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运动性疲劳恢复的研究
孟妍
国家体育总局秦皇岛训练基地(中国足球学校) 066004
引言
竞技体育中为了提高竞技水平,需要长期进行高强度训练和赛事。 这种高负荷的运动状态会导致运动性疲劳。 运动性疲劳不仅影响运动表现,还会增加受伤风险,阻碍训练效果。 寻找有效的恢复手段成为运动员和科研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国内外对运动性疲劳恢复方法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多种有效的恢复手段,包括冷热水疗、 水中再生恢复区、 加压冷疗、 DMS、 超低温冷疗、 漂浮舱、 微压氧舱和脉冲加压。
1. 冷热水疗
冷热水疗即冷热水交替疗法,是通过定时定量的冷热水交替对身体部位进行浸泡的一种物理疗法,使身体经受冷、 热的交替刺激,从而增加血管弹性和对该刺激的耐受力,改善机体的血液循环和营养状态,使代谢产物、 致痛因子、 炎症介子及易沉积于血管壁及内膜上形成粥样硬化斑块的不良成分随血流排出,以缓解疲劳、 减少肿胀保护软组织。 冷水的作用在于降低组织温度,减少局部代谢和炎症,减轻肌肉肿胀和疼痛;而热水通过扩张血管,增加组织供血,提高新陈代谢速率。冷热交替疗法通过快速切换冷热刺激,改善肌肉组织的恢复[1]。 水浸疗法的研究集中在冷水、 热水和冷热水交替疗法对运动损伤和疲劳消除的影响以及对最佳水浸疗法的探究。 现有研究表明冷热水交替疗法对运动后疲劳的消除效果优于采取消极恢复或其他形式的休息,作用机制主要涉及延迟性肌肉酸痛及肌肉功能降低引起的力量和身体机能下降等方面[2]。
2. 水中再生恢复区
水中运动疗法利用水的特性进行运动功能性治疗。 浮力可以减轻运动员关节和肌肉的负担,使其在轻松的状态下进行主动恢复训练;阻力则提供了额外的力量训练效果[3] 。 水中恢复训练不仅帮助运动员缓解疲劳,还提升心肺功能和肌肉协调性。 经过剧烈运动后进行水中恢复训练,可降低血乳酸水平,加速肌肉修复。水的低温能为身体提供冷疗效果,从而减少运动后的炎症反应。
3. 加压冷疗
加压冷疗通过结合冷疗和加压技术,优化传统冷疗的效果。 冷疗能够降低肌肉和关节的局部温度,减少炎症和疼痛;加压通过外部施压促进血液和淋巴液循环,加速代谢废物的排出[4] 。 与普通冷疗相比,加压冷疗能更快、 更高效地减少运动员的肌肉肿胀和酸痛。 其操作方式通常通过专用设备完成,如加压冷疗机,通过控制压力和冷却温度,实现精准治疗[5] 。
加压冷疗特别适合在高强度比赛后的恢复中应用。 研究表明持续 30 分钟的加压冷疗可有效降低运动后血清肌酸激酶水平,从而加速肌肉修复。
4. DMS
深部肌肉刺激(DMS)利用振动或电刺激作用于深层肌肉组织,从而缓解肌肉紧张和痉挛。 DMS 对缓解肌肉紧张有显著效果[6] 。 比赛间隔时间较短的情况下,DMS 可显著减少恢复时间,提升竞技状态。 DMS 还用于局部疲劳恢复,如针对下肢疲劳的治疗。 DMS 在竞技体育中的应用逐渐得到认可,尤其是在力量训练和高强度训练后的恢复中,DMS 显示出良好效果。 通过刺激肌肉,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加速废物代谢和促进恢复。
5. 超低温冷疗
超低温冷疗是一种通过极低温环境下进行的冷疗方法,目的是通过短时间内极冷刺激,降低炎症反应和减少肌肉酸痛。 低温环境能刺激交感神经系统,提高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加速新陈代谢和肌肉修复。 冷疗可缓解运动员心理压力,单次-130℃冷疗可应用于防止运动中机体核心体温过热造成的运动表现降低,还可影响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改善机体睡眠质量及促进疲劳消除[7] 。
6. 漂浮舱
漂浮舱利用高盐度的水为运动员提供无重力的环境,结合封闭舱内环境,为运动员创造高度放松状态。 这种恢复方式隔绝外界刺激,帮助运动员实现深度的放松。 漂浮舱的作用在于减轻心理疲劳和缓解身体紧张,同时提升注意力和专注力。 经过高强度运动后使用漂浮舱,可降低皮质醇水平,增强免疫系统功能。 漂浮舱适合高压力的运动项目,如射击、 体操等项目的恢复。 漂浮疗法改善了运动员的主观疲劳感和睡眠质量,尤其对超量训练的恢复效果显著。
7. 微压氧舱
微压氧舱是通过高压环境下吸入纯氧加速恢复。 高压氧能够增加血氧,改善供氧效率,加速组织修复和新陈代谢。 在微压环境下血氧增加,氧气更快到达组织,从而促进细胞修复和疲劳恢复[8] 。 微压氧舱对恢复疲劳有显著效果。 微压氧舱可帮助运动员快速缓解疲劳,还能缓解高原训练后的低氧适应症。
8. 脉冲加压
脉冲加压通过周期性压力波动,模拟血液循环,促进肌肉和淋巴液流动,从而减轻肌肉酸痛和消除疲劳。 这种技术适合在剧烈运动后立即使用,能够快速缓解运动后的肢体酸痛和僵硬感。 脉冲加压适用于所有项目,但设备便携性较差,部分运动员可能对压力敏感。
结论
运动性疲劳恢复是竞技体育重要研究方向。 不同的恢复方法有独特的作用机制和适用场景。 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运动员的需求和特点,选择合适的恢复手段。 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不同恢复手段的应用,为运动员提供更高效的恢复方案。
参考文献:
[1]吴赵昭.冷热水交替疗法对人体运动后疲劳消除的研究[D].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2015.
[2]吴赵昭,徐旻霄,赵杰修.水浸疗法对运动后疲劳消除的研究进展[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7,36(07):651-655.
[3]任凯玲,刘茹妍. 水中运动疗法对篮球运动员踝关节损伤治疗效果分析[C]//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能训练分会,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管理中心,武汉体育学院,中国赛艇协会,中国皮划艇协会. 2023年第五届国际水中运动论坛暨全国赛艇皮划艇高质量发展论坛摘要集. 西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2023: 2.
[4]王长临. 加压冷疗对人体下肢疲劳恢复的影响研究[D]. 宁波大学, 2021.
[5]Guilhem G, Hug F, Couturier A, et al. Effects of Air-Pulsed Cryotherapy on Neuromuscular Recovery Subsequent to Exercise-Induced Muscle Damag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013;41(8):1942-1951.
[6]刘泉清. DMS对延迟性肌肉酸痛缓解效果的研究[D]. 上海体育学院,2021.
[7]王坤,赵之光. -130℃超低温全身冷疗对机体部分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 [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24, 43 (08): 628-636.
[8]阮文军. 微压氧舱恢复对中枢疲劳射击运动员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 [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4, 32 (07): 41-45+58.
基金项目:本文为 2023 年度国家体育总局科技创新项目“国际一流训练基地疲劳恢复再生中心体系构建”( 项目编号 23KJCX044) 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