥补本地红色教育资源不足的短板[5]。平台需增设“智能推荐引擎”,基于学生学习行为数据(如课程完成度、互动频次、知识测评结果),自动推送“延安整风运动”“载人航天精神”等关联专题内容,形成“基础通识+个性拓展”双轨学习路径。

从‌优化新媒体传播生态的角度出发重构青年话语体系与参与模式‌。针对Z世代群体“重体验、轻说教”的认知特征,构建“内容生产—精准触达—行为转化”三位一体的传播体系。一是组建由学生党员、网络思政辅导员构成的“00后党史宣讲团”,以“百年瞬间·青年视角”为主题,采用竖屏短视频、动态漫画、AI虚拟主播等形式,将“中共一大代表平均年龄”“脱贫攻坚驻村日记”等史实转化为沉浸式叙事作品。例如,通过情景剧还原“真理标准大讨论”历史场景,以“弹幕互动”增强年轻受众代入感。二是开发“两微一端”精准推送系统,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微博、微信等平台的热点话题,在五四青年节、国家公祭日等关键节点,定向推送“共青团创建史”“抗美援朝精神”等专题内容,实现“历史事件—现实关切”的语义关联。三是设计“红色地标AR打卡”“党史知识闯关”等轻量化应用,将线下红色场馆参观与线上任务解锁结合,学习积分可兑换第二课堂实践学分或实体文创奖励,形成“学习—激励—反馈”闭环机制。

建议‌强化技术赋能与安全运维,保障数字化载体的可持续发展。高校应建立“技术研发—内容审核—迭代更新”协同机制。一方面,联合信息技术企业开发党史学习专用工具,如基于区块链的红色资源版权存证系统、依托人工智能的党史知识自动纠错模块,确保数字资源的权威性与准确性[6]。另一方面,组建由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教育技术专员构成的审核团队,对平台推送内容实施“三审三校”,重点筛查历史虚无主义表述与错误史实引用。此外,建立“用户反馈—数据监测—功能迭代”动态优化机制,通过平台后台实时监测资源调用率、用户停留时长、互动转化率等指标,每季度对低效模块(如点击量低于平均值的微课视频)进行内容重构或技术升级。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党史学习教育长效机制建设本质上是以制度化手段巩固思想建党成果的治理实践,其价值不仅在于完善育人体系,更体现为通过历史认知强化推动党的自我革命向纵深发展。研究证实,以“三全育人”课程体系筑牢认知根基,以“四维联动”实践模式打通知行转化梗阻,以“双向反馈”评价机制实现教育效能精准调控,可有效破解传统教育中短期化、表层化困境。未来需持续完善党委统筹下的制度供给体系,强化数字技术对教育资源再生产能力的赋能作用,在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与校地协同机制创新中培育可持续发展动能,使党史学习教育真正成为青年成长的内生性精神坐标。

参考文献:

[1]欧阳意. 构建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常态化长效化机制的实践探索[J]. 广西教育,2024(9):60-65.

[2]周颖. "五育并举"视阈下高校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建设研究[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4,37(7):137-139.

[3]程虹,杨满仁. 高校构建党史学习教育常态长效机制的意义及路径[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8):39-41.

[4]金兵,王宇昂. 论高校思政课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的常态长效机制[J]. 大学教育,2023(24):102-105.

[5]吕海宁,李雨珂. 高校学生党员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机制构建[J]. 航海教育研究,2023,40(4):104-108.

[6]邵丽华. 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机制探析[J]. 北京教育,2024(9):14-16,72.

作者简介:高敬旗(1983.1-),女,河北保定人,研究生学历,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

202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河北省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实践经验和长效机制研究” 课题编号: 20220202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