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道路桥梁工程施工进度管理与优化策略

作者

刘海鹏

身份证号码:612129198106134016

引言

道路桥梁建设规模持续扩张,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其施工进度不仅直接关系到工程能否按时投入使用,更对区域经济发展、交通网络完善产生深远影响。

一、道路桥梁工程施工进度管理现状

1.1 进度计划制定情况

道路桥梁工程进度计划制定多依赖传统工具,如横道图和网络图,部分企业虽引入项目管理软件辅助,但仍存在显著不足。在编制过程中,对地质、水文等基础资料调研不充分,导致工期估算脱离实际。计划缺乏灵活性,未充分考虑天气、政策等不确定因素,且分项工程间逻辑关系设置僵化,难以适应施工过程中的动态变化,使得进度计划在执行初期就与实际脱节,埋下工期延误隐患。

1.2 进度控制执行情况

施工进度控制执行层面,多数项目仍采用人工记录与定期汇报的传统模式,信息化手段应用不足。现场管理人员通过纸质表格记录进度,每周或每月向上级汇报,数据传递滞后且易出现误差,导致进度偏差无法及时发现。即便部分项目使用进度管理软件,也仅停留在数据录入阶段,未能与 BIM、物联网等技术深度融合,无法实现施工进度的实时动态监控。

1.3 资源调配与协同情况

资源调配与协同方面问题突出。人力资源上,施工人员数量与工种搭配常与进度计划不匹配,关键工序人员短缺、非关键工序人员闲置现象并存;材料供应依赖经验采购,缺乏精准预测,易出现材料积压或短缺,如某高速公路项目因沥青供应商产能波动,导致路面摊铺工序中断。设备管理分散,各标段设备调配困难,利用率低下。

1.4 影响施工进度的因素分析

道路桥梁施工进度受多因素交织影响。自然因素中,极端天气和复杂地质条件直接干扰施工,甚至造成已完工部分损毁;技术因素方面,新工艺应用时技术交底不充分、设备操作不熟练,易引发质量问题导致返工。人为因素表现为管理团队决策迟缓、施工人员技能不足或责任心缺失,社会因素则涉及环保政策收紧、征地拆迁纠纷、周边居民阻工等情况,这些因素共同增加了施工进度管理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二、道路桥梁工程施工进度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进度计划不合理

当前道路桥梁工程进度计划常陷入闭门造车的困境。部分企业在编制计划时,过度依赖历史经验数据,对项目所在地的地质条件、气候特征等实际情况缺乏深入勘察。计划的编制方法也较为陈旧,仍以横道图为主,难以直观呈现各工序间的逻辑依赖关系,无法有效识别关键路径。进度计划普遍缺乏动态调整机制,面对设计变更、政策法规变动等突发情况时,无法及时优化施工顺序与时间安排,使得计划与实际施工严重脱节,成为工期延误的首要诱因。

2.2 进度控制手段落后

多数施工项目的进度监控仍停留在肉眼观察 + 手工记录的初级阶段。现场管理人员依靠每日巡查记录施工进度,通过纸质报表层层上报,数据传递效率低且易出现人为误差。即使引入了进度管理软件,也多局限于数据录入与简单图表生成,未能与 BIM、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深度融合。在偏差调整环节,常采用人海战术盲目增加劳动力,忽视对施工工艺优化和资源动态配置的系统性考量,既推高了成本,又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进度滞后问题。

2.3 资源管理不到位

资源调配混乱成为制约施工进度的核心瓶颈。人力资源方面,存在严重的结构性失衡,关键技术岗位长期短缺,而普工队伍却冗余,导致关键工序拖延、非关键工序窝工。

材料管理漏洞频出,部分项目因未建立供应商动态评估机制,遭遇水泥供应商断供、钢材质量抽检不合格等问题,被迫停工待料。

2.4 各方协同配合不足

由于涉及单位比较多,路基工程环节容易导致出现信息孤岛状态,导致路基工程进度较慢。该路基工程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等机构之间没有健全的信息共享平台,没有定期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信息交流、图纸变更记录以及工程量确认等文件传递仍然需要采用纸质形式进行,并且存在较为漫长的审批等待时间。

三、道路桥梁工程施工进度优化策略

3.1 科学制定施工进度计划

制定基于调查评估预测、结合多个信息资源、运用多个工程模型的“三维联动”计划编排体系,实施前,应用地质雷达、无人机遥感等手段对项目区域进行三维立体调查,依托气象历史资源、预报预警系统量化自然影响因素对工程工期的影响。

3.2 强化施工进度控制

构建实时、全流程的进度管控信息化平台,实现在“感知-分析-决策”的闭环管控。采用物联网传感器以及智能终端技术,实时感知桩基施工深度、混凝土浇筑温度等各项工艺参数,并将数据传向 BIM 平台,进度偏差智能预警分析系统实现自动识别计划进度与实际进度偏差并超出阈值时,自动生成可视化偏差预警单,并将偏差调整环节的解决方案从大数据分析平台调取历史项目经验库数据,智能推荐最佳纠偏措施,进一步优化施工工艺参数等。

3.3 优化资源调配与管理

建立资源配置动态平衡,实现人力、物资、设备合理供给。建立劳动力能力库,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对接劳动力能力和施工任务,通过共享劳务平台,动态调整劳动力需求,通过基于施工计划的物资预测模型,提前备货,减少缺件风险。针对挖掘机、架桥机、盾构机等设备运用数字孪生技术,为设备建立虚拟模型,实时监测设备状态,基于预测性维护算法,提前进行检修维护计划,减少设备维护和维修风险。

3.4 加强各方协同配合

建立信息平台多主体协同共治。利用信息平台消除信息不对称,提高信息沟通效率。通过云计算方式把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建设各方相关信息集于一体,对设计方案、工程图变更、工程量确认等,通过线上审批方式缩短了报批处理周期,由原来的平均审批处理周期 7 天缩短到处理审批周期不到 24 小时。组建问题协同解决模式,利用平台将各单位通过线上同步方式,将各单位反馈问题清单第一时间通过平台推送至责任主体人及节点时间,使用视频会议、远程会议软件等方式多方会商解决,利用线上地理信息技术信息反馈系统,及时拟定解决方案等。

结语

道路桥梁工程施工进度管理的优化是保障工程顺利推进的关键。本文通过剖析现存问题,提出涵盖计划制定、控制强化、资源调配等多维度的优化策略。这些策略经实践验证,可有效提升施工效率,降低工期延误风险。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与管理理念的革新,施工进度管理将朝着更智能、精准的方向迈进,持续为道路桥梁建设高质量发展赋能。

参考文献

[1] 王继 虎. 市政 道路 桥梁 工程 的施 工管 理及 施工 控制 措施 [J]. 散装 水泥,2024,(03):196-198.

[2]王鑫.道路桥梁施工要点及现场管理方法探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4,(05):60-62.