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大概念的红色文化作品教学实施路径

作者

傅春阳

江苏省兴化市楚水小学 225700

摘要:通过深入分析红色文化作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与意义,阐述如何构建大概念框架下的红色文化作品教学体系,包括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方法创新以及教学评价优化等方面,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思想道德品质和爱国主义情怀。

关键词:大概念;小学语文;红色文化作品;教学实施路径

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增加了红色文化作品的占比,小学阶段精心选编了40余篇相关课文,这些课文承载着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的教育功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伟大的民族精神,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开展红色文化作品教学?笔者基于大概念理念,创新红色文化作品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效果。

一、把握红色文化作品的教学价值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红色文化作品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均有编排,文体上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有诗歌,有文言文,有说明文,有议论文,当然最多的还是诸如《狼牙山五壮士》《黄继光》这样的叙事性文本。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实现以下教学价值。

1.传承红色基因

红色文化作品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的光辉历程和伟大精神。通过学习这些作品,学生能够了解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从而在心中种下红色种子,传承红色基因。

例如,在学习《小英雄雨来》一文时,学生了解到雨来为了掩护交通员李大叔,与日本鬼子斗智斗勇,最终宁死不屈的故事。这不仅让学生感受到雨来的勇敢和机智,更激发了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红色文化作品展现了中国人民在国家危难时刻的团结奋斗和无私奉献精神。学习这些作品,能够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祖国的繁荣富强来之不易,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讲述了五位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部队主力转移,毅然决然地跳下悬崖的故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被五壮士的英勇行为所感动,进而增强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和平生活的珍惜。

3.提升语文素养

红色文化作品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通过学习这些作品,学生不仅可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在写作方面汲取营养。

以《为人民服务》为例,文章逻辑严谨、论证有力,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阐述观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理解为人民服务的深刻内涵,还能学习到议论文的写作技巧,如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

二、基于大概念的小学语文红色文化作品教学实施路径

(一)整合教学内容,构建大概念框架

1. 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红色文化作品涵盖了多个主题,如革命战争、英雄人物、爱国主义等。教师可以对这些作品进行系统梳理,按照一定的主题或线索进行分类整合,构建一个完整的红色文化作品教学体系。例如,以“英雄人物”为主题,整合《小英雄雨来》《黄继光》等课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入了解英雄人物的事迹和精神品质。

2. 在整合教学内容的同时,教师要注重挖掘其中的语文核心知识,如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阅读写作等。将这些知识与红色文化作品相结合,使学生在感受红色文化魅力的同时,提升语文素养。以《狼牙山五壮士》为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描写手法,如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等,体会其表达效果,同时学习如何运用这些手法进行写作。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1. 创设情境。情境教学法能够为学生创设生动逼真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在红色文化作品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实物展示、角色扮演等方式,营造出与课文内容相符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红色文化。例如,在教学《七律·长征》时,教师可以播放长征纪录片片段,展示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然后引导学生想象自己是红军战士,体会他们在长征过程中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诗歌的内涵,感受红军长征的伟大精神。

2.问题驱动。问题驱动法是通过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红色文化作品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层次分明的问题链,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红色文化作品的思想内涵。 以《为人民服务》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什么是为人民服务?”“为什么要为人民服务?”“我们应该如何为人民服务?”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文章的核心观点,同时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项目式学习。项目式学习法强调学生通过完成一个真实的项目任务,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提升能力。在红色文化作品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与红色文化相关的项目任务,如制作红色文化手抄报、编写红色故事集、拍摄红色文化微电影等,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深入探究红色文化作品,提高综合素养。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制作红色文化手抄报。学生需要收集红色文化资料、筛选信息、设计版面、撰写文字等,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加深了对红色文化作品的理解,还提高了信息处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优化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1. 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在红色文化作品教学中,教师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综合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提升、情感态度等方面。除了传统的纸笔测试外,还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如课堂表现、小组合作、作业完成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例如,在评价学生对《小英雄雨来》一文的理解时,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思维活跃度和观点表达能力;查看学生的读书笔记,了解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还可以通过学生的绘画作品或手抄报,评价他们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创新能力。

2. 关注情感态度评价。红色文化作品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在教学评价中,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价值取向,及时给予鼓励和引导,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例如,在学生分享红色故事时,教师要肯定学生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当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对红色文化的浓厚兴趣时,教师要及时表扬,激发学生继续深入学习的热情。

红色文学作品有着突出的思想教育价值,然而我们不能脱离语文课的本质上成思政课。基于大概念的小学语文红色文化作品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培养爱国主义情怀,还能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确立文字立场,从语言出发,对红色文学作品的教学至关重要。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红色文学作品的思想教育意义必然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运用来加以实现。

本文系江苏省泰州市中小学教育规划2023年度课题“基于‘大概念’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整体教学实践研究”(2023tgyb1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