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国内坦克维修保障体系优化策略

作者

范济麟

辽宁省抚顺市东洲区抚东机械厂,辽宁抚顺 113105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国内坦克维修保障体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文章首先分析了当前体系在设备更新、人员培训、器材采购以及管理流程等方面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优化策略,包括但不限于设备的更新换代、强化专业人才的培养、严格把控器材的质量标准,以及进一步深化军民融合的深度合作。通过这些措施,旨在优化国内坦克维修保障体系,提高维修保障的效率和质量,从而为我国装甲力量的持续发展和战斗力的提升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关键词:坦克维修;保障体系;设备更新;军民融合​

一、引言​

坦克作为陆军作战力量的核心装备,在现代战争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维修保障体系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坦克的作战效能以及军队整体的战斗力水平。近年来,随着我国坦克装备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更新换代,对维修保障体系的要求也随之提高。然而,目前我国的坦克维修保障体系在实际运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维修保障工作的高效进行。因此,对于国内坦克维修保障体系的深入研究和优化策略的探索,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提升我国军事实力和应对未来战争挑战具有深远的军事价值。​

二、国内坦克维修保障体系现存问题​

2.1 维修设备老化严重​

在众多坦克大修厂中,我们发现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那就是大量的维修设备由于使用年限过长,已经处于一种老旧的状态。这些设备不仅技术性能已经落后,维修精度难以得到保证,而且维修效率也相对较低,这严重影响了坦克维修的质量和进度。以某大修厂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其使用的部分检测设备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购置的,在面对新型坦克复杂的电子系统和精密部件时,这些老旧设备已经无法准确地检测出故障点。同时,由于设备老化,故障率高,经常需要停机维修,这进一步降低了维修保障的及时性。对于越是新型的坦克装备,由于其技术的复杂性和先进性,故障率相对较高,涵盖了机械故障、电器故障、液压故障等多个方面。这些老旧设备在处理这些故障时显得力不从心,难以满足新型坦克的维修需求。

2.2 维修人员结构不合理​

随着老一代维修工人的陆续退休,新一代年轻维修人员逐渐成为维修队伍的主体。与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工人相比,年轻维修人员普遍缺乏实际的维修经验和深厚的技术功底。在实际维修过程中,年轻维修人员对于一些复杂故障的判断和处理能力往往显得不足,这容易导致维修失误或维修时间的延长。此外,部分年轻维修人员缺乏对维修工作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工作态度不够严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维修质量。这种人员结构的变化,使得维修工厂整体的维修质量和水平有所下降,难以适应坦克维修保障工作的需要。

2.3 外购器材质量参差不齐​

在进行坦克维修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需要采购大量的零部件和相关器材。但是,目前在市场上的外购器材中,存在一些质量问题。一些供应商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不惜降低生产成本,使用劣质材料来生产这些器材。这导致了器材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故障,从而增加了坦克的故障率。举个例子,某些液压密封件的质量并不达标,它们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后,就会出现泄漏现象,这直接影响了坦克液压系统的正常运作。这些质量不合格的器材不仅造成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还严重地影响了坦克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给维修保障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挑战。

三、国内坦克维修保障体系优化策略​

3.1 推进维修设备更新换代​

为了适应新型坦克的维修需求,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坦克维修设备的投入,有计划地更新老旧设备。一方面,引进先进的检测设备和维修工具,如高精度的电子故障诊断仪、智能化的机械维修设备等,提高维修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另一方面,研发适合新型坦克维修的专用设备,针对新型坦克的技术特点和故障类型,设计制造具有针对性的维修设备,提升维修工作的专业性。同时,建立完善的设备管理和维护制度,定期对维修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和校准,确保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为坦克维修保障工作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此外,还应加强维修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操作水平,使他们能够熟练使用新设备,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坦克维修任务。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显著提升坦克维修的效率和质量,确保部队的战斗力得到有效的维护和提升。

3.2 加强维修人才队伍建设​

针对当前维修人员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应采取多种措施加强维修人才队伍建设。首先,加强对年轻维修人员的培训,通过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实践操作培训和故障案例分析等活动,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实际维修能力。同时,建立师徒帮带制度,让经验丰富的老维修人员与年轻维修人员结成对子,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将老维修人员的宝贵经验传授给年轻维修人员。其次,完善维修人员的激励机制,提高维修人员的待遇和地位,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于坦克维修事业。此外,还可以通过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定向培养高素质的维修人才,为坦克维修保障队伍注入新鲜血液。​

3.3 严格把控外购器材质量​

为了确保外购器材的质量,应建立严格的器材采购管理制度。在采购过程中,加强对供应商的资质审查和产品质量检验,选择信誉良好、产品质量可靠的供应商。同时,建立完善的器材质量追溯体系,对采购的每一批器材进行详细记录,一旦发现质量问题,能够迅速追溯到源头,采取相应的措施。此外,加强对器材使用过程中的质量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质量隐患。对于质量不合格的器材,坚决予以退换,并追究供应商的责任,从源头上杜绝质量不合格器材进入坦克维修保障体系。​

3.4 深化军民融合发展​

军民融合为坦克维修保障体系的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坦克维修保障相关科研设备的研发和生产。民营企业具有创新能力强、市场反应快等优势,能够为坦克维修保障带来新的技术和理念。例如,一些民营企业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具有先进的技术,可以将这些技术应用于坦克维修检测设备的研发中,提高维修检测的智能化水平。同时,借鉴汽车维修行业的成熟经验,推动坦克维修模式的创新。通过建立标准化的维修流程和服务体系,使坦克维修像汽车维修一样更加便捷、高效。此外,加强军地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资源共享,共同提升坦克维修保障的能力和水平。​

四、结论​

国内坦克维修保障体系的优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设备更新、人才培养、器材质量把控以及军民融合等多个方面入手。通过解决当前坦克维修保障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升维修保障效能,能够确保我国坦克装备始终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为陆军的战斗力提升提供有力支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军事战略的调整,坦克维修保障体系也需要持续优化和完善,以适应未来战争的需求。这需要军队、科研机构、企业等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推动我国坦克维修保障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邢俊文.国内坦克用燃气轮机技术将何去何从?[J].坦克装甲车辆,2019,(11):30-33.DOI:10.19486/j.cnki.11-1936/tj.2019.11.006.

[2]杨超.某型坦克炮混合装药内弹道数值计算与安全性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15.

[3]约旦获准在国内生产RPG-32反坦克火箭筒[J].新技术新工艺,2012,(0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